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五九章 雄關(第一更)

八月下旬,即便居庸關內外一片秋雨綿連,但天氣到底不是很冷,正是韃靼人在大明國土上恣意縱橫、劫掠最爲厲害的時候。

這會兒出居庸關,沈溪所率兵馬,本身就沒有多少戰鬥力,軍中倒是有一些火銃,但連一門佛郎機炮都沒有,遇到韃靼騎兵襲擊,只需五六百韃靼騎兵一個衝鋒,就能將散亂的隊伍沖垮。

民族責任什麼的,沈溪只能暫時放到一邊,就算提着腦袋上戰場,也要讓自己死得有價值些,直接當韃靼鐵騎刀下亡魂之事他可不幹不出來。

再者說了,人死了,隊伍被衝散,什麼家國情懷都是扯淡,沈溪自認帶兵往西北就是送死,但他還是希望能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沈溪沒有心思理會胡嵩躍等人,這些人就是貪財怕死。

沈溪心想,既然你們想跟我對着幹,還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逼我就範,那我就先硬扛着,不磨去爾等棱角就帶着上戰場,純屬給韃靼人送菜。

沈溪摒退胡嵩躍等人,張永滿懷憂慮過來見沈溪。

沈溪不着急帶兵出居庸關,張永作爲監軍有些爲難。

“沈大人,您看這都到居庸關下幾日了,雖說近來天氣不是那麼好,一場秋雨一場寒,但若再不出居庸關,任由北夷在關外胡作非爲,陛下追究下來,你我可擔待不起啊!”

張永對於沈溪這種畏縮不前的舉動還是非常欣賞和支持的,因爲這樣就不用上戰場送死了。但他發愁的是朝廷交代的差事沒法完成,沈溪在這兒磨洋工,他作爲監軍,不能不加理會。

沈溪笑着問道:“那以張公公之意,應該馬上帶兵出關?”

張永輕嘆:“軍中這狀況,咱家也看在眼中,那些個京營兵眼高於頂,知道是往西北拼命,誰願意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玩,遇到北夷必然崩潰!倒不若……讓咱家給陛下寫道密摺,告訴陛下這邊發生了什麼,讓陛下狠狠懲治一下那些不聽話的兵痞?”

沈溪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這會兒他看出來了,張永看似老實本分,但其實狡猾多端,他也不想出關送死,但這麼原地駐紮,總需要找一個理由。

既然胡嵩躍等幾個軍將正在跟沈溪這個主帥鬧,張永就想借機把責任歸到這些個將領身上,密摺一來一回需要三五日,出征大軍便能在居庸關內多駐紮幾日,腦袋又能在脖子上多安生幾天。

“不必了。”

沈溪道,“若我所料不差,這幾日,居庸關外或許就會有麻煩,一兩日內我等就要進駐居庸關,走一步看一步吧!”

張永驚訝地問道:“莫不是沈大人得知什麼消息?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居庸關不是很安全嗎,幾時……也罷,領兵打仗,那是沈大人之事,不用跟咱家解說,咱家在軍中純粹是給沈大人湊數的,您不必將咱家的話放在心上!”

張永說完高高興興走了,他聽說馬上可以屯兵居庸關,這比駐紮關內更加安穩,自然滿懷喜悅。

張永腦子靈光,他在出京城前就設想過西北這一戰怎麼才能保住性命,最穩妥的做法便是仗一開始,就讓沈溪駐兵在某座城池,偶爾出去跟韃靼人的騎兵交鋒一下,賺三五人頭回來,如此就能跟朝廷交待,不至於被朝廷說成是無所作爲,他自己也躲在城池裡不至於爲小命提心吊膽。

張永原本發愁怎麼跟沈溪說,現在沈溪主動提出要陳兵居庸關,這跟他的預期不謀而合。

果然,八月二十五,就在胡嵩躍等人見過沈溪的第二天,有情報傳來,說是韃靼人的哨探已經在居庸關外出現,居庸關告急。

沈溪屯兵在距離居庸關不到二十里的地方,這會兒無論如何,也要馬上進駐居庸關。

胡嵩躍和京營那些不識相的孬兵,這會兒也沒了之前“不給錢就不走”的勇氣,因爲他們清楚一點,如果不馬上進居庸關,居庸關一旦有個什麼好歹,他們罪責難逃,家中的妻兒老小都會跟着倒黴。

駐兵居庸關下,眼睜睜看着雄關失陷而不加馳援,朝廷絕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發生,不是治一個沈溪的罪就萬事大吉,他們都要遭殃。

而且,韃靼人威脅居庸關,等於是威脅到這一路六千京營人馬的安全。每個人都明白,關內並不安全。

幾十年前同爲蒙元餘孽的瓦剌人便成功叩關而入,一旦居庸關破,他們連當逃兵的機會都沒有,不如先行駐兵居庸關,再慢慢跟沈溪談犒賞的問題。

當天上午辰時兵馬便起行,到下午未時,六千京營兵馬帶着糧草輜重進到居庸關關溝。

士兵們在荒山野嶺裡露宿幾日,又是恰逢秋雨連綿大幅度降溫的時候,進到居庸關內整個人終於踏實下來。

京營兵懶散的風氣歷來便非常嚴重,當天一羣孬兵好似回到京師的大營一般,在紮營和歇宿時吵得個不亦樂乎。

……

……

居庸關地勢險要,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

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三十多裡的溪谷,俗稱“關溝”,居庸關便橫跨於關溝之上。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與長城連在了一起。

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通往上都的重要交通大道,皇帝經常從此路過,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這些建築一直留到大明朝。

明初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週一十三裡,高四丈二尺”。此後永樂和宣德兩朝曾大規模擴建,到英宗御駕親征時,英宗便是從居庸關北上,一路到大同,撤返到距離居庸關不到百里的土木堡,兵敗飲恨。

明代宗繼位後,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甕城,防備瓦剌人去而復返,自此後便形成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上關城、中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的居庸關防禦體系。

居庸關中關城是主關口所在,隆慶衛負責鎮守,隸屬於後軍都督府。

沈溪曾在之前運炮去西北時,路過居庸關,當時他抱着輕鬆的心態,畢竟那會兒韃靼人尚未大舉入侵中原腹地,但這次再來,延綏鎮已然失守,韃靼人在內長城到外長城這片空曠區域橫行無忌。

居庸關是內長城鎮守京畿的最重要一道門戶,沈溪領兵抵達居庸關,意味着他正式登上大明與韃靼人交戰的“第一線”。

進關城後,沈溪首先要見的是隆慶衛指揮使。

此番沈溪是以新任延綏巡撫的身份領兵路經居庸關,本身對隆慶衛並無直接統調關係,但皇帝給了他收攏沿線殘軍和便宜行事的權力,再加上他是文臣領兵,帶有欽差性質,如此沈溪就算不能直接調命隆慶衛的將士聽令行事,也有權力將衛指揮使叫來,商議一番用兵大計,讓隆慶衛“配合”軍事行動。

隆慶衛指揮使李頻親自到京營兵駐紮的營地覲見沈溪。

雖然李頻身居要職,在居庸關關防中地位很高,甚至在西北開戰後便掛上總兵官頭銜,可以調遣居庸關周邊衛所兵馬,但當他面對沈溪這樣一個正二品右都御史、延綏巡撫時,卻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在大明西北邊防體系中,三邊總督所行乃“兵馬大元帥”權限,而延綏巡撫一向是三邊總督的副官,在戰時相當於負責後勤補給的副元帥。

沈溪臨危受命前來拯救西北危局,之前在東南平匪,不是皇帝臨時起意徵調,早有培養和鍛鍊之意。

綜合方方面面的情況,沈溪在戰時地位相當高,李頻見到沈溪後,趕緊單膝下跪行禮,令旁邊幾名京營把總看了無比的詫異。

胡嵩躍等人一向眼高於頂,覺得沈溪“不過如此”。

就算沈溪爲延綏巡撫地位尊崇,但到底只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郎,何德何能讓我們聽命於他?

但在西北邊軍中,沈溪的名頭相當響亮。

弘治十三年明朝與韃靼一戰,沈溪在西北助劉大夏力挽狂瀾,此事雖然在兩三年後方爲弘治皇帝所知,但在西北三邊以及大同、宣府等鎮將領中間,卻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沈溪以牛車運炮破韃靼數萬雄師的事蹟,早在這些世襲的軍將中流傳,而且傳聞永遠比現實玄乎,在這些個邊關將領眼中,沈溪是當代諸葛亮,用兵如神,沒人敢輕視。

沈溪對於李頻的恭維,沒太當回事。

閩粵兩省的都指揮使李徹和常嵐的官位比李頻還要大,對他的恭維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都沒覺得有多榮幸。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從文武並重逐步變成文臣統兵,武將地位逐步變得低下。更何況沈溪乃封疆大吏,掛正二品右都御史銜,算是頂級文臣,雖然這只是虛銜,但足以嚇唬一大批人。

“李將軍不必多禮,本官前來西北,乃是奉皇命平北夷之患,公事公辦即可。”沈溪語氣中帶着一股威嚴。

胡嵩躍等人暗中不屑,李頻乃是配總兵銜的居庸關守將,麾下掌握上萬兵馬,僅僅直屬的就有五個千戶所,能受得了這麼無禮的話?

卻未料李頻畢恭畢敬地道:“大人能駕臨居庸關,實乃我等榮幸。末將在關防衙門爲大人設宴,不知大人……是否肯賞臉?”

***********

ps:第一更到!

今天繼續三更,天子求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

第二六五章 朱公子第八〇一章 正三品的“代總督”(第三更)第三八八章 有不怕死的第二五一九章 花樣百出第九一四章 請個先生不容易第一一九三章 說服第一五一一章 分家的困局第二二四六章 選擇你的丈夫第五六〇章 劫人劫船(第一更)第二三五六章 問案第一三六〇章 恩威並濟(求月票)第三七九章 接頭(第五更)第九六九章 練兵第一七一九章 日常彈劾第一一六一章 日常第三三一章 我是魔鬼第二六三六章 博弈第四六六章 觀政進士(第二更)第二六七〇章 棋局不在棋面上第六五七章 血戰(上)第一一二一章 全要了(第三更,求月票)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一二三〇章 守備不當第二三六四章 猖獗第一五四一章 蹊蹺第二二〇七章 勝負之機第三六四章 才子?靠邊站(上)第六三四章 傲慢的兀良哈人第二六五五章 沾光第一五三四章 願打願挨第四三四章 恩榮宴(第五更,爲所有書友)第四三一章 傳臚大典(第二更)第七九四章 平匪輯要(第四更)第一八二六章 臨陣叛逃第一二二二章 突然到來的戰機第一〇一八章 回京第二一一一章 當官很容易第四四一章 翰林院(第三更,謝所有書友)第一三七一章 接待第四十六章 小買賣第一九一六章 借勢而爲第二四五六章 破城第一〇〇六章 儲相第六四五章 飛來橫禍第四四九章 心病(第二更)第一八一二章 當家難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第二二七三章 見功臣第二六四一章 案歸原主第一二二一章 奪權第二一九六章 平靜的戰爭第三五五章 翻臉如翻書第二四八八章 熱火朝天第七九四章 平匪輯要(第四更)第一二七三章 外行管內行第一〇三三章 一片赤誠第一八八四章 出巡第二三八五章 來過年第七五八章 心很累(第二更)第二四八四章 扯皮第一七五七章 小聰明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二二四八章 國師之位第六十三章 擴大經營第一五六三章 順應潮流第二五六三章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第九四一章 是清官,也是庸官第一四八四章 外戚出手第一七一六章 市井之徒第一四一九章 紛爭第二三六五章 生殺予奪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二六五一章 棄車保帥第一五〇章 最是纏綿女人心第一七五五章 並無隔夜仇第一三二九章 沈大人的官威第一〇六〇章 五體投地(第二更)第一〇七八章 激將第二〇二二章 御審第一四三一章 沒懸念第一二四〇章 千鈞一髮第一九二一章 叛亂到來第一二九七章 和諧的觀禮第二一四章 恭喜第四七五章 李公斷,牆頭草(第三更)第一〇九八章 揣摩聖意第一五四三章 信任危機第一一一〇章 這是要鬧哪樣?(第一更)第六一六章 不可理喻的皇家(第三更)第一七六〇章 夫何在?第六一一章 皇宮考覈(下)第六四六章 沈公(第二更)第七七四章 楊廷和第一七一一章 讓沈溪回朝第八十三章 一層窗戶紙第三三七章 鄉試(下)第一六〇五章 翻手爲雲第一九五四章 得意忘形第二五八二章 去留間第一二一七章 耍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