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時代與變革

bookmark

高遵裕,苗授?

章越看向張守約笑道:“老將軍不是拿高團練壓我吧!”

張守約心裡一凜,連忙道:“末將不敢。只是末將以爲若各軍皆是禁回易,唯獨高團練不禁,則事徒勞無功。”

种師道,王厚皆目光轉向左右,張守約在熙河衆將中資歷最老,又是有戰功的人。

他的質疑並非沒有分量,他們也不敢當面反對。

章越笑道:“老將軍還是如以往般直言,好,既是你問高團練的態度,那我便告訴你,他已是書信與我同意了此事。”

張守約失聲道:“高團練肯了?整個熙河便屬高團練使錢回易最多。

章越何嘗不知道呢?不止一名官員找自己反應過高遵裕挪用公使錢的事。

高遵裕還屢屢請朝廷撥款,前不久前天子剛賜錢三萬貫作爲他回易的本錢。

高遵裕猶嫌不足,還請求動用秦鳳路的封樁錢做回易的本錢,所幸此事被朝廷給駁回了。

據章越所知高遵裕打戰三流,做生意手段一流,甚至還專門派士卒去秦州販木,用賺來的錢在汴京大修廣廈萬間,而且他利用與蘭州近在遲尺的便利,暗中大量與夏國私市。

舉報高遵裕的官員不少,純訴狀章越都收了一疊了。

所以章越事先與高遵裕商量,首先肯定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後再補一句‘你不想私下與夏國私市的事,讓官家知道吧!’

章越不怕與高遵裕扯破臉,既是坐了這個位置,便少不了得罪人,哪怕是高遵裕也不例外。

有高太后的背景又如何?平日的功勞章越沒少給高遵裕上奏,數度征討熙河,章越和王韶功勞都排在你之下,但你高遵裕到底事情辦了幾分,心底沒點逼數?

平日貢着你無妨,但這件事上你要聽我的。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

章越以不容商量的口吻給高遵裕去了一封信。

高遵裕很識趣地同意了,代價是比照各軍私下裡再多給他兩萬貫。

因此張守約聽說時也是震驚了,連高遵裕都放棄了可得的利益,也就是說他是目前爲止熙河衆將中最後得知的,也是唯一一個當面的反對的。

若是章越初至熙州方爲經略時,張守約質疑也是無妨,他是熙河路鈐轄,有資歷有戰功,但如今是當初嗎?

隨着踏白城之戰的勝利,章越說話也更有分量了,似王韶,王君萬等人先後貶斥而去,他又提拔了自己的親信,如今他在軍中威信極重。

這個事情恐怕章越對自己的一個試探呢?

一頭白髮的張守約緩緩地站起身來道:“末將見識短淺了。”

章越沒有表態,任由對方站着。

張守約見章越一直沒言語苦笑兩聲道:“末將身子不適,還請告退。”

說完張守約緩緩離開,章越也沒有留。

一旁蔡延慶,李憲見此一幕都沒有覺得如何,但剛涉入官場不久的王厚與种師道卻都是駭住了。

張守約怕是從此要從熙河調走了吧!僅僅是因爲說錯了一句話。

平心而論,王厚,种師道對張守約都是十分敬佩的,對方清廉,愛護士卒,正直不阿,又身經百戰。而章越何嘗不是,當初指揮踏白城之戰一口一句老將軍長,老將軍短的,是有過並肩作戰的情誼的。

但所有情誼就這麼眨眼之間……

可任何一名主帥都不會留用與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人,哪怕他之前立下過汗馬功勞,或者才幹有多高。

章越若無其事地對蔡延慶問道:“秦鳳路中有哪個可替代張老將軍的?”

聽了章越的話,王厚和种師道確認了他們方纔的猜想是真的。

蔡延慶一點也不意外地道:“階州知州劉昌祚可以勝任。”

章越點點頭道:“我聽說過此人,不過他的資歷不夠,就讓苗授爲鈐轄吧,劉昌祚爲都監吧!”

一旁蔡延慶與李憲皆表示沒有異議,不動聲色間,熙河路鈐轄要換人了。

於是當日章越將熙河路禁止回易,並在除了熙州外,在河州,岷州,會州三地開設榷場,並用鹽鈔爲結算貨幣的事寫成了奏疏上奏給了天子,一旁還有蔡延慶的畫押,同時李憲是另行一疏上奏給天子,詳細說明熙河路全面禁止軍隊回易之事。

二府與天子用最快的速度批覆並同意了此事。

之後老將張守約改任環州,劉昌祚爲熙河路都監。

……

熙州經略府中,章越站在窗邊看着庭院中的落葉。

他看向文案上同意自己禁止熙河路兵馬回易的公文,心生感慨。

張守約之離開對自己何嘗不是件可惜的事,他調任時通遠軍上下的官民淚撒於地,不肯放他離去。

但此事結果便是這般。

他如今已是身在時代之中,用理想來構築整個時代,築造出整個國家與民族的未來。使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休慼相關。

有的人一路青雲直上,官位不斷升遷,但他對於時代毫無建樹,譬如自己的老師王珪那般,不過守位之臣而已。資歷到了或者迎合了上位者的心意就升遷官位,如此便缺乏權威,也不會有人敬重你。

就算升至宰相,人在那裡說話也沒有分量,純粹尸位素餐而已。

而讓時代變革朝着自己預設的方向前進,最後建功立業達到成就,完成了官位升遷,這纔是爲官之人真正所願的。

只是每個人對於時代的預想都是不同。

他章越與王安石最大的分歧不正在於此嗎?

正如章越與張守約沒有私怨般,他與王安石也沒有私怨,從頭到尾的爭執都在於政見不同上。

有人默默承受着時代的浪潮,但有的人註定成爲浪潮的本身。

之前身爲卑官的時候,章越有什麼政見也僅是空想,即便付之實踐也被嘲爲空想主義,但如今身居高位,已爲天子心底的預備宰執人選,你對朝廷的理想,你對於國家的規劃,很可能就是未來整個帝國的走向。

所以自己在熙河的一舉一動,都有無數雙眼睛在注視着。

他們在評估着自己在熙河所爲的一切,揣測在日後可能爲宰執時的政柄,是不是能符合於他們現在的利益或者是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而從交引所再到鹽鈔結算這一步,便是自己真正的政績,符合自己對時代變革的預期,也是自己日後身居高位的底氣所在。

第754章 疏在袖中第173章 傳頌第581章 官家的支持第1021章 兩面夾攻(兩更合一更)第850章 仰仗章公第993章 商談(兩更合一更)第642章 執政會議第341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992章 親事與政事(兩更合一更)第689章 營田第546章 又在使絆子第696章 出戰第109章 琴聲第185章 五年之約第1025章 一之(兩更合一更)第313章 秘閣第599章 越次召對第854章 推辭和接受第635章 學士院試第553章 棋逢對手第287章 唱名第956章 韓琦身後第707章 面授機宜第760章 消除誤會明日更新第490章 罪己詔第219章 入場第605章 章呂分歧請假第803章 西夏求和第5章 破案(感謝書友歷史啥時真實盟主)第625章 御試第568章 帝王心術第747章 人選第4章 縣城(感謝書友Joyii首盟)第687章 廣銳軍第225章 放榜第889章 版本不同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197章 錦衣玉食第949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1055章 最後的直諫單章第589章 替手之爭第446章 投名狀第351章 迎親第520章 重聚第15章 孝經第857章 齊家治家第971章 叔侄第867章 補鍋第787章 解圍第109章 琴聲第426章 天下唯三人第865章 會食第970章 我來擔着第1018章 朕支持章卿(兩更合一更)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1005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兩更合一第687章 廣銳軍第925章 問政第683章 功歸人,過攬己第531章 我有人推薦給官家啊第342章 五百貫第743章 資政殿論策第910章 夢筆山下第745章 嫉妒第521章 人間隨處有乘除第121章 抽空見一見第390章 圈套第962章 遼宋談判交鋒第620章 強勢復出第152章 相中第692章 約降第411章 落幕或開始第940章 御前爭論第50章 行卷第7章 翻案第636章 知制誥第715章 都是來分功的第524章 省元第719章 出兵河州第981章 宰相忽悠皇帝第456章 王韶第706章 經略安撫使第155章 意思第747章 人選第837章 仁宗留給陛下的宰相第670章 將帥分歧第1032章 閩地一寒門第348章 朝會第639章 功勞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第340章 價錢挺合適第33章 篆書第681章 設爲熙州第16章 沒事莫裝逼第339章 信第109章 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