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四章 接踵而至

張懋將發問權拋給張鶴齡。

本身張鶴齡統轄京營,就算沈溪是兵部尚書,二者間溝通的機會也不多,但在沈溪調撥地方人馬到京城後,沈溪跟張鶴齡間已經有了利益上的衝突。

但朝廷調撥多少銀兩是固定的,且款項不走兵部,顯然張鶴齡不會那麼大公無私將他應得的部分交給沈溪支配。沈溪調撥京師的地方衛戍兵馬,需要自己想辦法養活。

沈溪道:“壽寧侯有什麼事,但說無妨。”

張鶴齡沒有客氣,盯着沈溪的眼睛道:“地方調撥衛戍京師的兵馬,如今已過萬,其駐紮城外,近來不時與京營將士發生衝突,這件事沈尚書管還是不管?”一上來就聲討,好像是專門來跟沈溪算賬的一般。

沈溪神色鎮定自若:“地方上如果有少許衝突,本官怕是干涉不得……壽寧侯是否應該督促手底下的將官,少去招惹麻煩呢?”

張懋和張鶴齡都想不到,沈溪居然會用強硬的姿態跟張鶴齡叫板。

照理說沈溪作爲兵部尚書,應該對領兵的勳貴客氣一點,但現實卻並非如此。饒是張鶴齡平時喜歡故作姿態,不跟人正面衝突,但聽到沈溪這番話,還是忍不住心頭火起:“沈尚書的意思,是本侯手底下的人主動挑起事端?”

見沈溪和張鶴齡起衝突,張懋幫忙說和:“莫要動肝火,本來就是商議解決事情,大家好說好商量嘛……”

沈溪臉上帶着淡然的笑容:“按照壽寧侯的意思,是地方換戍人馬主動生事……可地方人馬到了陌生的地方,除了訓練平時連營所都不出,這樣還起衝突,難道要怪他們主動請京營的人到營所找麻煩?”

“你!?”

張鶴齡很生氣,但細細一想卻愣住了。道理很簡單,地方人馬到了京師,根本沒底氣與京營那些老兵油子較勁兒,反而是京營這邊仗着地頭蛇的身份得寸進尺,每每到地方人馬駐紮的營地鬧事。

張懋道:“看來此事需詳細調查,不管京營還是地方衛所人馬,目的都是維護京畿地區安全,尤其當前京營編制不齊……這些是先皇遺留下來的問題,不是三兩句話可以說清楚,大家別傷了和氣。”

話雖說得漂亮,但沈溪卻明顯感覺到張懋在推卸責任……既然他跟張鶴齡一道前來兵部衙門,這件事他就負有責任,不可能袖手不管。

沈溪道:“張老公爺說得有理,在下會管教下面的人,不允許出現擾民的情況,但這裡也請壽寧侯督導好麾下將士,不得再讓其到地方換戍人馬營地晃悠,免得再起衝突。”

張懋笑着點頭,對沈溪的說法很滿意。

而張鶴齡則黑着臉,心中惱怒異常。

……

……

張懋和張鶴齡離開後,沈溪回到自己的辦公房。

謝遷還沒走,見沈溪回來,立即問道:“他二人來此作何?”

沈溪回答:“跟閣老說得一樣,是爲地方換戍人馬之事而來,根本沒有談及出兵宣府之事。”

謝遷冷笑不已:“別看英國公道貌岸然,背地裡卻奸猾無比,這會兒他已在安排幾個孫子到軍中任職,爲他退下來做準備……這幾年他基本不怎麼管事,若不然,也不會任由劉瑾在五軍都督府安插人手。”

沈溪打量謝遷,心裡有些好奇,你謝老兒平時跟張懋走得那麼近,現在居然背地裡數落別人?

謝遷站起來,向門口走去,嘴裡嘮嘮叨叨:“這年頭無利不起早,誰叫劉瑾在朝隻手遮天?既然你暫時無法扳倒那閹人,就要記住,無論如何也不能將軍隊大權交給那閹人,不然的話,說不得就會走中唐時宦官當政的老路,尤其現如今我大明閹黨已成氣候……”

沈溪道:“閣老提醒的是,但劉瑾是否掌握兵權,關鍵要看五軍都督府那邊是否控制得力,不然的話,之前劉宇也曾擔任兵部尚書,爲何不見劉瑾犯上?”

謝遷一時語塞,最後惱羞成怒:“老夫只是跟你說現在兵部需要注意的問題,別老扯開話題……按照你的計劃,劉瑾到宣府,有很大機會取得軍功……一旦他贏得軍中將士信任,你覺得自己在對付劉瑾時,還有何優勢可言?”

沈溪不想跟謝遷爭辯,他發現,跟謝老兒說什麼都是徒勞。

“還有,想好怎麼養活那些換戍京師的地方衛所官兵!你想控制軍隊,讓自己在朝更有地位,但你也不能平白損耗國庫錢糧,這幾年戶部幾乎都要被掏空了,那麼多張嘴,看你怎麼養得起!”

謝遷說完便揚長而去。

沈溪自言自語:“你謝老兒從來都是給我施壓,卻不提如何才能解決麻煩,你可輕鬆了,到我這裡來動動嘴,我就要聽你的吩咐行事,怎就不考慮一下我的立場?”

……

……

謝遷前腳剛走,熊繡和何鑑兩個侍郎後腳跟着就回來了。

熊繡一進門便問:“朝廷派伯安去宣府?”

二人都是在外辦事時得知消息,不太清楚朝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於是匆匆趕回來。

沈溪點頭:“邊關軍情有變,朝廷派王郎中去宣府整頓軍務,朝廷詔書已下達,不會再有變化。”

“伯安去?爲什麼是伯安?”熊繡無法理解,沉吟一下才道,“不過……聽說劉瑾那廝去當監軍?不會是劉瑾舉薦的伯安吧?”

沈溪明白爲什麼熊繡會有此擔心。

王守仁跟劉瑾沒什麼交情,但王守仁的父親王華卻一直爲劉瑾欣賞,這件事幾乎滿朝皆知。

沈溪道:“是我舉薦的伯安,至於劉瑾……不是主動請纓,而是他做錯事後,陛下罰他去的。”

“好!真讓人解氣!”

熊繡握緊拳頭,在虛空中重重地掄了一下,咬牙切齒道,“最好這閹人死在邊塞,如此朝廷便少了一個禍國殃民的閹黨頭子,大明自此可走向繁榮昌盛!”

……

……

沈溪將王守仁去宣府的具體情況通知了雲柳,回頭讓雲柳暗中協助王守仁領兵。

而他自己,則帶着幾分倦怠回府去了。

“陛下性格不成熟,我對他的改變,顯然不足以讓他走上勤政治國之途,難道只有換個皇帝,才能讓朝廷步入正軌?”

“以前我一直想怎麼讓朱厚照成爲一代明君,但現在看來我似乎錯了,接下來我該如何做纔好?”

沈溪回府後坐在書房裡閉目沉思,腦子裡一團漿糊。

能不能扳倒劉瑾,問題在朱厚照身上,除非跟歷史上一樣找到劉瑾謀反的證據,否則朱厚照就會一直對劉瑾盲從,無論別人說什麼都是徒勞。

沈溪思索良久,情不自禁在紙上寫下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他非常熟悉,卻一直不怎麼欣賞……這個人便是張苑,也就是他二叔沈明有。

就在沈溪看着名字發怔時,一個人來到書房門口,先敲了敲門,然後問道:“相公,妾身可以進來嗎?”

正是謝韻兒。

沈溪擡頭看着娉婷而至的髮妻,問道:“韻兒,你來作何?”

謝韻兒走到沈溪面前:“相公回來便進了書房,晚飯也沒有一起用,妾身還以爲相公在做什麼重要的事情……相公,您回京城後忙壞了吧?”

沈溪想到前一段時間忙於朝事,就算有閒暇也儘可能陪惠娘和李衿,心裡對謝韻兒和家裡的女眷抱有一定愧疚,當即勉強一笑:

“沒辦法,朝中總有那麼多事情等着我處置,不過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很忙,眼前一件事處理完畢,我便可正常回家。”

謝韻兒不由莞爾:“就算相公有閒暇,但還是要到衙門處置公事,何況現在邊關危急,相公又是掌軍之人,不可能輕鬆下來。娘一直說,相公要多開枝散葉,但以相公這狀態……怕是很難啊……”

沈溪一怔,他這纔想起,身邊嬌妻美妾環侍,但這兩年他都忙着東奔西走,身邊女眷連一個孩子都沒懷上,當即搖頭苦笑:“總會有機會的,我們還年輕,何必急於一時?”

……

……

劉瑾要去宣府當監軍,這對他來說不陌生,回京城前他就在湖廣給沈溪當監軍,險些死在廣西。

但如今再次當監軍,卻是在權傾朝野的情況下,劉瑾怎麼都不願意放棄手上的權力,所以出征前僅剩的兩天時間內,他將自己離開京城後,方方面面都打點好,保證可以遙控指揮朝政。

再者也是爲方便將來他回到京城繼續掌權。

劉瑾將自己手底下的重要人物全都叫來。

除了孫聰外,還有內閣大學士焦芳、戶部尚書劉機,再有便是如今的吏部尚書劉宇。

在劉宇到來後,劉瑾便是一頓斥責:“瞧瞧,都是你做的好事,你查人不明,居然重用孫秀成這種混賬,就那麼個戰功還敢虛報,是覺得他脖子硬,能多砍幾次,是嗎?咱家如今在陛下面前丟人現眼,被勒令去宣府當監軍,說到底都是你的錯!”

劉瑾對劉宇一點客氣的意思都沒有,一個吏部尚書喝斥起來就跟教訓兒子一樣。

就算劉宇心有不甘,也只能對劉瑾俯首帖耳,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全都來自劉瑾,否則他還在宣大之地當大同巡撫,連回京城做個兵部侍郎都嫌不足,哪裡能登上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之位?

焦芳道:“公公請消怒,關於地方虛報軍功之事,之前誰都未預料到,這件事怪不到劉尚書頭上……誰曾想有人膽大包天,敢弄虛作假欺瞞聖主?”

劉瑾斜眼打量焦芳,道:“誰說沒人預料到?姓沈那小子,不就早就設好圈套讓咱家鑽嗎?那李頻,當初送禮時來信對咱家百般恭維,如今他反水跟了姓沈的小子,居然公然指證咱家!真是大開眼界啊,你劉尚書難道就從未曾想過他跟咱家是兩條心?”

劉宇耷拉着腦袋,無言以對。

在這幾人中,地位相對最低的是劉機,劉機奏請:“劉公公,您如今前往宣府,不知戶部方面,您要做何安排?”

劉瑾惱火地道:“怎麼,不耐煩了?咱家說幾句,你們就嫌這嫌那?”

劉機的確不愛聽劉瑾像個怨婦一樣嘮叨,這才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但被劉瑾指責,趕緊做出恭謹的姿態,道:“在下只是不想耽擱公公您的大事。”

焦芳顯得氣度非凡:“公公還是早些將您去宣府後的安排交待下來,我等也好及早做準備。”

劉宇跟着附和:“是,是。”

劉瑾惱羞成怒:“咱家離開京城後,你們是否鬥得過謝老匹夫和姓沈的臭小子還是另說……咱家這麼走了,實在放心不下,你們有何計策,能讓咱家留在京師不去邊關?”

“這……”

在場幾人面面相覷,本來他們已經做好恭送劉瑾的準備,現在劉瑾不想走,還讓他們出謀劃策,實在爲難人。

焦芳搖頭苦笑:“此事乃由陛下決定,若公公不願前往,不妨去覲見陛下,懇請陛下另行派人。”

劉宇試探地問道:“公公不妨找他人懇請陛下,由其替代公公往宣府如何?”

劉瑾火冒三丈:“你們以爲咱家沒想過這些辦法嗎?奈何咱家在宣大總督虛報戰功一事上犯下欺君之罪,陛下讓咱家去邊關戴罪立功,當時咱家可是在陛下面前表了決心,現在讓咱家跟陛下提請換人,陛下豈非對咱家的忠心產生質疑?”

在場幾位心裡都在想,既然你知道非去不可,還說這些做什麼?不如老老實實上路,把京城的事情交給我們……你一個閹人本身也沒多大見識,卻總喜歡指手畫腳也不嫌煩!

雖然劉宇等人都歸附劉瑾,但並非心悅誠服,依託劉瑾不過是爲利益驅使,沒有人願意頭頂一個閹黨之名。就算劉宇這樣靠劉瑾上位之人,獲得地位後也開始對劉瑾生出二心,更別說是翰苑出身自顧身份的焦芳了。

劉機道:“若公公的確對陛下做出過許諾,要親往宣府……那若非出現什麼變故,公公非去不可。”

“變故?”

劉瑾目光一凝,好像意識到了什麼。

孫聰似乎知道劉瑾的想法,如今最大的變故,其實就是生病,或者京城出現變亂,孫聰知道這些法子皆不可取,當即道:“公公還是如約成行好,若能一戰得勝,能在軍中奠定聲望,到那時,公公在朝地位便無人可撼動!”

劉瑾臉色漆黑:“得了戰功固然好,若是敗了,咱家豈不是會成大明罪人?若是換做其他時候,咱家倒不是很擔心,問題在於如今姓沈的小子擔任兵部尚書,他不去宣府,隱身背後使壞,若被他找到機會,坑了咱家,咱家到時候豈不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孫聰道:“公公不應擔心沈尚書,沈尚書身爲兵部主官,無論如何都不敢做出有損大明軍威之事,倒是王僉院纔是公公需要提防之人,若他對公公不利,公公這一行怕是會有危險,或者他在軍事才能上有所不及,公公也可能會承擔連帶責任。”

劉瑾神情陰鬱,搖着頭道:“這也是咱家擔心的地方,姓沈的小子不親自去宣府,便是不想跟咱家在一條船上,擺明要擺咱家一道,而他派去之人,並不是有經驗的宿將,而是舉薦王守仁……這王守仁年輕氣盛,根本沒有帶兵經驗,咱家怎可輕信此人?”

劉宇聽到這話,終於找到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笑着說道:“公公,要不由下官爲您舉薦幾人,充當公公的副手,必要時將王守仁的帥位給奪了?”

“你真是豬腦子啊!”

劉瑾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咱家去宣府,本就是爲幫扶王守仁,王守仁身爲主帥,咱家動他不得,帶一羣人在身邊指手畫腳有什麼用?”

孫聰提議:“公公不如去見王華王學士,跟王學士再熟絡些,如此一來,王守仁這一行必然不敢爲難公公,或許會以公公馬首是瞻……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劉瑾思慮半晌,最後點頭:“看來只能如此了。”

見劉瑾態度終於緩和下來,在場幾人總算鬆了口氣。

焦芳道:“不知公公在司禮監,可有安排人代陛下硃批?”

說完劉瑾去宣府之事,焦芳等人最關心的莫過於朝中誰來代替劉瑾主持政務,這個人關乎到未來一段時間朝局發展,極爲重要。

劉宇和劉機都望向劉瑾,想知道劉瑾會做出如何安排。

劉瑾道:“咱家不相信旁人,尤其是秉筆太監戴義,此人跟張苑走得很近,而張苑又是國舅和太后的人,咱家雖動他不得,但也不能將權力拱手相讓。咱家離開京城後,名義上奏本由內閣和司禮監共同商擬,焦大學士,平時有奏本,你跟咱家妹夫合議後做出票擬便可!”

焦芳原本以爲劉瑾要對自己委以重任,等聽到自己是跟孫聰商議奏本再做決定,心裡非常難受。

作爲輔政大學士,焦芳自視甚高,就算他被世人歸爲閹黨,但一直覺得問心無愧,而且在處置朝事上有很高的自信。

平時劉瑾批閱奏本,多詢問他的意見。

張文冕和孫聰雖有智謀,但在票擬用詞上,遠沒有到焦芳這麼圓潤自如的地步,所以即便孫聰和張文冕“批閱”過的奏本,也要送到焦芳手頭潤色,再由劉瑾代天子硃批,這流程幾乎一成不變。

劉瑾離開京城後,照理說批閱奏本之事,應交給焦芳,但劉瑾只相信“自己人”,所以寧可把權力交給名不見經傳的孫聰,也不肯託付焦芳……卻是劉瑾怕焦芳把票擬權交還謝遷,明顯信任不足。

焦芳心中不爽,孫聰有所察覺,走到焦芳面前,恭謹地道:“在下不過是晚生後進,今後還得仰仗焦閣老您多提點!”

這話雖然讓焦芳心裡舒服一點,但還是對劉瑾有意見。

劉宇問道:“閣老,那朝中用人和官員考覈……”

在其位謀其政,焦芳身爲閣臣,關心的是票擬和硃批的歸屬權。而劉宇身爲吏部尚書,則在意朝廷用人考覈方面的事情。

劉瑾當政這一年多來,已掌管朝廷用人以及官員考覈大權。但凡地方上官員來京小考和大考,必然要被劉瑾剝一層皮,劉瑾靠這個掠奪的銀錢不計其數,很多地方官甚至要借債來向劉瑾送禮。

劉瑾不耐煩地道:“咱家離開京城,並非就此一去不回,你們的差事按照原本的規矩來辦便可,咱家這裡,自然有克明(孫聰字)坐鎮,你們有什麼事,儘管問他!”

到此時,焦芳、劉宇和劉機才知道,原來劉瑾離開京城時所找代理人,不是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孫聰。

************

PS:關於孫聰的字號,史籍上確實如此記載。原本筆者以爲會有避諱,但實際上明朝許多官員字號都用了克明,如正統年間的監察御史鄒亮,以及弘治朝的工部尚書曾鑑等,皆以克明爲字。

克明一詞出自《詩·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朱熹集傳:“克明,能察是非也。”

第二三七四章 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第二五三章 比比誰無賴第一九五七章 定局第八九四章 振夫綱(求保底月票)第一六四章 算計(求訂閱和月票)第一四八三章 想辦法第三五八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五更)第六五三章 小丫頭不懂事第一二九九章 奉旨出宮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二一七章 我與士子共存亡第九十三章 離家出走的大伯第一六〇一章 一家團聚第一三三一章 得嘗所願第七三六章 小腦袋有大智慧第二三〇六章 監國第一七三章 畫娘第一八七八章 面聖第二四七四章 一層層窗戶紙第八四七章 把人辦了,我來幹第二四五五章 受益者第三五三一章 海戰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一八三〇章 落井下石第九四一章 是清官,也是庸官第二三九一章 空衙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二三一二章 失蹤也是一種手段第二〇四三章 請封國主第二五二九章 三面合圍第一八一〇章 態度問題第七二八章 心照不宣第一九七六章 不交權第二一五五章 癲狂人癲狂事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二三九三章 家事國事第一五〇七章 送糧第三四七章 收留(第四更)第二四七章 勾心鬥角(第十一更)第一〇〇二章 不知者無畏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八八九章 黃金萬兩第四六九章 經筵前的邀請(第三更)第一一〇六章 求和?第二八六章 拜見大儒(第五更)第二二一章 老騙子第二三五一章 不方便第八一七章 拉唐寅下水(第二更)第二二一〇章 希望在你身上第一二三三章 栽培第二二五六章 後患無窮第五四一章 出嫁的女兒潑出的水第一三五章商會的力量第二五六六章 奇襲第一四二二章 來勢洶洶第二四九七章 小人不可用第二五六七章 攻守第一八八章 登高望遠第一八〇五章 無條件信任第二四七八章 出爾反爾第一六九八章 會面第一三四一章 不難的選擇第九七九章 折騰死人不償命第二六二六章 大航海第一八六章 臨別送畫第九一三章 風光第二九三章 官賊本一家(第十二更)第一五二九章 一步一步來第一二一〇章 策問比試第六〇五章 意外收穫(第四更)第一一七五章 困城(中)第五〇一章 不着調的差事(第一更)第一一九九章 半吊子監國第一五七八章 真金不怕火煉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一五七二章 當家作主第一六八七章 迫返第一六二章 術業有專攻第四三七章 張氏外戚(第三更)第二四三六章 世子第六六一章 是否出兵,這是個問題第二四三六章 世子第一〇二六章 偷聽(第二更)第七九六章 壬戌科殿試(第六更)第一六五五章 應對之策第八〇〇章 從京官到地方大員第二三七〇章 憨娃兒和孫姨第一七三八章 酒桌上的交鋒第一二三五章 旌麾南指第一二一六章 督戰第一五八章 他們是要私奔第一二八九章 主持第二六五五章 沾光第二九三章 官賊本一家(第十二更)第一二二四章 死也不得安寧第一一二二章 暫時平安(第四更,求月票)第一八八五章 改變第二十九章 官字兩個口第二三四三章 莊家和散戶第一一二四章 真假難分(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