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禍從口出

bookmark

館內的議論聲始終沒有停止過,在樓上,韓熙載聽得認真,但表情卻逐漸趨於嚴肅,乃至漠然,一種不怎麼好看的臉色,端上來的茶、酒、乾果,一樣沒動。

“官人,時辰已晚,是否回府?”時間在不知覺間流逝,隨從別過頭打了個呵欠,然後回首向韓熙載請示道。

館內雖然談論着國計民生,甚至與士民百姓的生計息息相關,但對於他這樣的家奴而言,卻了無趣味,畢竟他指着韓府生存的。若是講些故事,或者桃色新聞,他定然會感興趣的,其他,着實提不起興趣來。

並且,他也看出來了,自家主人的心情不怎麼好,因此也更加不解,既然不喜那些評論,爲何還要坐這麼久。

回過神,韓熙載注意到外邊見暗的天色,而館內也安靜了些,在座衆人的熱情似乎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將到散場之時。

“走吧!”韓熙載起身便去。

“小的去結賬!”隨從應了聲。

靜靜地站在泰和茶館門口,韓熙載眉頭緊皺,擡眼望了望,終於冷言冷語地將他心情不佳的原因吐露出:“任由這些市井小民如此濫議國家大事,挑動人心,長此以往,必生禍亂!”

作爲一個士大夫,對於這種小民,如此張揚地評點時政,韓熙載似乎有種天然的厭惡感,一種被冒犯的感覺,態度上自然十分排斥。

當然,韓熙載的心胸倒也不至於那般狹隘,他只是從方纔的議論中,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頭。剛剛在討論什麼?糧食政策、錢政、稅收,這些可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朝廷尚無定論,他們已經在妄加猜測,甚至以一種既定的假設去推導結果,這樣情況如果在開封大面積傳揚開來,必然引起波瀾,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而如果朝廷真有那些打算與計劃,在具體的實施上,甚至也可能會被影響到,平生波折......

沒有等太久,韓姓僕人也出來了,手裡還拎着一包東西,注意到韓熙載疑問的目光,其人頓時解釋道:“這些乾果未曾用過,小的特意打包帶走......”

聞眼,觀察了一下他微紅的臉色,韓熙載道:“你這小廝,莫不是把那桃花密也喝了?”

年輕的僕人頓時有些不好意思,陪着笑,小心地說:“總不好浪費了。”

聽其言,韓熙載問:“費了多少錢?”

提及此,頓時一副肉疼的表情,應道:“入館加上樓以及茶酒瓜果,一共85文,什麼都沒做,這將近一陌就花費出去了......”

在當下之大漢,對於開封百姓而言,85枚錢足可供一個五口之家七日之用了。按照當下之糧價,可以購得6.5鬥粟米,換算到後世就是77斤左右,因此省着點用,或許還能堅持更長。而對於鄉野小民而言,則能堅持更久了。而他們主僕二人,花了這麼多錢,就只在一個茶館幹坐了一個多時辰。

聞之,韓熙載也不禁嘆了口氣,感慨道:“當初在金陵錦衣玉食,奢侈無度,何曾想到,老朽如今會有窘迫到爲這不足一陌的錢憂懷?”

說完,便帶着家僕離開了,韓熙載也有些心疼了。

韓熙載一共有八子四女,北來之後,仍跟着他討食的,還有八人,再加上一應的女眷,家僕,一大家子有近三十人。北歸前,是把在金陵的家底全部都帶上了,到開封后,朝廷也賜了兩百貫,但對於新搬遷的人來說,在徹底適應下來之前,完全是花錢如流水,若不是府邸有朝廷安排,日子只怕會更加艱難。

而來京的其他南臣,也都差不多,但大多數都比韓家壓力小些,他們或者家資充盈,或者人口不多,更重要的,其他人基本都有工作安排,有收入來源。

回到自己府邸後,韓熙載直接把自己關在書房之內,思及近幾日自己的見聞,以及一些想法,提筆疾書,開始書寫政論,闡述自己對大漢國策上的建議。

沒錯,韓熙載再也坐不住了,準備也向天子上疏陳事,主動點,看能不能覓得點機會。

接下來的幾日,開封城內,果然人心浮動,倒不是生變生叛,而是東京糧價要漲的消息力傳開之後,城內居民紛紛購糧囤家。都不需要百萬人,哪怕只是其中十分之一,突然搶購,就能引起動盪了,並且大規模的搶購迅速逼得一些糧鋪、面商關門歇業。然後問題就顯得嚴重了,搞得京城要斷糧一般......

所幸,大漢官府不是擺設,開封府尹高防更是有能幹吏。果斷察覺到了問題,在風潮將起前,果斷下達政令,佈告安民,並差屬吏平抑市場。

有人建議高防禁止百姓購糧,被其拒絕,而是上奏皇帝,請開官倉,以儲糧入市,國家儲備,本就是起這作用的。於是,當官糧入市後,“匱糧”的傳聞被打破,再加官府的闢謠,又兼京城的糧價仍舊穩定着,有些私擡價格的商人店鋪也被開封府拿下法辦,這場風波終於勉強平息下去。

當然,這場風波雖然來得急去得快,還是讓朝廷警醒。在平抑動盪的過程中,有關諸司也調查着事件的起因,並迅速搞清楚了緣由,於是城內足有十餘家茶樓、書館被封,一應人員盡數被抓,其中就包括韓熙載去過的泰來茶館。

罪名也很唬人,妄議朝政,散佈流言,蠱惑人心,這可不是小罪,嚴重地直接判死都沒什麼大問題。並且此事,直接引起了劉皇帝的重視。

崇政殿內,開封府尹高防、巡檢司都指揮使韓通再加武德使李崇距,劉承祐一臉平靜,聽取着他們關於此事的彙報。

“這麼說來,此番騷亂,背後並無陰謀?”良久,劉承祐這麼說了句。

“是!”李崇距肯定地答道。

“經臣等仔細審查,此番騷亂,事出偶然!”高防稟道。

“偶然!”劉承祐頓時說道:“一次偶然,就能在東京引起如此大風波!流言四起,數萬人哄搶,若是反應慢些,那開封豈不要大亂了!”

感受到皇帝的怒氣,在場的三名大臣都下意識地佝下了腰。高防則主動請罪:“臣治理不善,請陛下治罪!”

見狀,劉承祐擺了擺手,道:“朕不是針對你,此番若不是高卿及時察覺,反應迅速,處置得當,只怕動盪就大了!”

說起來,此事還在於民間人士對朝廷的政策過度解讀,並造成大範圍的傳播,雖然確實有道理,但引起的影響卻十分惡劣。劉皇帝頭一次覺得,妄議朝政,或許真應該嚴厲禁止......

“人言可畏啊!”劉承祐嘆息一聲,問道:“那些涉案的在押人員,當如何處置?”

高防還麼答話,韓通則表示道:“陛下,臣以爲,這些人以評論朝廷政策,招徠賓客,濫言造次,蠱惑人心,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必須重懲。臣建議,盡斬之,以儆效尤!”

韓通的建議,劉皇帝也就聽聽,轉而問高防:“高卿以爲如何?”

高防想了想,應道:“臣以爲此事,懲戒可以,殺戮則過重。不過,對於民間之言論,還當加以約束控制,朝政大事,豈能容小民如此放肆揣度,此次教訓,當引以爲戒。”

“朕前者也收到了一份奏疏,卻沒想到讓其一言言中了!”劉承祐說道:“雖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確實也不該濫言胡說!”

“另外,機事不密則害成!”高防繼續道:“朝廷在議之政,未定之策,何以如此輕易傳出,散播於民間?臣以爲,在朝官員,同樣也當警醒!”

“呂胤,你就此議擬一道詔書,告誡羣臣,再有此等事發生,必尋根究底,嚴懲不貸!”劉承祐語氣變得嚴厲。

“是!”

說着又對高防與韓通吩咐道:“那些被捕人員,開封府因情量刑吧!巡檢司的兵馬,也都撤了吧!”

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43章 事畢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62章 兵事第102章 絕境第151章 凋零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344章 打個賭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章 如此安慰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38章 殿議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18章 查抄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9章 勸諫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54章 絕不姑息半島史話·奇葩第162章 兵事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470章 分封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3章 夜宴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84章 滅佛伊始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96章 橐駝兒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693章 安西王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66章 陷河陽第1765章 三郡公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309章 衡釀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53章 兵制改革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80章 博弈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7章 貴戚解權第148章 還京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85章 趙礪案第17章 武德司第295章 難第196章 橐駝兒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49章 邊情第446章 流光園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775章 調整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752章 放手第104章 餓狼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