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驗封司主事

謝慎閉口不提租下宅院,聘請鄭訓導之事,而是將重點放在了請吳縣令賜匾上。

一旦吳縣令賜下手書匾額就相當於首肯了謝慎的做法,於此同時這辦私塾的功績也可以理所當然的記在吳縣令的功勞簿上。

吳縣令十分受用的捋了捋鬍鬚道:“興文教,爲朝廷舉賢才是本縣的職責所在,賢生你過譽了。至於這書寫匾額一事嘛......”

縣尊大人沉吟了片刻,咳嗽一聲道:“恐怕有些過於高調了吧?”

謝慎心中暗罵吳縣令真是無恥,明明想讓餘姚百姓都爭相稱頌他,卻裝出一副爲朝廷舉賢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的樣子。

對於吳縣令的爲人,謝慎自然十分了解。這樣的人越是推諉越表明他心裡想要。

所謂口是心非,就是這個意思。

“縣尊所言差矣。學生開設私塾也是爲了爲本縣挖掘更多讀書人,縣尊賜匾便是表明官民上下一心,百姓們肯定爭相傳頌。”

謝慎給吳縣令找好了臺階,吳縣令自然不能繼續裝蒜,淡淡道:“既然賢生執意如此,若是本縣再拒絕就顯得太過不近人情了。”

“縣尊英明!學生代餘姚那些寒門子孫謝過縣尊了。”

謝慎又是衝吳縣令行了一禮,樂得吳縣令喜不自勝。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吳縣令也是人,自然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平白無故撈了一個賺取名聲的機會,吳縣令自然十分欣喜。對於一縣父母官來說,名聲就意味着政績啊。

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謝慎在向他主動示好。

就是嘛,再怎麼說他和謝慎都是讀書人,和太監完全不是一路,怎麼會因爲一個太監的養子而相互猜忌,關係崩裂呢。

如今謝慎風頭正勁,鄉試中舉甚至進士登科都是早晚的事。

更何況坊間傳聞謝慎背後還有徐侍郎撐腰,前途直是不可限量。

吳縣令現在跟謝慎交好也是爲了將來留後路。

以謝慎這神童的發展軌跡來看,將來很可能平步青雲,直接進入翰林院成爲詞臣。

而一旦得進翰林院成爲詞臣,那仕途的風順程度要遠遠超乎常人的想象。說不準七八年後,謝慎都已經做到了四五品的京官,而吳縣令還是個七品的知縣。到了那時,就該是吳縣令去求謝慎幫扶了。

方孝孺就有一首頗爲著名的詩嘛。

“風軟彤庭尚薄寒,御爐香繞玉欄杆。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

翰林詞臣品級不高,但卻是被視爲天子心腹,是要被重點培養的人才。

自成化以來,又有了非庶吉士不得入閣的傳統。

所謂庶吉士便是不走正常選官流程,而參加館選得以入翰林院見習的一種稱號,並不是官職。

吳縣令當年考中進士後就十分希望能夠通過館選成爲庶吉士。但他不過是個三甲進士,名次實在是太低,儘管託了關係使了銀子仍然回天乏術,最終被外放到餘姚任職縣令。

當然餘姚也算是比較不錯的縣所了,十分容易出政績,將來還是很有希望升調回京任職的。

但再怎麼說這也是地方官,和京官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這是吳縣令心中永遠的痛,起點比別人低了,接下來的仕途便艱難了不少。若是再不努力鑽營一番,直是不知何時才能回到京師任職啊。

大明朝京師衙門衆多,但要真排起來卻是地位森然有序的。

最清貴的自然是翰林院,但這個只有一甲前三可以直接入職。當然位於二甲前列的進士可以通過館選爲庶吉士到翰林院見習,三年後散館若是成績優異自然可以留任翰林院。也有不少庶吉士散館後直接平步青雲跳到六部做堂官,更有甚者則是擔任東宮侍講,徹底金鱗化龍。

當然,往事不可追,這兩條吳縣令都不具備,故而這輩子是與翰林院無緣了。

除去翰林院,地位最高的就要數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以及地位稍低一些的各卿寺了。

這之中都察院和六部大概屬於第一檔,通政使司的位置要稍微靠後一些,而各卿寺則是要更往後排。

而在六部之中,最爲顯貴的自然要數吏部。

這個掌握官員考評、升遷、改調的部門簡直就是外朝的權力中心,與內廷的內閣交相呼應,一同處理大明朝政務。

吏部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

還有左右侍郎二人,正三品。

這下面還有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司。

各司又有郎中一人,爲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這兩個職位,吳縣令雖然十分豔羨,但是起步太低,還是沒有太大的機會調任......

至於各司主事則是正六品。

文選司在吏部四司中地位最高,因爲其執掌了官員升遷、改調等權力。

像吳縣令,屆時三年任期滿了,要想考評優良就必須打點文選司的主事、員外郎。至於正郎郎中,往往不太會出面,便是想要結交也通常沒有門路。

每年的二月朝廷會進行考績,除了新科進士初次授官可直接聽選不用考績以外,其餘任滿的官員要想升遷、改調都得入京述職,參加考績。

吳縣令的任期還有一年,一年後就要去京師述職,同時等候吏部文選司考績。

吳縣令在京師也認識不少顯貴,也算有門路,但他也知道以自己三甲進士的出身要想立刻升遷到六部是不可能的。故而只能採用曲折路線了......

他有一個侄子名叫吳文道,去年大比考中了進士,名次還不錯,是二甲第五名。

這個名次足夠靠前,便是館選庶吉士都不在話下。偏偏吳縣令這位侄子相貌有些寒磣,竟是被天子嫌棄最終沒能入翰林院修習。

吳縣令得知了這個消息直是仰天長嘆了好一陣。

難道他吳家就是命中犯衝,不適合做官嗎?

因爲容貌問題沒能當成庶吉士,這恐怕也是大明朝立國以來惟獨的一人吧?

......

......

第三百七十章 二桃殺三士第五十二章 巡撫按臨第四百三十章 醫者仁心第五百二十二章 搬救兵(下)【第四更,求雙倍月票!】第二十六章 曹主簿的軟肋第四百三十七章 廷推角力第三百零一章 困局與轉機(第二更)第三百四十五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二百一十五章 因禍得福第五百六十一章 李泰之死【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一百零五章 孫王兩家的爭端第三百一十六章 背後有人(第二更)第五百零七章 餌戰!第五百六十六章 新官上任第五百零四章 挾君(第八更!)第二百七十一章 御馬監太監第四百八十六章 寧王謀反(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訓學第五百零九章 匕現第五十五章 紹興府試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織造廠(上)第六章 孫家惡奴第一百一十三章 姚江詩會(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十四章 一詩既出,誰與爭鋒!第四十七章 報官第五百六十三章 案情反轉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二百零三章 興文教第一百零三章 縣學第一課(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出身與立場第一百一十二章 姚江詩會(四)第三百八十七章 閻王要你三更死第三百五十一章 解蠱第五百二十一章 搬救兵(上)【第三更,求雙倍月票!】第二百九十五章 漏網之魚(第一更)第二百二十章 世道人心(三)第三十九章 結交韓晅第二百四十章 會試會試!第二百四十四章 謝狀元第一百七十七章 鄭訓導的過往(二)第八十八章 暗流第一百四十五章 畫舫遊湖第三百章 西域局勢(第一更)第四百八十一章 桃花運來第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佛郎機老朋友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二百八十一章 外臣內臣第一章 積善之家第四百五十九章 燃燒吧,新政!第三百章 西域局勢(第一更)第五百零七章 餌戰!第四百三十七章 廷推角力第四百八十二章 宮中有人好辦事第五百二十八章 以退爲進(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會館遭賊 【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五百八十九章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結局)第四百三十章 醫者仁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京師我來了!第二百三十九章 拜會王華第六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三十九章 結交韓晅第四百三十四章 種植土豆第五百八十九章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結局)第十九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二)第二百零八章 科試前後第一百八十九章 劇本不對啊第一百九十七章 碩鼠(四)第一百七十九章 科試這個攔路虎第三十七章 王守仁落榜第三百五十五章 賺錢啦第四十七章 報官第三百六十章 內閣更替第四百六十五章 宣府的衆生相第五百七十八章 官紳頑疾【4000字二合一大章】第四百三十一章 訓學第四百八十七章 毒士錢寧第一百二十章 誰是幕後之人第六十章 拜謁座師第二百零五章 驗封司主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精彩的作答第二百一十八章 世道人心(一)第三百九十一章 以血明志第二百五十章 謝修撰的第一課第四百八十四章 坑人與被坑第三百五十八章 朝野風波第三百四十八章 李廣倒臺第七十八章 返程第一百二十一章 如此縣官第三百九十二章 謀定而後動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政試點第一百零九章 姚江詩會(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謝遷被參第五百一十三章 “負荊請罪”第三百章 西域局勢(第一更)第一百四十章 布政使被刺第三章 天生我材必抄書第三百七十章 二桃殺三士第一百八十六章 別樣的孔教諭第四百六十四章 九邊之首第四百五十六章 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