五十九章 手榴彈
有了火藥,使用它的方式有兩種,槍炮一類的身管武器,或者炸彈。身管武器需要鏜牀,至少也要好一點的鑽牀,琉球沒有精密機牀,最多隻能鑄個土炮,威力太小,暫時不考慮,還是炸彈比較現實,宋朝早有了震天雷這樣的工藝水平,把它小型化,成爲單兵武器就很不錯了。
火炸藥的爆炸方式分爲爆燃和爆轟。
爆轟在炸藥內部傳遞快,超過了聲音在炸藥中傳遞的速度,形成了衝擊波。現代炸藥一般是爆轟,可以不加約束直接擺那兒,引爆就轟的一下炸開。比如硝石甘油,滴些到地面上,您穿着大頭皮鞋朝上一踩,轟——腳沒了。
黑火藥的爆炸性能則是爆燃,爆燃在炸藥內部傳遞的速度慢,必須要在約束下才能爆炸。調皮的男孩子們都知道,黑火藥被紙卷緊緊包裹成鞭炮,點燃就會爆炸;假如拆開紙卷,把火藥粉抖出來再點燃,則是“嗤—”的一聲燒過了,不會爆炸。
所以,黑火藥必須要放在密閉的容器內,當黑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壓強高於容器承受力時,就爆炸了。假如將黑火藥不加任何約束直接暴露在外燃燒,是不可能爆炸的。明末李自成攻開封,在開封城牆下面掏了個洞,大概放了幾百上千斤火藥吧,滿以爲能把城牆炸開,結果流寇們不懂炸藥學,不把洞口塞住,費了老鼻子勁兒,點燃後讓城上守軍欣賞了一場焰火表演,開封城牆連個縫都沒弄出來。
只有現代的梯恩梯一類的猛炸藥才能直接爆炸,董存瑞董大大說“我頂!”,他用單手頂在暗堡下面的那種炸藥包,就一定是現代炸藥而非黑火藥。
火藥威力的提升,使得火器小型化成爲現實,楚風決定製造單兵手榴彈。
首先確定裝藥量,黑火藥爆炸力約爲TNT的七分之一,後世解放軍曾經大量裝備的六七式手榴彈裝藥爲38克TNT,若要取得近似的爆炸力,則楚風製造的手榴彈應裝280克黑火藥。
黑火藥有好幾種配方,比重都在1.9左右,因爲顆粒化後裝填有空隙,按1.8計算,則裝藥體積爲155立方厘米。
爲了加工簡便,也爲了爆炸後破片能朝所有方向無差別覆蓋,設計的彈體爲球形。按球體積公式計算可知,手榴彈裝藥的內腔至少需要6.7釐米的直徑,需要塞信管,再加大點爲7釐米。外壁則爲0.3釐米厚的鑄鐵殼,全彈直徑7.6釐米,同樣按球體公式可知鐵殼體積約爲50立方厘米,鐵比重7.8,則鐵殼重390克,加上280克裝藥、30克的信管,全彈重約700克。
彈體上還留着縱橫交錯的溝槽,爆炸時預製破片飛射,威力更大。
二十世紀地手榴彈重量在300-600克。有小地才120克。楚風地手榴彈確實重了點。但想到球迷們能把600克地礦泉水瓶從看臺扔到球場中間去。700克也不是不能接受地。
開始實驗了。雷洪有些昏花地老眼。看見那兒站着好幾頭諸。後腿着地前腿擡起。人來了不跑也不跳。也不走動吃食。這是怎麼回事?
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可憐地豬們被綁在木杆上動彈不得。木杆插進地面固定。遠近不等地綁着七八隻豬。最奇怪地是。有地豬身上還套着皮甲和鐵甲。
看這陣勢有點像奇門八卦。難道楚總督還會擺“肥豬八卦陣”?
侯德富拿着一顆新造地手榴彈。擺放到肥豬陣地陣眼上。老頭子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這是要試驗威力呢。
點燃引線。很快就爆炸了。當然。爆炸地聲勢肯定不能和上次十多斤裝藥地震天雷比。不過也挺響地。炸得地面地碎石沙土四散飛射。嘩啦啦像下了場雨。
現場情景教人毛骨悚然,離得近的豬,全身鮮血淋漓,七竅中流出血水,早已震斃;稍遠一點的、穿着甲的,也耷拉着頭,哼哼唧唧的眼看不活了;就是兩丈外的豬,身上也有好幾個血窟窿,不過傷勢輕些,還能嗷嗷叫着掙命。
侯德富捏着鼻子,皺着眉頭,拿根帶刻度的鐵籤子,朝豬身上的傷口捅;旁邊跟着新從難民中招的文書,怪模怪樣的拿着鋼筆和本子記錄。看得出來,這位文書還沒習慣琉球特有的書寫工具。
五尺內豬隻當場斃命,鐵鱗甲震散,破片入肉一寸五分,皮甲完全破碎,破片擊碎甲後入肉兩寸,無甲處入肉三寸,一丈、兩丈處威力遞減,但至少在兩丈距離上還有相當的殺傷力。
嗯,六七式手榴彈殺傷半徑7米,用黑火藥而接近它的威力,不錯了,楚風表示滿意,宣佈今晚吃豬肉,敞開吃。
在場的士兵們更是興奮,不是爲了豬肉,而是手榴彈。這玩意要是漢軍每人帶上幾個,豈不是無敵於天下了?
侯德富也急着裝備這種武器,楚風輕輕搖頭:還不行,戰場上每人拿着火刀火石,慢慢點燃引線,再扔出去?恐怕敵人的刀都架到你脖子上了,還得改進發火裝置。
徐財旺的窯場沸騰了!所有工人都不顧工作紀律的約束,冒着被罰款的危險跑到窯邊,欣賞着那一坨晶瑩剔透的寶物。
他們早已見慣了奇蹟,但這次,卻是最震撼人心的,因爲之前的水泥、磚頭、坩堝,都是灰不溜丟的貨色,這次,則是貨真價實的寶貝:玻璃。
玻璃,古書稱頗梨、琉璃、璧流離,華夏先民在公元前一千年就會燒製了。那時候的玻璃是鉛鋇玻璃,最初是熔鍊金屬鉛的副產品,在出土的西周墓葬中就有發現,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相比,透明度要低得多。
中國古代陶瓷工業非常發達,英語裡中國就和陶瓷同名(China),陶瓷比玻璃堅固、能耐急劇的溫度變化、不易打碎,破了還能用小銅釘鋦起來繼續用,“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就是說的鋦碗匠。和陶瓷比起來,玻璃製品只有晶瑩透明的優勢,使用中全是劣勢,自然在中國發展不起來,玻璃技術就失傳了——故宮的琉璃瓦頂可不是古代的“琉璃”,前者是陶瓷,後者是玻璃。
玻璃從海外運來,價格極其高昂。“扶南大舶從西天竺國來,賣碧頗黎鏡。面廣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皎潔。置五色物於其上,嚮明視之,不見其質。問其價,約錢百萬貫。文帝令有司算之,傾府庫當之不足。”在宋代玻璃做器皿的少,更多是裝飾品,文人學士喜歡把它佩戴在腰間或者做扇墜,以示風雅。
雖然宋代海運發達,玻璃輸入多,價格不像前代那麼貴了,但窯場燒出的這塊,形狀不規則、臥在地上足有小豬兒大,價格也很不菲了。人們歡呼雀躍,爲自己工作的工場,能夠生產這種珍寶而興奮。
“敲成碎渣。”楚風淡淡的說,全然不顧人們驚駭欲絕的目光。
什麼?徐財旺差點瘋掉了,難道東家嫌錢多了燒手?
楚風一瞪眼:我是燒包的人嗎?這玻璃坨子原料無非是氧化鈣、二氧化硅和鈉長石。氧化鈣即石灰石,二氧化硅就是沙子,長石更簡單,佔地殼總重量的一半。原料十分易得,造價極其便宜,見大家稀罕,他乾脆宣佈開始批量生產,所有工人都發一坨,作爲過新年的禮物。
譁~工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可惜這些滿腦子發大財的人們沒有想到,既然能批量生產,這玩意的價格恐怕不會像以前那麼堅挺。
因爲沒用純鹼,這個玻璃含雜質、透明度低、還有點脆,並不適合做器皿、鏡子或窗戶。
楚風另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