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直奪權的劉宏

看着剛纔周遭怒氣衝衝大吼的衆人,他們中大多數人都和張昭一樣,穿着太學生特有的直裾長袍,伏泉暗暗搖頭,心道誰說古人沒中二青年?涉及到自身前途利益,有誰能置身事外呢?

伏泉朗聲道:“陛下此言有失體統,張讓、趙忠之流蠱惑聖聰,諸君自當陳詞進言,以勸聖心,若執意私下議論,被閹寺得知,必是取禍之道也。”

衆人點頭,不知是應允,還是其他意思。至於說閹人從中作梗,則要怪劉宏自己,他強行提拔宦官彌補袁赦死後留下的空缺,實在是太無腦了,太無恥了,太不顧衆臣顏面了。

自從袁赦死後,朝中公卿百官除了袁家人以外都是高興不已,畢竟從此以後,桓帝所留下的大宦官全部不在朝中,沒了這些大宦官的壓迫,僅憑張讓、趙忠那些劉宏即位後所提拔的宦官,資歷太淺,權勢較弱,顯然是無法與外朝對抗的。

只是,這些百官公卿顯然高興的太早了,皇帝肯定是不會眼睜睜的看着中朝失勢,外朝獨霸朝堂,劉宏爲了快速加強張讓、趙忠等宦官的權勢,竟然喊出了後世不斷用來給他潑髒水的那句話。

“張常侍是吾阿父,趙常侍是吾阿母!”

當時朝會上,劉宏當着衆臣的面說出這話後,可是把公卿百官震的半晌說不上話來,之後朝堂衆臣紛紛上書劉宏慎言,就差將皇帝綁架,上前塞住他嘴巴了。可是劉宏依然不爲所動,接着又毫無理由的大肆封賞宦官,隨後也不理會朝臣諫言便下了朝,留下衆人面面相覷,不知所云。

雖說劉宏本意是想快速彌補袁赦死後的宦官勢力,畢竟袁赦死了,相當於斷開了袁家與內朝的聯繫,內朝也會因此失去袁家的支持,沒了袁家的支持,內朝宦官能抵抗外朝士人嗎?顯然不能,因此纔有劉宏這一出。

不過,明顯這一套太過了,以至於士人將對皇帝的不滿全部發泄到閹人身上,畢竟真要指名道姓罵皇帝,也許性命無憂,但那人的仕途基本到頭了。士人學習知識,多數都是爲了做官的,做不了官,哪還費什麼勁去和皇帝作對?

因此,鴻都門學建立,劉宏還不是最多被指責的,宦官纔是被指責的重點。而所謂的鴻都門學,在伏泉看來,就是古代的專科大學,專門研究詩詞書畫的高等教育機構。

鴻都門在洛陽城西,是漢帝離宮“西邸”的大門,所以在東漢,“西邸”與“鴻都門”的含義相同,可以通用。與漢代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太學不同,鴻都門學裡不講授哲學和禮儀,而專門研究辭、賦、書、畫,因此被譽爲中國最早的文藝高校。鴻都門學生都來自三公或地方高官的推薦,多爲出身貧賤的平民子弟,因爲鴻都門學生家境不好,所以這所學校比之太學更是花費錢財,而自從劉宏建立西邸後,這筆錢就由他自己來此出,可以說西邸的錢今年不是被他見了宮苑,就是花費在建學校上了。

當然進入鴻都門學的學生,福利待遇也是非常好的,因爲他們只要精通辭、賦、書、畫中的任意一門,便可以受到重用,有些擔任刺史、太守,有些擔任尚書、侍中,還有被封侯的。

不看後世史書的評價,可是這麼說,鴻都門學的創立,是東漢時期的一件大事。在從漢武帝以來就“獨尊儒術”的漢代,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儒家經學爲唯一教研內容的舊觀念,提倡文藝研究,開闢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篇章。與主要招收官宦子弟的太學不同,鴻都門學打破貴族、地主階級對高等教育的壟斷,廣泛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爲後世的科舉考試和設立專科學校奠定了基石。

而且劉宏創建鴻都門學,可是含有很強的現實政治目的,畢竟他的權力來自黨錮運動,不斷打壓黨人,從他們手中奪權,因而時刻不肯放棄對黨人的禁錮。但是這樣一來,他就把以士人爲主的太學師生得罪了一乾二淨。

隨着時間的推移,劉宏和宦官集團發現自己身處困境,從太學裡選拔出的新一代官吏在工作能力和政治忠誠度上都不能令人滿意,畢竟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滿劉宏。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創辦一所新的高校,以便取代舊太學的政治作用。而爲了保證畢業生對皇帝的政治忠誠度,新高校的教育方針必須與舊太學有明顯區別。出於劉宏個人的喜好和行政需要,文藝便成爲這所新高校的主要教研內容。

從這一方面來說,劉宏設立鴻都門學的初衷不無改變已經陷入僵化的東漢政治,事情本質上算是好的,但舊知識分子出身的公卿百官,太學諸生,爲何如此反對鴻都門學?

不就是因爲害怕他們這些正經大學畢業的人被那些專科學校畢業的搶了飯碗,畢竟在東漢,學習經學多的不是別人,正是壟斷大多數官職的世家大族之人。拋開背景家世的影響,他們比其他人於經學一道學習的早,研究的也多,相比較而言,在知識考校中,他們能入朝爲官的也多,再加上世家大族掌握的豐富的政治人脈資源,各種爲官途徑,這才能絕對壓倒其他。

雖然漢代私學興盛,連寒門學子也一樣能夠受到一定的教育,但比起世家大族而言,非世家大族的人,他們之中大多數人能力無疑比世家大族之人差得太多,除非是天縱奇才,沒有一定的運氣,不然在這個出身勝於一切的時代,很難競爭得過世家大族之人,世界大族之人在朝堂的人數、官職始終佔據着優勢。

現在劉宏倒好,將原本世家大族牢牢把持的仕途渠道直接強硬的改變,能不讓百官公卿氣的跳腳反抗嗎?而且未出身世家大族的太學諸生也反抗,則是因爲鴻都門學的建立將他們原本本就渺小的爲官途徑,擠壓的更加渺小了。

正是這兩方面原因,造成了劉宏原本本意是想改變當下東漢僵化的吏治,改變被世家大族控制的官吏選拔方式,卻適得其反,除了因鴻都門學建立而受益的人以外,其他階級的人對此無不對鴻都門學厭惡之極。

聖聰:舊時稱帝王明察之辭,出自《漢書·谷永傳》:“臣前幸得條對災異之效,禍亂所極,言關於聖聰。”

聖心:帝王的心意,出自《三國志·魏志·楊阜傳》:“然今之小人,好說秦漢之奢靡,以湯聖心。”

此時已有這兩個詞語

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時地利皆不在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五百四十四章 奇男子香味極重第十二章 隱憂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五十章 宋酆兵敗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四百二十四章 追何進只爲白鹿第五十七章 麋良買官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直奪權的劉宏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五百五十二章 不讓胡笳十八拍再現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能再低調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局勢應對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讖緯之學迷信也第三百六十一章 夜襲功成誰可敵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第二十三章 舅父欲重演宮變乎?第二百四十二章 老子當爹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直奪權的劉宏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一百一十七章 上天所賜之李陵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二百七十四章 冬至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嶇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腿比人命值錢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七章 埋葬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四百七十六章 金蓮川逃兵第二百六十一章 扮裝遠遁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三章 鄭颯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九章 出城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欲募板楯蠻爲兵第五百一十一章 搭上好線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三章 鄭颯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十二章 隱憂第五百零七章 萬戶陽都侯第十八章 渤海王涉謀反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樓危如卵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