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

bookmark

兩年的時間,悄然而逝,對於大漢百姓而言,迎來了真正安寧祥和的生存環境,對大漢帝國而言,這是段關鍵的轉折期。

在劉皇帝的領導下,在賢相能臣的輔助下,在開寶新政精神的指導下,大漢也成功地轉型爲一個統一的帝國,鞏固統治。

而在這兩年,大漢迎來了空前的大發展,南北攜手,走向繁榮。總結得來講,就是政治保持穩定,經濟趨於繁榮。

天下一統,尤其是東南地區的收復,對大漢經濟上的加成太高了。僅開寶三年,通過運河自江淮輸送東京的糧食,就達三百五十萬石,佔朝廷官民消耗半數,而這個比例,還會逐年增加,上升空間很大。

至於其他錢絹財貨,更是大量的送抵開封。當沒有國界,沒有戰爭,且放鬆政治上的壓迫後,東南地區的經濟活力重新煥發,並且直接迎來爆發。

朝廷所推行的開寶新政,減民負擔,休養生息,主要目標是緩解舊時代的社會矛盾,建立新時代的統治秩序,在這個基礎上,邁向太平盛世,予帝國子民追求更安定富庶生活的機會。

而到開寶四年爲止,所能見到的成效喜人,並且證明了,大漢的施政方針與理念並沒有錯,只要按照既定的國策走下去,大漢必將迎來一個安定繁榮的時代,華夏文明也將再度實現復興,留下一段輝煌燦爛的歷史。

當然,這並不代表,大漢就沒有他的問題了,整體平靜,宏觀上維持穩定,但裡裡外外,上上下下,還是有不少波折。

東南地區的發展潛力,猶待挖掘,治安秩序,一直到開寶三年,才真正穩定下來。由韓熙載領銜整改事宜,從頭到尾都不是一番風順,掙扎、反抗,此起彼伏。

兩江地區,僅在遷豪事務上,就發生了十七次叛亂。當推廣到兩浙之時,所引起的動亂就更大了。“白”揀的地盤,消化起來難度總歸是更大的,劉皇帝也頭一次認識到,地方豪強的威力。

開寶二年冬十月,因爲朝廷過於強勢急切的整改措施,兩浙大叛亂,幾乎波及全境。由原吳越的官吏、軍隊、豪強、富商聯手,向大漢朝廷秀他們的肌肉,這些利益受損者,殺朝廷委派的官員,廢除朝廷的制度與政策,恢復吳越舊制,裹挾了一大堆兩浙百姓從亂。

叛亂盛時,杭州以南,幾乎每州每縣都能見到叛軍的旗幟活動的痕跡。那場叛亂,自然引得劉皇帝震怒異常,給出的反應,也很強勢果決,鎮壓了再說。

因爲吳越大叛亂,朝中有一干官員建議,改變一下在吳越推行新政,或者緩行,用以安撫。凡是上此奏的官員,不是被降職,就是被罷官。有多少年,劉皇帝沒有妥協過了,何況還是這種情況。跟不上他思想的人,也不配在朝中爲官。

即便在對吳越的事務上,有些做得不妥的地方,但總結反思,那是事後的事情,而不是爲了平息事態,而保守妥協。

劉皇帝的詔令一下,安置在東南的文武,自然是一起發力,放開手腳平叛。沒有不盡力的,不管引起叛亂的原因是什麼,在他們監管下出來這麼大的亂子,都難辭其咎,因而都是盡職盡心,以求衝抵罪責。

平叛的主帥是石守信,都監是趙延進,這兩人負責軍事,自然不會有什麼意外。平叛所用的軍隊,則大多是由吳越人改編的地方軍隊。並且,從頭到尾,留駐東南的禁軍,只是駐守各大城及軍事要地,起個託底的作用。可以說,那是一場由吳越人自相殘殺的叛亂與平亂。

吳越的叛亂,聲勢鬧得挺大,但終究是一場由既得利益者各自爲戰的反抗行爲,雖然相互響應,卻沒有統一的指揮,共尊的首領還是遠在開封享福的淮陽王錢弘俶。

當時,對於錢弘俶來講,吳越叛亂的消息已經夠驚人了,而令他感到驚恐的則是叛軍遙尊他爲帝,要復吳越國。

對此,錢弘俶沒有絲毫猶豫,進宮請罪。錢弘俶的反應也算快了,因爲沒多久,一道道針對他的奏章就呈到劉皇帝御案上了。也就是劉皇帝夠大度,也清楚錢弘俶無辜,對他善言安慰,方纔使他安心。

不過,還是以錢弘俶的名義,寫了一份《告吳越百姓書》,發傳兩浙諸州,將那些“義軍”打爲叛逆,消減不明真相被裹挾民衆的抵抗意志。用處自然是有的,劉皇帝由此認識到,錢氏在兩浙地區的影響力,可謂根深蒂固,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消除得了的。

叛亂,前後持續的時間不能算長,只有三個多月,大股的叛軍迅速被消滅,消耗的時間,也主要在集中在向浙南挺進的過程中,地形地勢的限制有些明顯。

不過在進入開寶三年正月,叛軍或死、或降、或逃,吳越叛亂宣告平定。時間不長,但對吳越地區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這是承平六七十年後,吳越地區所經受的最大的一次戰亂。

積極意義倒也不是沒有,至少通過這場叛亂,讓朝廷在後續對東南地區的整改中,手段柔和了些,並且改良了一些新政中比較想當然的條款。

同時,也使得那些對朝廷不滿,不服大漢統治的人與勢力,跳了出來,一個個被收拾清算,反倒是通過此亂加強了朝廷的統治,實現了徹底的收治,只是代價有些大罷了。

事實上,對於江浙地區,劉皇帝有想過原屬南唐的兩江地區會發生叛亂,沒曾想到最後,爆發點竟然在吳越。

相比之下,兩江地區那隻能算是騷亂,在吳越叛亂高潮期間,兩江地區倒安靜地很,幾乎沒有響應。

事實上,在開寶元年冬,劉皇帝給東南的官員們下了拿道帶警示意義的詔書後,在整飭落實工作上,不管是工作態度還是工作方式都緩和柔和了許多。

而韓熙載進入兩浙之後,行事也多師出有名,遷豪行動,也多從那些風評較差的土豪劣紳開始,算是充分考慮民情民意了。然而,即便如此,引起反彈之劇烈,反倒超過了江南與江西。

對於很多吳越豪強來講,他們是真的不歡迎大漢的統治,他們更喜歡錢氏當政。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這大概是能夠用來自我安慰的一句話。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原有的秩序,被徹底打破,社會資源與財富在這場大亂中,得到了實際上的再分配。

因爲這場叛亂,吳越人死者達十三萬之多。事後被外遷的人,更超過二十萬。而吳越叛亂的平息,也代表着朝廷在東南的大整頓,告一段落。

終究,沒能像劉皇帝所期待的那般,平穩過渡。也可以理解,涉及到社會變革、利益分配的事業,還是在短時間內要起到效果,絕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

一場腥風血雨,代價固然不小,也掃平了大量障礙。現如今,劉皇帝可以自信地講,東南地區可保百年無虞。

而從開寶元年開始,一直到開寶四年,三年多的時間內,朝廷自兩江及兩浙地區,共外遷四十餘萬人,其中半數落入了荊湖南道。

剩下的,關內消化五萬,隴右三萬,山陽三萬,餘者散佈中原河北。經過那些紛紛擾擾後,東南地區,也逐漸成爲讓劉皇帝滿意的符合大漢統治的秩序狀態。

韓熙載東南安撫使的職位,在開寶四年三月,被正式撤銷,召還東京。在東南的這幾年中,他曾遭遇了七次刺殺,在第四次的時候,差點丟了性命,可見那些利益被觸犯者有多恨他。

同樣的,在朝中,非議也從來沒停過,等回到開封的時候,韓熙載已是身心俱疲,直接向劉皇帝辭官。

劉承祐不同意,授集賢殿大學士,去編書,過點輕鬆的日子。

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43章 不自知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69章 夫妻密談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16章 面試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08章 新貴第170章 河東改制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314章 還京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57章 龍舟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32章 潞州震動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60章 平定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33章 納了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52章 幽燕變故第413章 分食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397章 指點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64章 楊業卻敵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3章 夜宴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3章 楊業述職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482章 李氏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99章 還債第351章 南粵,危!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370章 劉鋹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370章 劉鋹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236章 母、妻、子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