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六論

bookmark

第314章 六論

五名應制科考試的人到場。

與解試,省試,殿試烏泱烏泱的考試人羣不同。應制科的人數很少。

制舉起源於漢朝,如晁錯,董仲舒都是制舉出身,進士科起源於隋朝。

制舉與進士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是漢朝察舉制的延伸。

戰國時是世官制,父子相繼,察舉制打破了父子相繼,變成由下至上,皇帝通過官員的舉薦來選拔官員。

當然察舉制也帶來了任人唯親,權力也在小範圍內交替的問題,好比九品中正制,但比起世官制無疑權力更收歸於朝廷。

到了科舉制興起,就更不興任人唯親,一切由考試來選拔人才。

當然科舉制也有弊病,但比察舉制更歸於朝廷,對百姓更趨於公平。

到了宋朝,地方官府官員的官名還保留着察舉制的稱呼,比如幕職官,好比節度使州推官,防禦使州籤判都是唐與五代時地方節度使的幕職官。

到了宋朝,這些官員們大是科舉制出身的官員,由朝廷派出至地方的。

至於宋朝節度使大多是有節度使的名,沒節度使的權。

另外蔭官蔭子的制度,還帶着些許世官制的遺俗,不過如今官場上已是科舉出身官員的天下了。

而宋朝也保留着制舉之選才方式,算是新時代與舊時代兩等新舊方式並行。

察舉在於人數少而精,其實大費周章的舉辦科舉,不僅耽誤了很多人一生的光陰,而且佔用了朝廷的大量資源,如果推舉的大臣沒有私心,這其實是比科舉制更好更有效的選拔人才方式。

但是……

章越年輕時候很喜歡錢穆的論中國政治得失的書。在書中錢先生推崇於漢的政治,對於宋明清之制頗有微詞。

其實從中央集權,強幹弱枝的角度來說,是一代強過於一代的。

故而章越當初得知韓琦,富弼同時向皇帝推舉了自己時,還是有些意外的。

萬一考不中,也可以與同僚裝逼說,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主要是怕去了不給兩位宰相面子嘛……

自己又不是王安石。

韓琦推薦王安石試館職,卻給王安石拒絕。

試館職,也是察舉,什麼時候連官位的升遷都要考試這纔好玩了。

但毋庸置疑,科舉制的好處就是門檻低,否則章越這般出身,富弼,韓琦,歐陽修根本不會察覺到自己。

先進士而後制舉,算是古今兩等選拔機制的佼佼者了。

在場五人皆是,此刻秘閣門前談不上劍拔弩張,但自有一等莫名之氣氛。

這時候閣門打開,一名掃地僧模樣的閣吏對五個人招了招手道:“等着作甚?進來!”

五人不由一愣,這就是傳說中的天下第一難的秘閣六試?

絲毫規矩排場都不講?

這令剛進行過進士考試的章越一時有些不適應。

看來果真制科考試難在薦舉,進士考試則難在考試。

一個參加人數多,講排場,一個人人數少,不講排場。

章越等五人先後入內。

但見秘閣中堂內擺着五張案几上上鋪好了文房四寶,堂間正中是聖人像,四周高閣上皆架着書籍。

“張望什麼,坐啊!”掃地僧模樣的閣吏拿着拂塵一面打掃着書籍上的積灰,一面對五人言道。

五人對視一眼,都是先對聖人像先行禮後,這才各自入座。

不久秘閣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但見吳奎,楊畋,王疇,王安石等四名官員陸續抵至。

在瓊林宴上,章越與四人都照過面了,其中王疇是自己省試時的考官,至於楊畋,王安石都是自己殿試時的詳定官。

至於吳奎則沒什麼印象。

當即考官們將試卷放給了考生們,然後分東南西北入座,彷彿如四靈獸般全程守護着五名考生答題。

章越深感這考試要作弊,着實是很難啊,考官與考生比幾乎達一比一。

蘇軾再用倒立筆管的方式提醒弟弟也是有點難了。

不過無論如何,能見識到了傳說中的秘閣六試也算是不虛此行。

這就是不重排場,重過程的考試。

章越瀏覽卷子。

上面六題分別是《王者不治夷狄論》

《劉愷丁鴻孰賢論》

《禮義信足以成德論》

《形勢不如德論》

《禮以養人爲本論》

《既醉備五福論》

章越看了一眼,不由倒吸一口涼氣,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難的秘閣六試,真是賊難。

章越還未多想,就聽坐在身旁的王魁似身子一晃,跌坐在地。

章越沒多例會。

這秘閣六論,難在哪裡?

難就難在浩瀚的閱讀面。

如王者不治夷狄論出自哪?出自《春秋公羊傳》隱公二年。

但是你翻遍春秋公羊傳整本書,卻找不出這句話,爲什麼因爲這出自何休所寫的註釋。

在原文‘公會戎於潛’下,何休註釋了一句‘王者不治夷狄’。

六論必須要寫出出處‘春秋公羊傳’,哪一句‘公會戎於潛’,誰註釋的‘何休’,最後還要熟練引用上下文。

這一題不僅出自於經,還是經之註釋。

至於《劉愷丁鴻孰賢論》分別出自於《後漢書·丁鴻傳》和《後漢書·劉愷傳》。這出自於漢書,屬於經史裡的史。

《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出自《論語·子路篇》,樊遲學稼,是漢經學家包鹹注。

需知爲論語作注的不計其數,記有孔安國、包鹹、周氏、馬融、鄭玄、陳羣、王蕭、周烈生,魏時何晏集合以上等人出了本《論語集解》。

宋人多讀這一版。

原文是樊遲學種莊稼,然後爲孔子鄙視,註釋說禮義與信足以成德,又安用稼哉?但很少人記得這一句,就算知道,也不知是包鹹所注。

《形勢不如德論》也是極難,出處極多。

比如一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足夠將你混淆的,各家反覆都有提及拿來引用。

但出自史集的只有一處,那就是《史記·吳起列傳》的太史公曰。

《禮以養人爲本論》出自《漢書·禮樂志》。

《既醉備五福論》出自《詩經·大雅·既醉》及鄭玄注。

秘閣六論出自三經三史,三經都不是正文,而是註釋。

而要過閣,必須要通四以上,也就是說要答對四題,必須是全通,錯了一處或原文稍有交待不清都不行。

若換了殿試之前,以章越之能,或許只能通個二三道。

但如今經過三個多月的寺中苦讀,章越看完題目可以說是……

(本章完)

第558章 賜字第181章 楊氏第190章 再辭第474章 懟一懟皇帝第126章 萬萬沒想到第420章 有錢人家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202章 給他第984章 耶律宏第151章 一百四十九章教誨第186章 三蘇父子第281章 等次第1034章 重開天章閣第523章 言事第726章 道賀第706章 經略安撫使第238章 商量第815章 論功行賞第988章 參知政事(兩更合一更)第40章 糖霜第483章 翁婿第875章 女色第384章 我不願作官家第883章 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耳第64章 (第四更,求月票)第788章 城下第151章 一百四十九章教誨第140章 李氏的眼光第271章 科舉與寒士第1018章 朕支持章卿(兩更合一更)第110章 說親(感謝書友小抽的金爺雙盟)第438章 改元第420章 有錢人家第299章 菊花落英否?第229章 吳府(感謝樂樂笑笑妮妮書友成爲本第737章 面君第865章 會食第150章 相贈第379章 心底話第511章 新君第127章 說親第764章 價碼第854章 推辭和接受第16章 沒事莫裝逼第365章 拜師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704章 熙河經略安撫使路第742章 諮以軍國事第162章 除夕第332章 雪泥鴻爪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174章 老師的話第726章 道賀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149章 外室第795章 三道營牆第447章 安國寺塔記第800章 各自用力第176章 階級第376章 好朋友第792章 決戰第321章 御試第603章 天子幸學第855章 端明殿學士第770章 玉帶第160章 見面第602章 決定第82章 雪景第439章 蔡襄的難處第574章 王安石辭參第195章 吳大郎君第958章 校閱諸軍第278章 王者第537章 熙寧元年第700章 國恩私恩第841章 西北凱旋第529章 你是我的伯樂第970章 我來擔着第13章 求學第29章 寓教於樂第649章 辭君第877章 章呂分歧第951章 自誠明第830章 平洮州之戰請假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126章 萬萬沒想到第886章 事情鬧大第770章 玉帶第390章 圈套第61章 二哥中進士了(求訂閱)第908章 本錢第969章 駐真定府第79章 蘇州來人了(兩更合一更)第589章 替手之爭第203章 那人是誰?第424章 婚姻第211章 同窗第807章 平河湟策第783章 老趙家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