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

至於一次要被鎖在號舍裡九天,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吃喝拉撒睡全在裡面,比蹲大牢還要辛苦。

可在這些爲求取功名的士子眼中,會試的辛苦是必須要熬過的,就算以前不適應,多考幾次下來也就適應了。

而沈溪,還在前往適應的道路上。

相比於童生試和鄉試的搜檢嚴格,會試的入場搜查則寬鬆許多。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意思,他認爲舉人既是國家從各省選拔上來的人才,已經算是士族階層,人格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不能再像對待平民那樣侮辱他們。

從明初到明朝中葉,會試的搜檢時行時罷,就算施行時,檢查也很潦草,絕不會讓考生脫下衣服,或者是檢查夾層。

所以明初會試夾帶作弊之事屢有發生,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朝廷才“始命添設御史兩員,專司搜檢,其犯者,先荷枷於禮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這纔在會試考試中大肆搜查,甚至要寬衣脫帽。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科場》中感慨道:“四十年來,會試雖有嚴有寬,而解衣脫帽,一搜再搜,無復國初待主體矣!”

意思很明顯,我們考童生試、鄉試,就是爲了能進入士族階層,現在中了舉人,都能當官了,現在卻仍舊如同防賊一樣對待我們,這真是讓人寒心啊。

不過那是幾十年以後的事情了,至少在弘治十二年的這次會試中,入場的搜查只是例行公事,沈溪僅僅需要拿着自己的考籃,把裡面的東西隨便翻給搜查的門吏看,就可以進入龍門。

到了裡面,根據考生號舍的號碼,列成一排,每一名考生都會有一名官兵負責守號舍,若考生在號舍內有什麼事情,必須要通過這名守門的官兵。

到了自己的號舍,沈溪看了看裡面狹窄的地方,竟然比之鄉試的號舍還要狹窄幾分,連拉屎撒尿的木桶都是舊的。

進去之後,將門鎖上,沈溪頓時感覺自己進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想到未來九天要被關禁閉,沈溪心裡多少有些小失落,反正入場第一天沒有試考,他就坐下來,閉上眼睛想心事,很快天就黑了下來。

沈溪帶進考場的東西,基本跟鄉試相同,米飯和鹹菜,還有燻肉,不過加了厚厚一沓炊餅。

說是九天考試,實際上在號舍裡要待上七天八晚,二月十六上午就可以出考場。一次要帶夠八天的吃食,稍微帶少一點兒肯定是不夠吃的,但帶得多了,又帶不進考場。

沈溪沒打算在號舍裡做飯,倒不是說他力不能及,而是怕生火做飯帶來一些麻煩,索性帶些現成的。

畢竟現在只是二月天,只要不是流食,要保存七八天還是可以的,其中有不少出自林黛的心意。

林黛已經在期待,沈溪從考場出去後,跟她做正正經經的小夫妻。

黃昏吃飯時,沈溪便在想林黛在家裡做什麼,估摸着是在縫製新婚所用的衣衫,只是一件簡單的紅褂子,從沈溪入太學時她就在縫製,卻因爲手藝不怎麼好,到現在都還沒做成成衣。

會試的第一場考試,仍舊是四書文和五經文,跟鄉試的考察範圍沒任何區別。三篇四書文,四篇五經文,時間相對寬泛一些,要到第二天上午纔會交卷。

也就是說,其實第一場的考試時間是一天半,一口氣寫完七篇文章。

對沈溪而言,寫四書文和五經文已經跟家常便飯一樣,光是他這些年寫的八股文,少說也有兩三千篇,多的時候一天能作上十幾篇,讀背的程文,加上前世記憶的明清優秀八股文,則有上萬篇。

對於科舉考試來說,這第一場的四書文和五經文永遠是最重要的。

由於老師馮話齊的本經是《春秋》,沈溪的本經也就選擇了《春秋》,但這次他卻沒有選《春秋》的題,而選的是《詩經》,這是他特別改變的。

沈溪想的是出奇制勝。

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本經是什麼,那研究必然透徹,而對五經的其它內容基本不怎麼在意。

沈溪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有許多人盯着他,那些同考官出自翰林,也很有可能會盯住他,那對於本經是《春秋》考生的答卷,這些人會格外留意,甚至可能吹毛求疵,他就乾脆選別的題目。

二月初九早晨,第一場考試正式開始。

三篇四書文分別出自《論語》、《大學》、《孟子》,而沈溪選定的四篇五經文都是出自《詩經》,分別是《國風·鄘風·幹旄》、《小雅·六月》、《大雅·板》、《周頌·有瞽》。

從太陽從東方升起,號舍裡光線足以讀書寫字,沈溪就開始抓緊時間做文章,但其實對於會試的衆舉子來說,第一場考試完全沒必要太過着急。

因爲會試要等最後一場考試結束,才統一收卷,就算你頭七天什麼都不答,到第八天再用一天時間來完成,那也是可以的。但整場考試下來,要寫的文字超過萬字,想在最後一天寫出來有些不切實際。

對沈溪而言,規矩是一定的,那就是放下四書文,先作五經文。

會試考試內容跟鄉試基本一樣,但閱卷會比鄉試嚴格得多,會試絕不會出現跟鄉試一樣只看四書文的情況。

考生考卷中答題得分的比重,三場下來幾乎是相同的,先不論文章文采,若哪個考生哪一道考題寫偏題了,等於是被直接刷下去。

參加會試的這三千五百名考生,那可不是泛泛之輩,若在會試中有偏科和錯漏,還想中進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真有這種情況出現,那不好意思,下屆會試請早。

第一天下來,波瀾不驚。

沈溪對於這屆會試的考題,屬於提前知曉,但沈溪之前便很謹慎,就算爲這屆考試提前做好文章,也從未直接落筆於紙面過,都是將文章成於胸,再仔細斟酌,對文章內容進行修改。

別人是用七八天時間答題,他用的可是四五個月,從沈溪得知自己中了鄉試解元,就一直在準備這次會試,絲毫沒怠慢過。

事實證明,考題與歷史記載的完全相同,並未有絲毫偏差。

……

……

二月十二,第二場考題下來。

第二場是公共科目的考試,考的是“論”、“詔誥表”、“判語”,論考的是論述性文章,不再用八股文,出題也不會從《四書》、《五經》上出,範圍相當廣泛,跟高考作文類似。

這屆會試的論考題爲“君子中立而不倚”,出自《禮記》,原文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乍一看又是儒家學說中崇尚的中庸之道,但其實主要考察的是官員不能結黨營私。

這題目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出自《禮記·中庸》的題目,若直接以八股文的形勢來答,那議論的範圍會很狹窄,在代聖人立言的前提下,你只能用聖人的話來說,聖人可不會告訴你,官員不能結黨營私。

這也是這道題歹毒的地方,“君子中立而不依”,我出的可不是《禮記》的原文,這是論的考題,你自由發揮就可以了,若真有那書呆子非要用八股文來答,那這道題基本也就屬於走題,可以收拾鋪蓋捲回家。

沈溪明白了這一點,答題就容易多了。

至於“詔誥表”、“判語”,都是官場的應用文,是做官時用得上的東西。

其一是代擬公文,其二是寫批語,第一條是應付上級的,第二條則是交待下級,考察內容非常全面。

沈溪用了兩天時間來作第二場的題目,他沒有跟一些考生一樣,要等第三場題目下來,擬好草稿之後再往卷子上謄抄,因爲沈溪覺得這樣做很麻煩,還不如在草稿紙上寫好後直接謄抄到卷子上,如此也能給第三場考試爭取更加寬鬆的時間。

前兩場考完,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這考試基本就跟結束了一樣,因爲按照以往的規矩,第三場的“策問”很簡單,一問一答,將你的觀點成文,那便可以了。

策問一共有五道,以前會試的“策問”,從來都是走過場,屬於“附加題”,考官很難從“策問”中評斷考生才學的優劣,畢竟題目簡單,容易作答。

可沈溪之所以抓緊時間把前兩場的考題列卷,就是知道這屆會試最大的難題,其實是最後鬻題案的導火索,正就是在最後五道策問題中的第三道題上。

這道題,歷來是歷史爭論的焦點。

但爭論的本身已不在題目上,而在於科場之外,唐伯虎和徐經是否真的提前得到了考題?

這道策問,幾乎將整個參加會試的考生都給難住了,只有二人答題流利,讓程敏政以爲這作出卷子的二位是唐伯虎與徐經,“甚異之,將以爲魁”,於是被給事中華昹彈劾。

華昹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僅僅根據程敏政一句話,以及外間對於鬻題案的傳說,就匆忙上奏給弘治皇帝,一場轟轟烈烈的禮部會試鬻題案展開,最後以查無實據和各打五十大板結束。

這次禮部會試,造就聲名最大的不是最後的狀元倫文敘,也不是僅僅以列二甲第七名、後來卻以心學聞名海內的王陽明。而成就的是一個懷才不遇,狂放不羈卻一生與仕途無緣的大詩人、書畫家唐伯虎。

這一道題,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程敏政經牢獄之苦,出獄纔不過幾天就發急病而死。

怪只能怪,程敏政把這道題出得太偏太難,而他的那句話又實在太過惹耳。

二月十五,第三場考試的題目終於下發下來。

沈溪沒有看另外四道題,而是直接留意第三題,“問:學者於前賢之所造詣,非問之審、辨之明……”

正是那道改變了唐伯虎命運的策問題!

***********

ps:第十一更了!

不知道大家看過癮沒?是不是感覺非常痛快?天子如此努力,大家是不是應該表示一下,來一波和支持!

今天有沒有第十二更,就看大家的表現了哦!

第五一八章 殿前遛鳥(第六更)第一二六八章 搞平衡第一〇二四章 哪壺不開提哪壺第七二七章 事情不好收場第三五一章 大老爺還是七少爺(第八更)第四一四章 內閣大學士的推諉(第四更)第三十章 賣畫租屋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一七九章 銀票(求訂閱和月票)第八七一章 忠孝不能兩全第四九八章 幫一次(第十一更)第四〇三章 又進囚牢(第一更)第一九五八章 夜抄劉府第一四一八章 競爭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二〇三二章 同是淪落人第二五九一章 皇后要和離?第四六四章 代師贈畫(第五更,謝書友)第一七九四章 孩童般天真第一三九九章 各有追求第二三九二章 用意何在第一五四章 投桃報李(求訂閱和月票)第一〇五五章 關心則亂(第三更)第五九四章 偷樑換柱(第四更,謝書友)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一二五三章 目標正陽門第四六四章 代師贈畫(第五更,謝書友)第一九一一章 時間差第六一七章 校場演炮(第四更)第六五〇章 前腳進城(第二更)第二五〇四章 新衙門第一一八九章 三人成虎第一一三六章 臨戰的一天(第二更)第二二九章 分身不暇(第四更)第二四四五章 拒之營外第一三九一章 罅隙第一一八〇章 二次工程第一九五九章 金山銀山第一〇四三章 臨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二二九七章 通風報信第一六八〇章 人選第六七五章 替代軍功第二三七二章 事已至此第九八九章 針鋒相對(第二更)第二六六〇章 讓你妥協第一六三四章 無巧不成書第一六七七章 樂得清靜第一二五三章 目標正陽門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一四八一章 講官難當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二五二章 你們效忠誰?第二五一四章 一層轉一層第一章 桃村有雨第二二六五章 權臣第一二二三章 急個甚?第九〇三章 鴻門宴?第三三五章 鄉試(上)第二三六〇章 賜婚第六〇八章 能臣(第三更,求訂閱)第一二二三章 急個甚?第二六三一章 戰爭賠償第二一一五章 不論身份只論朋友第一四九四章 小事一樁第一七三七章 出其不意第一二五五章 騎兵繞道第二一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二一七二章 深入腹地第七三〇章 當官人的生意經(第三更)第四十七章 姐妹一家親第九十四章 刊印說本第一〇七五章 未雨綢繆(第二更)第五七四章 回門(第十更,謝所有書友)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一四〇二章 顧問第二二六章 求畫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二〇五章 比比誰年輕第九六〇章 揚帆第二三三章 遊船河(第三更)第二五四三章 漏洞百出第二二六三章 杯葛第七六八章 迎靈第二一〇五章 銀子是談出來的第一七〇二章 疑慮第二一三九章 宣府勢力第二二六四章 詭異事第二二六七章 艱難的選擇第二〇七〇章 大問題第五二七章 盛唐弱宋(第二更)第一八八三章 做文章第一六〇九章 能人第一七八七章 小王將軍的本事第二五五〇章 只怕小人言第二〇六三章 荒唐事第四四三章 同爲神童,結局各異(第五更)第一〇九〇章 青春(冬至節快樂)第二四八一章 功過是非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一〇九一章 騾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