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着許久,兩軍終於在鄧縣遭遇,當孫堅大軍一到,那邊的蒯越已經將陣勢擺開,一馬當先,遙望孫堅大軍。
孫堅心懷僥倖,打馬上前問蒯越道:“蒯異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
“哼哼!”蒯越冷笑連連:“汝既爲漢臣,如何私匿傳國之寶?可速留下,放汝安然歸去!”
這番話正說道孫堅的痛處,孫堅當即惱羞成怒,大喝道:“公覆何在!與拿下這個匹夫。”
黃蓋得到軍令,揮起一對斷魂鞭交錯置頂,躍馬而出,直奔蒯越而去。蒯越右首大將蔡瑁不屑冷笑,拍馬挺槍迎上。
兩將錯馬相交,槍鞭鬥到一起,二將來回激鬥,眨眼就是數十合。黃蓋見短時間難以勝出,便故意使出一個破綻,蔡瑁不知虛實,挺槍激進。黃蓋大喜,放出空擋,使得蔡瑁一槍刺到空處,馬上身形爲之一愣。就在蔡瑁一愣之際,黃蓋斜裡一鞭揮出,猛然砸向蔡瑁,蔡瑁躲避不及,“啪!”的一聲,鐵鞭正打中蔡瑁胸前之護心鏡。
蔡瑁吃黃蓋一擊,頓時膽怯,不敢再戰,撥馬就走,孫堅乘勢揮兵突進,殺過界口。追到峴山之時,卻見山背之後傳來金鼓齊鳴之聲,孫堅駐馬止軍,放眼望去乃是荊州牧劉表親自引大軍到來。
孫堅遙望劉表,高居馬上,拱手施禮道:“景升何故信袁紹片面之詞,相*鄰郡?”
劉表神情冷淡,輕蔑的問道:“汝匿傳國璽,將欲反耶?”
孫堅看着虎視眈眈的荊州大軍,恨得牙癢癢的,可是又不敢亂來,只得屈辱的說道:“吾若有此物,便死於刀箭之下!”
劉表自然不信孫堅之話,也不反駁,只是說:“汝若要我聽信與汝,便將汝隨軍之行李,任我搜看。”
孫堅脾氣本就火爆,對劉表的輕蔑舉動再也忍不住了,當即大怒,喝叱道:“汝有何力,敢小覷我!”
盛怒之下的孫堅可不管敵衆我寡,就欲整並與之交戰,可是劉表奸詐異常,並不與其交戰,引軍便退。
孫堅縱馬欲趕上去,拼殺一陣,可是程普、黃蓋等人擔心有詐,急忙叫住孫堅道:“主公且慢,當心劉表有詐。”
“徒有虛名,吾豈會懼他,看吾將其生擒活捉了。”孫堅一意孤行,冒然急進。
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人不敢讓孫堅一人冒險,趕緊追上前去。果然不出衆人所料,孫堅剛衝過山去,便見兩山之後伏兵羣起,背後蔡瑁、蒯越不知從哪裡趕來,將孫堅孤軍困在垓心。此時的孫堅孤軍就如驚濤駭浪之中的一葉小舟,被巨浪撞擊着、拍打着,隨時都會有舟覆人亡的危險。
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將看的膽戰心驚,奮力衝殺進去,拼死將孫堅救出,但卻是折損兵士大半。孫堅脫出險境,再不敢交戰,引兵奪路而逃,返回江東,自此孫堅與劉表結下深仇大怨。
回到河內的袁紹得到了衆將傳來的消息,河內雖然得到了,可是自己的身份也暴露了,今後就要與尹銘正面爲敵了,這真不是袁紹的本意。這個還好一些,最讓袁紹氣憤的是,二萬多騎兵竟然打不過二萬馬步軍,這可是他全部的家當,可是一戰就損失了三分之一,這能不使他傷心難過麼!
不過,好在尹銘終究是被自己打殘了,想報復自己,只怕是不太可能了,這也是他唯一欣慰的。
得到河內之後,袁紹沒有停止吞併的腳步,在其謀士許攸的慫恿之下,他使出一個最蹩腳的計謀,問上黨太守張楊借糧。張楊本就兵馬大損,如今廣招軍士,哪裡有糧借給袁紹,自然的推辭不與,袁紹便以此爲藉口,令顏良引一萬鐵騎軍攻打上黨,張揚招架不住,無奈之際只得降於袁紹。
如此一來,幷州、冀州基本都在袁紹的手中了,不但地盤大了,實力也更強大了,其兵馬也驟然壯大,由先前六萬餘人
暴增至十五、六萬。與公孫瓚的爭鬥也日益激烈,兩大強勢力一涿河北之勢已經形成,大戰一觸即發。若不是二人都忙着立帝之事忙的焦頭爛額,想必早就打起來了。
再說孫堅兵敗回到江東,並沒有去袁術處覆命,這讓袁術惱怒不已,但又不好發作。孫堅畢竟是其手下最得力的武將,也是最大的獨立軍團,少了孫堅軍團的袁術實力比之曹*都有不如,更不要比那該死的袁紹了。
爲了擴大領地及實力,袁術開始盤算着周朝的小勢力,他本來就是一個不甘寂寞之人,回到南陽久了心思也動的多了。他現在看中了豫州牧孔伷的地盤,第一豫州也是他的老巢所在;其二,孔伷此人清談高論,書生氣十足,最關鍵的是孔伷現在是臥病不起。
袁術想到做到,突然起兵一舉攻入豫州牧孔伷的大本營,斬殺孔伷一家老小數百口,吞併豫州軍隊,便將大本營遷移到了汝南。得到豫州的袁術從而實力大漲,稱帝之心便悠然而生。
一日,袁術大會麾下羣臣,因謂曰:“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
一衆武將文官知道袁術稱帝之心,可是又知道此時若有人跳出來,那無疑是衆矢之的,是以皆不敢言對。
主簿閻象卻是個耿直之人,閻象進言道:“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參分天下,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孰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仍有宗親,還未至殷紂之敝也。”
袁術遭到反駁,一時無語,只好嘿然,可是暗地裡卻召其心腹張範問計。這麼大的事,張範豈敢妄言,便以病推辭,遣其弟張承去見袁術,教其隨便應付之。
可是袁術卻是當真:“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天下無主,孤以土地之廣,士人之衆,欲徼福於齊桓,擬跡於高祖,可乎?”
張承應答道:“在德不在衆。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慾,雖雲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僣無度,干時而動,衆之所棄,誰能興之!”
袁術聽的就不高興了,什麼在德不在衆,不是瞧不起我袁術嗎!只是心中鬱悶,暫時按下不說。
袁術稱帝不成,卻也沒有心思立他人爲帝,便暗地加強軍隊的發展,只要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到時天下遲早還是自己的。
再說劉備領軍進擊長安,李傕聽說劉備領三萬餘衆來犯長安,便找來郭汜商議。
郭汜不屑的說道:“稚然放心。量此鼠輩,何足爲數也!”
隨後便引李肅將一萬西涼鐵騎兵出城迎敵。李肅當先出馬迎戰,正與劉備派遣的先鋒軍樊稠相遇,二人都是舊相識,武藝相當,大殺一陣。樊稠疲憊之軀,力怯抵敵不過,便敗陣而去。
夜裡二更時分,樊稠乘李肅不備,竟來劫寨。李肅之軍驚慌失措,亂竄奔逃,李肅敗推三十餘里,折軍大半,來見郭汜。
郭汜大怒道:“汝何挫吾銳氣!”當下着令左右刀斧手斬殺李肅,將其頭懸掛于軍門之上,以震軍心。
次日,郭汜大舉進兵與樊稠對敵。郭汜乃董卓手下之驍將,豈是樊稠可以匹敵的,待一交戰樊稠便大敗而走。正迎着劉備大隊軍馬到來。
郭汜不等劉備列好陣形,便挺矛躍馬,麾軍直衝殺過來。典韋看的興奮異常,手舞狂歌戟,揮軍猛撲而上。郭汜不想竟有如此勇將,交手數合,不能抵當,敗退奔逃入城。
遭遇大敗,李傕、郭汜二人再不敢出城迎戰,只是固守城池。其後,劉備多次叫戰皆不應戰,攻城又不太現實,左右無計之時,便找來軍師李儒問計。
李儒說道:“李傕、郭汜無勇無謀,不足爲慮。我引軍圍住長安一門,張濟將軍每日誘他廝殺,不出戰便無事,若是其出戰,樊將軍可領軍抄擊其後,效彭越撓
楚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麴義將軍、典韋將軍你二人,卻分兵兩路,徑取長安。彼首尾不能救應,必然大敗。”
劉備大喜,用其計,一一吩咐下去。
李傕、郭汜二人固守城池,勒兵不出,張濟引軍前來搦戰。初時不見其迎戰,可是時間一長,李傕、郭汜二人便忍不住了,他們畢竟是武將出身,沒有那麼好的涵養。當張濟再一次搦戰之時,郭汜忿怒過頭,不顧一切的衝殺出城,張濟待一交戰便退走數裡,將其引到城外山邊。只待郭汜一到,山上矢石如雨,郭汜大軍不能進。
此時,樊稠於陣後殺到,郭汜急忙回軍迎戰。可是當郭汜衝到跟前時,突聞鼓聲大震,原來樊稠之軍已然退去。郭汜方欲收軍,鑼聲又震天響起,張濟之軍又來。未及對敵,背後樊稠又領軍殺到。郭汜憤怒之極,拍馬迎敵,可是待他軍馬一到,張濟、樊稠兩軍卻又擂鼓收軍而去了。
如此舉動,激得李傕、郭汜二人怒氣填胸。一連幾日如此,欲戰不得,欲止不得。這一日,二人點起十萬大軍,齊軍並進,可是依然被劉備之軍戲弄了一番。正在惱怒之時,忽然飛馬報來,說麴義、典韋兩路軍馬,竟犯長安,京城危急。
李傕、郭汜二人此時才知道中計,急忙領軍回城,可是背後張濟、樊稠兩軍殺到。李傕、郭汜二人無心戀戰,只顧奔走,折損走散了大半人馬。待二人趕到長安城下之時,劉備大軍雲屯雨集,圍定城池。李傕、郭汜二人揮軍直上,卻遭到典韋猛烈的攻擊,戰之不利。而其軍士畏懼典韋之暴烈,投降者有之,奔逃者有之,看的李傕、郭汜二人心甚憂慮。
雪上加霜的是,不知李儒何時煽動了城中董卓餘黨李蒙、王方等人,令其在城中爲內應,偷開城門,致使劉備四路大軍一齊涌入。不一時,各門火焰竟天,李傕、郭汜二人領着大軍左衝右突,攔擋不住,知道大勢已去,只得引數百精騎往尋家小,之後飛奔出關,投西涼老家去了。
劉備之軍雖然得進長安,可是城中的激戰依然激烈,殘餘的西涼兵大肆掠奪,被李傕、郭汜等人略來的朝廷官員如:太常卿種拂、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人皆死於國難之中。
最慘的還是司徒王允,其一家老幼皆沒有逃出厄運,幾近亡族,看來即使是改變了歷史,王允的命運也沒能改變。
大文豪,一代文學巨匠蔡邕亦在此次國難之中喪身,可憐其剛剛死去丈夫的大才女蔡琰已被西涼兵擄走,下落不明。
經過一個晝夜激烈的城中巷戰,劉備大軍終於完全掌控了長安城,並解救下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與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等合朝廷官僚六十餘人,衆人見面泣不成聲。其後,劉備下令大設祭祀,上尊諡曰‘孝愍皇帝’。令朝廷剩餘百官掛孝,已祭漢獻帝在天之靈,又假意使人尋漢室宗親以繼大統。
太尉楊彪與大司農朱儁、諫議大夫種邵等人商議,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欲尊劉備爲帝,理由當然是因爲劉備乃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正好就是漢室宗親,而且如今他們今後可都得靠着劉備吃飯,不立劉備立誰了。是以一衆朝廷官員以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諫議大夫種邵三人爲首,一致推劉備繼承大漢帝位。
諫議大夫種邵假天意而道:“近有祥風慶雲之瑞,長安西北角有黃氣數十丈,沖霄而起,帝星見於長安當空,煌煌如月。此正應劉將軍當即帝位,以繼漢統,更復何疑?”
國慶大爆發!今日第二更,求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鮮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