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五章 找麻煩(十一更,再謝書友!)

沈溪在大明朝官場,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中了狀元如何,少年得志又如何,不過只是正六品的翰林官。

京城最不缺的就是官員,大明朝官場的精英匯聚於此,誰都不敢說自己是朝廷必不可少的那位。

這朝廷缺了誰都能正常運轉,連勵精圖治的弘治皇帝偶爾頭疼腦熱不出來上朝,朝廷不也沒出亂子?

天塌下來總有個高的頂着,大多數官員想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就好!

但總有人是沒法撞鐘的,就如同謝遷這樣的內閣大學士,他每天要面對的奏本不計其數,寫票擬,還要跟六部的人溝通,絲毫不敢馬虎。

謝遷這段時間,就發覺身邊好似少了什麼東西,特別不趁手,皇帝那邊有難題,他竟沒法解決,有什麼黑鍋需要人背,連個識大體可供差遣的人都沒有。

“那些傢伙真不懂事,讓他們體會上意去辦理事情,非搞砸不可,想想還是沈小友在的時候比較好,一人頂一羣哪!”

沈溪的才學自然是很好的,能考取狀元就是證明,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沒人認識的天書就他一人識得,看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給太子上課,沈溪才上了幾堂課就讓太子面貌一新,爲弘治皇帝和張皇后爭了光。

沈溪關於建文舊事的奏稟很得體,若非皇帝忌於太宗皇帝的威儀,指不定已下旨恢復建文年號。

這小傢伙還會治病,能讓太子死裡逃生。

書畫也精通,《清明上河圖》裡有幾個人物都一清二楚,要不是沈溪,徐溥贈畫給李東陽的事可能會成爲世人笑柄……

當然,最被謝遷看重的,並不是沈溪的才學,而是他的好脾氣和爲人處世的態度。

明知道被利用,也不急眼,辦完事情後不計回報,偶爾消遣他兩句對答頗爲有趣,要不是身份相差太懸殊,謝遷甚至覺得,跟沈溪做忘年交也是不錯的事情。

可惜啊可惜,人太過有本事是會遭人嫉妒的,連一向與人無爭的王鏊都看他不順眼,同僚雖不至於擠兌,嫉妒心總是有的,這趟被提早發回鄉省親,也是沈溪被疏離的結果……

迎接佛郎機使節和貢品的事他做得好尚可,若出了什麼差錯,回來可能就要被降職,從詹事府發配回翰林院修書。

謝遷想了想,其實讓沈溪回去修幾年書,並非壞事,年長几歲後就不會這般礙眼了,現在誰都盯着他這個十四歲的新科狀元。

本無任何關係,謝遷心裡還是很想幫沈溪一把,因爲他很惜才,可就在他爲沈溪離開京城感覺不值之時,沈溪就把麻煩給他找來了。

沈溪居然寫信告訴他,華北一代發生了大旱,眼看春收就要面臨大面積減產,百姓將會流離失所。

幾個月後纔會發生災荒,你現在報的什麼災?

最基本上奏的規矩都不懂,災情要發生了以後才能奏報,沒發生你奏報,萬一一場及時雨下來緩解災情,又或者是旱災沒你形容的那麼嚴重,皇帝肯定要降你個妖言惑衆、小題大作的罪名,吃不了兜着走!

這小子很狡猾啊,你覺得地方災情嚴重,上書皇帝就是,寫信給我是幾個意思?

我是內閣輔政大學士,不是治理地方的父母官,更非監督地方的御史言官,跟我說了不等於白說?

本來這種信,謝遷完全可以當作沒看到,他直接將沈溪的信揉搓之後扔在一邊。可等他晚上翻來覆去睡不着時,才知道這封信對他的影響有多大……身爲一個對天下百姓負責的官員,知道地方可能發生旱災,不予以關注,良心過意不去啊。

謝遷把沈溪的信撿了回來,仔仔細細又讀了一遍,對於沈溪所提的內容,他只能用痛心疾首來形容。

按照沈溪的說法,這場旱災可能會令來年華北及中原一代發生巨大變化,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地方官都沒上報,你不過是從運河邊上走了一趟,知道什麼?算了,我派人去查查就是。”

索性距離京城不遠,沈溪說得很清楚,只要出了京師,旱情就在眼前,越往南越嚴重。謝遷派人出京沒幾天,第一批迴報的人就回來了,把災情一說,比沈溪形容的只有更嚴重,後續回來的幾批人,都印證了沈溪的說法。

華北和中原地區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災!

謝遷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這麼大的事情,就在京城眼皮子底下發生,居然沒絲毫的消息傳來,他認真翻閱了華北以及中原一代地方官的上奏,未有隻字片語提到這次災情,反倒恭維弘治皇帝“風調雨順”的文字比比皆是。

“難道不派一個沈溪出去,天下人……包括皇帝和內閣,就要被矇在鼓裡嗎?”

謝遷有些憤怒,他馬上寫了奏本要向皇帝稟明此事,作爲內閣大學士,寫奏本並非他的本職工作,謝遷很久沒親筆寫過奏本,拿起筆都有些手生了,到底是批別人的奏本容易啊,自己來寫,一時間真有些無從下筆。

不過,謝遷仔細想了想,災情該提還是要提的,不過地方官瞞報的事就不說了,旱災也先往小了說,讓弘治皇帝以爲,這只是偶發的一次小範圍旱災,讓朝廷有所準備纔是最重要的。

謝遷把奏本寫好,趁着這天午朝朝會,謝遷到了乾清宮,面對皇帝的召對,他果斷將自己的奏本呈上,等皇帝看過後,臉色立即變了。

奏報旱災的不是御史言官,而是內閣大學士,是否說明都察院形同虛設?

“閔少保,怎麼回事?”皇帝怒氣衝衝拍了一把桌子,讓太監將謝遷的奏本送到都察院左都御史閔圭面前。

閔圭看過後,本想直接斥責寫奏本的人僭越,但想到這奏本是謝遷所上,他還是改換了辯論的方向:“陛下,是臣失職,臣回去必當嚴加查明……”

到了此時,在場的大臣尚不知發生了何事,等皇帝讓人把謝遷的奏本讀了,在場大臣不由悚然色變,居然在京城周邊發生旱災,而且是從頭年年底就發生之事。

李東陽道:“陛下,爲今之計,還是先派人去地方查探,以觀災情輕重,以便作出妥善安排。”

李東陽這話帶着一點敷衍,不過作爲“李公斷”,能當機立斷給皇帝出如此提議,也說明他是爲皇帝着想,既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連李東陽自己都沒聽說華北和中原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

朱祐樘微微點頭:“此話甚爲有理,着戶部侍郎高明城帶人前去查看京師、河南和山東等地災情,不得有誤。”

地方發生旱災,皇帝就算派人去查,也應該派科道官員去比較合適,可皇帝卻直接派了戶部侍郎去,這說明皇帝因此事對科道的人有所不滿。

至於高明城這個人選,在場有很多大臣還不贊同,因爲這個人本身品格就很一般,高明城是從河南巡撫任上調任戶部郎中,後來又因爲獻出貪污的贓款獲得弘治皇帝重用提拔爲侍郎,讓他到地方行使監察之責,難保他不會要挾地方,發生中飽私囊的行爲。

況且,戶部內部對於高明城貪污受賄有公認,他的戶部侍郎當得有名無實,劉大夏對他防範得很緊,此時派高明城出去,很難保證不會引發民亂。

不過自從高明城投奔張氏兄弟後,便爲弘治皇帝器重,簡直要把此等奸邪當作心腹來使用,一個乙科出身的官員,能做到六部堂官已惹人非議,皇帝不會是準備讓這個乙科出身的貪官進一步當尚書吧?

午朝散了,閔圭幾步追上謝遷,帶着幾分慍色,厲聲問道:“謝閣老這般做,怕是有些不太厚道吧?”

一句話,就令場面尷尬萬分。

同爲朝臣,所做的都是爲朝廷謀福祉,七卿之一的左都御史直接呵斥內閣大學士“不厚道”,這是要準備掐架?

謝遷神色傲慢,似乎並不想跟閔圭解釋什麼,倒是旁邊右都御史佀鍾趕緊過來勸說:“謝閣老不過是公事公辦。”

“既是公事公辦,有此等事爲何不先知會我都察院?奏本連通政司都沒過,直接就帶到聖駕之前,這是要行內閣大學士的便利?”

任何人的奏本,照理說都是要從通政司轉呈,到內閣,再從內閣到皇帝手上,中間還會涉及到謄抄、備案的問題。

地方發生旱災,這種奏本按照既定程序上奏,閔圭作爲左都御史不可能事前一無所知。現在他卻被皇帝問了個啞口無言。

一向大公無私的劉健冷聲道:“地方有災情,所知之人如實上奏,不該是爲人臣的本分?倒是朝廷上下對此一無所知……確實應該好好查查,到底是誰有意瞞報。”

李東陽沒說話,謝遷也沒說話。

在這個問題上,謝遷的確有誠心爲難都察院和地方官府的意思,他或許是覺得“理虧”。

有劉健這番話,閔圭再想追究,便要掂量自己夠不夠格。

其實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七卿,論地位跟謝遷這樣的內閣大學士也是無法相提並論,質問謝遷不過是一時出離憤怒。

旁邊馬上有大臣過來說和,閔圭氣呼呼拂袖而去,衆大臣各自散了。李東陽纔看着謝遷道:“於喬今日似乎莽撞了些,不像你平日的性格啊……”

謝遷苦笑了一下,連他自己都覺得,今天實在是有跟朝中大臣慪氣之意。

“賓之兄提醒的是,或許是考慮有欠周詳吧。”’

謝遷如此說,心裡卻在想,若非地方對災情隱瞞不報,置百姓生死於不顧,我至於出來當這個壞人嗎?

說到底,還是沈溪小友給我惹麻煩。

此時,沈溪給謝遷找的第二個麻煩,已經在送往京城的路上。

**********

ps:第十一更到!

天子已經精疲力盡,尤其是寫惠娘母女那幾章,一直情緒低落,能完成爆發的承諾殊爲不易,大家來一波訂閱、、和鼓勵吧!

第二四〇三章 人來瘋第一一九〇章 一將功成第三六〇章 娶妻不礙納妾(求推薦票)第一一五八章 來不及第一五八四章 結果早已註定第一五〇五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九二二章 御前打小報告(第三更)第一七七〇章 難明的生意經第一七六〇章 夫何在?第六七〇章 壓功第二一二一章 帳前審俘第二五二八章 頓悟第九一〇章 有一腿?第七九三章 這差事不關我事(第三更)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鬥蛐蛐(第七更)第七八七章 不主考,但出題第一六五三章 劉謝之分第二一三九章 宣府勢力第三五六章 柳下惠?(第三更)第一三九一章 罅隙第一六二四章 君王不朝第一四二七章 伯樂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鬥蛐蛐(第七更)第五一四章 大明第一聰明人(第二更)第一四八〇章 理念差異第二一一〇章 朝中無好人第五一〇章 撞破“姦情”(第四更)第五三九章 謝韻兒抵家(第四更)第一八五九章 死水微瀾第一三八七章 防洪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三一八章 遠行福州(第五更)第一一五六章 態度第一四六九章 待遇不同第六三三章 出狩(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二〇五一章 明眼人第十章 童養媳第一〇九五章 大勝之後第一四六八章 麻煩人一雙第二五三八章 扼殺於搖籃第七八四章 閹黨之禍第二二〇四章 困獸猶鬥第二五九五章 風平浪靜第一四八一章 講官難當第二五六三章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第一五一章 大病是災,小病是福第四七六章 落榜的武舉人(第四更)第九八〇章 壓抑後的爆發第二一五一章 有故事的女人第一二二六章 勾心鬥角第二二三七章 摧枯拉朽第八六〇章 是時候出手了第一二二三章 急個甚?第二五七二章 改性子第一七三八章 酒桌上的交鋒第二三七七章 還她自由第二〇八二章 分化離間第六〇三章 追思會(第二更)第八一四章 收禮,送禮(第三更)第一九三〇章 臨別饋贈第二五三四章 美中不足第二四四章 香閨獨處(第八更)第一九〇一章 宣府建行在第四二四章 夢裡見過(第七更,慶新盟主)第六二六章 福州的生意完了第八三三章 拒不合作(第四更)第一一一八章 私信和公函(第四更,求月票)第一八四四章 戲本不對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一二〇九章 誰來主持?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七六六章 最期冀的人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四五九章 虛報第三〇八章 上兵伐謀(求月票)第二一九章 心服口不服(第六更)第二五四〇章 奏諫第二〇五〇章 傲慢無禮第四一二章 南宮第一(第二更)第二五六五章 考校第一九六二章 人事更迭第一五四五章 戰時優先第二一一一章 當官很容易第六五七章 血戰(上)第一〇八三章 一片安寧第二四二〇章 去打架的第二五五九章 誰吃虧第一〇七八章 激將第一三六三章 鬥法(求月票)第九一〇章 有一腿?第八二二章 畏罪自盡(第一更)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一一七七章 汗部大會(上)第一五六一章 當家作主第一一三四章 開脫免罪(第三更)第三三二章 恍然大悟第一三九〇章 一點兒技術含量都沒有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三七八章 相見不見(第四更)第一二〇〇章 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