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等都記住了!”
在當場將孟喜以“改師法”的罪名驅逐出師門,並取消他博士弟子身份滾回家去後,田王孫滿臉嚴肅地對弟子施讎等人教訓道:
“大將軍剛直不阿一心爲國。”
“聖天子授以國事毫無猜忌。”
“他們的關係猶如周公與成王,任何膽敢挑撥離間的人,定是像管、蔡一樣心懷不軌,將如同那妄言天子禪讓的眭(suī)弘一樣,死於非命!”
而另一頭,差點被孟喜拉下水的贏公也在不厭其煩地向弟子們解釋道:“勿要聽那孟喜胡言亂語,眭弘是董仲舒的弟子,不是我的弟子!”
“那些‘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話,也是董仲舒教他的,絕不是我!汝等萬不可聽信!”
類似的話,三年前眭弘出事時,贏公已經跪在大將軍面前磕頭解釋過無數遍了。
眭弘先從董仲舒,董仲舒死後又投到自己門下,是一位融匯齊學、魯學的奇才,有弟子一百多人,在魯地影響很大。可他卻偏偏一頭撞到了鐵板上,前無古人地提出了“漢當禪讓”的話來。
贏公也搞不懂眭弘是爲了迎合正如日中天的霍光,率先勸進,還是真以爲漢家天子該讓位給什麼“公孫氏”。
霍光似無篡位之意,震怒之下以妖言惑衆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殺了眭弘。
萬幸贏公當時以自己的師法、家說力斥禪讓之說,將所有鍋都甩到董仲舒的徒子徒孫身上。
朝廷從此深惡董生之說,開始加以打壓,這就讓贏公所傳的胡氏公羊坐穩了博士之位,但也讓民間的公羊弟子開始棄公羊而學榖樑。
有了先前的教訓,贏公再提及天人災異時,是十分謹慎的,也不敢發表什麼意見了。沒辦法,春秋裡對災異的描述太詳細了,雖然天人感應本就是借與古代相同的災異映射現實,可有的現實,卻萬萬提不得。
那孟喜,就是又一個想要步眭弘後塵的“聰明人”。
好在還有精通《洪範五行傳》的夏侯勝主持大局。
夏侯勝方纔目睹了孟喜的鬧劇,此刻大搖其頭:
“幽贊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然汝等只知尋章問句,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
和先後進過兩家門派的眭弘一樣,夏侯勝也爲學精孰,所問非一師,跟過以《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的大儒夏侯始昌,也從歐陽氏尚書。
他彙集諸家學問,自己開宗立派,創立了“大夏侯尚書”的家說。
夏侯勝最擅長的,就是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之得失,又能巧妙避開那些不能碰的現實政治。
比如霍光的代天子行政,又比如已經難以挽回的西域都護府設立。
但可以往朝廷不太關注的方向努力啊,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靈活變通。
於是夏侯勝開始推演五行:“按照洪範之說,土幹火,則多雷,土爲中原,火爲南方。這冬日雷鳴的災異,就應在南方!”
田王孫和贏公面面相覷:“南方何處?”
南方那麼廣袤,還不是由着夏侯勝隨便指?他肅然道:
“應在交趾刺史部。”
田王孫明白夏侯勝的用意了:“今年大將軍不是才罷了象郡,將其劃歸鬱林、牂牁麼?”
“既然天降冬雷,給予人間警告,說明光裁撤一個象郡,還不夠!”
夏侯勝看向身後的衆弟子,喚了其中一位年輕英才的後生。
“賈捐之!”
“弟子在!”賈捐之出列,他字君房,乃是洛陽人,除了從夏侯勝學《尚書》的博士弟子外,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賈誼的曾孫。
“將你的那篇雄文,念給田、贏兩位博士聽聽。”
賈捐之沒有議郎桓寬那麼好的記性,展開藏在袖中的簡牘,郎朗誦讀開來,開篇就是四個字:
“《棄珠崖議》!”
……
“腐儒敗壞國事啊!”
在典屬國,負責南方事務的人是滿口蜀郡方言的小吏張匡,他氣呼呼地來到任弘面前,將一份差點被他一刀斬斷的簡牘遞給西安侯。
“西安侯,你看看,這些儒生又寫了什麼!”
任弘只瞥了一眼,便笑道:“不就是《棄珠崖議》麼,賈誼曾孫賈捐之所作,確實是好文筆啊,早上朝議時,其師夏侯勝激動地當衆讀了一遍,怎麼傳到這了?”
這文確實是有些水平的,那賈捐之先敘述了三代殷周的幅員,什麼“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致”,最後發揮黑秦政治正確,拿秦朝做反例:
“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而天下潰畔,禍卒在於二世之末,《長城之歌》,至今未絕。”
而後再以相似度套路寫有漢以來的史事,文景時的剋制輕徭薄賦、倉庫糧食陳陳相因,與漢武時期的開拓和財政困難,重徭厚斂又是一個對比。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大漢財政上的困難,各地連綿不斷的叛亂,都是疆域太大、不停徵戰的緣故。
然後就開始數落經濟上拖中原後腿的交趾刺史部諸郡了,認爲那兒耗費了太多的錢糧和精力。尤其是珠崖郡,隔着大海不便治理,蠻夷數十年間叛亂了十多次。如今雖然暫時安分了,但遲早會再鬧事,屆時發大兵鎮壓,將會死傷慘重,耗費錢財,不如索性棄之爲妙!
“臣愚以爲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爲無用之地。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如今聖天子欲開西域而擊匈奴,當效仿元鼎時平津侯建言,罷西南夷、滄海而專事朔方。願遂棄珠崖,專治中原,撫卹關東爲上。”
就是最後這句話讓張匡怒不可遏:“西安侯早知道了?”
他憤憤道:“彼輩說,滿朝文武都被這篇奏疏質問得訥訥無言,頗服其理,大將軍讓御史大夫明日組織集議。於是諸儒四處抄寫這篇文章散播,想要爭取輿情。”
任弘卻依然笑着,心中暗道:“輿論有屁用啊,尤其是公知清流的輿論……若是霍光重視此事,早就中朝開會拍板了,甩給御史大夫府,便是覺得此事無關緊要,讓儒生們隨便鬧騰。”
但張匡卻不明白這道理,他這幾日幫任弘籌劃在交趾刺史部諸郡引進珠崖的棉花種植,忙得家都沒回幾次,卻不想方案纔剛剛擬好,那羣甚至連珠崖在哪都不清楚的博士,竟要棄了珠崖。
張匡切齒道:“吾等在這苦思讓交趾刺史部安定繁榮的法子,想着如何引入棉花織布開源,而他們呢,除了嚷嚷着棄守節流,還能想出什麼法子來?孝武時多少將軍、士卒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土地,子孫視之卻不甚惜啊。”
在任弘看來,那賈捐之的上疏有一定道理,國家擴張太大太快,確實會將力量分散。想要開發邊境落後地區,中原肯定要輸送人力物力過去,勢必造成關東的不平——打匈奴也要我們出血,開發嶺南也要我們出力,憑什麼!
再加上這年代的醫療水平和交通狀況,官吏貪腐,每一次移民和進軍,都足以造成許多白髮人送黑髮人,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
這也是任弘希望,交趾刺史部能早點遍種棉花的緣故。如今中原對嶺南的需求,只有象牙犀角玳瑁翠羽香料等奢侈品,不考慮大一統的情懷,確實是長安的達官貴人爲了獲得奢靡之物,往嶺南堆人命。
可若有朝一日,長安的平民也能買一件棉布深衣,幽州幷州的士卒能穿着塞了嶺南棉花的棉襖守衛烽燧呢?
到那時,不單是嶺南需要中原,中原也需要嶺南,單純政治上的捏合,將變成經濟上的密切擁抱。
“至於隔着海的珠崖,誰說沒用?可以作爲海上絲路的補給站,還能和西域一樣,作爲流放聖地啊!就該讓儒士們也去體驗一下天涯海角藍天沙灘椰子樹的美景。”
今年,大將軍霍光爲了專事西域,便裁併了象郡,除了爲朝廷省錢外,也欲讓博士賢良文學們消停會。豈料他們竟得寸進尺起來,今日打個雷要棄珠崖,明天下個雨,說不定就要棄整個交趾刺史部,棄港澳廣州所在的南海郡了!
這便是讓任弘最不舒服的地方,這文章明明能好好說事,卻非要和冬雷牽扯上關係。
董仲舒往學說裡塞的私貨,不僅幫助儒家成了唯一被認可的官方學派,也打開了儒學神學化的大門。
“董生當年便欲借遼東高廟火災,證明上天在警示孝武皇帝,此文爲主父偃盜走後上呈孝武,孝武令董生弟子呂步舒評價文章,呂步舒不知此乃董生所作,認爲甚愚……”
雖然鬧了這出烏龍後,董仲舒幾乎身敗名裂,董氏公羊再未能登堂入室。不過天人災異說,早已深入人心。
任弘就曾聽說過,易、尚書和贏氏公羊的弟子,在描述漢武朝史事時,基本是這樣的套路:
“元光五年秋,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將軍衆三十萬伏馬邑,欲襲單于也。是歲,四將軍徵匈奴。”
“元鼎五年秋,蝗。是歲,四將軍徵南越及西南夷,開十餘郡。”
“元封六年秋,蝗。先是,兩將軍徵朝鮮,開三郡。”
“太初元年夏,蝗從東方蜚至敦煌;三年秋,復蝗。元年,貳師將軍徵大宛,天下奉其役連年。”
一打仗就鬧蝗災有大旱,畢竟大漢十三刺史部,百多個郡,幾百個縣,水旱無常,只要想找,總能找出遭災的地方,只要他們想,總能將兩件完全不相干的事聯繫起來。
可就是這樣的說法,卻頗得民間認可,如今長安捱了冬日少見的雷擊,死了幾個人,正人心惶惶,這文章散播開來,還真能在士人圈子裡製造一些洶洶浪潮。就是靠着一次次的洗腦宣揚,即便暫時無法被當政者重視採納,但一兩代人後,大漢朝還真被忽悠得“純用德政”了。
任弘自問,對博士和賢良文學是十分克制的,本想先混入左傳學派再大打出手,可現在……
他笑道:“張匡,你說得有道理,彼輩再不抽打抽打,就要上房揭瓦了!”
張匡聞言大喜:“西安侯要在御史大夫集議時與之駁辯?”
“駁辯有什麼意思。”
任弘卻搖頭:“與儒生講道理在珠崖之事上闡明利弊優劣,這種事,交給蘇公和汝等即可。”
“我要做的,是釜底抽薪!讓儒生們從此以後,再也不能用天上的電閃雷鳴來大談災異!”
任弘低下頭,早在昨日朝會聽了儒生的歪理後,他就默默回到典屬國,開始寫一篇文章,開篇兩個字便是:
“《雷虛》!”
……
PS:第三章在0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