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夏州降

“朕一貫提倡的勤政親民,結果下面的官員們,就是這般勤政,如此親民?嗯?”

冬季已然降臨,氣溫有所下降,但尚不算寒冷。不過,崇政殿內,面對慍怒的劉皇帝,在場的幾名大臣都覺得涼颼颼的,一個個都微低着頭,氣氛顯得緊張。

劉皇帝生氣的原因,是收到了一些風聞,關於地方上的一些爲政風氣。根據調查,有爲數不少的州縣官員,有事沒事,喜歡到下邊視察。州官下縣鎮,縣官下鄉村。

這本沒什麼好指謫的,這是視察調研,也是聽從皇帝的督教,響應勤政親民,瞭解下情,聽取民意。然而,問題也就由此產生。

上官蒞臨視察指導,下官總要有所表示吧,迎奉接待,乃至慶祝儀式,甚至再度出現供奉的情況。早年,藩鎮節度尚存的時候,其中一大弊病就是,所屬州縣官員,搜刮盤剝,以迎奉貢獻,後來被劉皇帝明令禁絕,風氣纔有所扭轉。

而更嚴重的問題,是那些頻繁下鄉的行爲,名義上是體察民情,親近百姓,卻有不少官員,理直氣壯地享受着各村、各莊的招待奉獻。

一次兩次也就罷了,當這種行爲成爲常態後,帶給普通鄉村百姓的負擔就大了。比如安陽知縣,三天兩頭往治下各鄉鎮村跑,親民作秀,一次一地,且每到一地,也就吃吃喝喝,至多收一些土產貢獻,日子可是滋潤......

當得知這種情況的時候,劉皇帝心中這個氣啊,在治國的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他也見得多了。但是,讓他感到震怒的,往往是這些,曲解他詔意,違揹他初衷的行爲。

劉皇帝實在是個多疑的人,敏感的人。他會忍不住想,只是提倡“勤政親民”,下邊那些“聰明”的官員就能玩出這種花樣,那朝廷的政策、制度的,官吏們是否真的落實遵從了?

大漢道州的治理情況,民生的真是面貌,究竟是怎麼樣的,他心中也不由打了個問號。哪怕他耳目衆多,視聽從未閉塞,消息來源也多樣,但沒有親眼所見,多少有些不放心。

於是,出巡的意願益加強烈了......

“陛下,這些情況,終究是少數,天下官員成千上萬,自是良莠不齊,難免有少數敗類,既然發現了此類問題,對症下藥,加以整治懲戒即可。”殿中,李業開口了,國舅對此倒是看得開,顯得很平靜。

事實上,這種事情,他在地方爲官時,也見過,尤其是在那些偏遠窮困的地區,反而常見。只是,大部分人,不會像那些曝出來的那些蠢貨那般,毫不顧忌吃相。

“國舅所言甚是!大部分官員,還是盡其職守的,陛下不可以少數人的不堪之舉,而罪天下官員!”竇儀也站了出來,直言道。

聞之,劉皇帝不由看了這二人一眼,什麼時候竇儀也會贊同李業的意見,這可是少見的情況。在朝堂上,最不給李國舅面子大臣,當屬竇儀了,畢竟竇儀的臭脾氣,是連劉皇帝都敢懟的。

不過,對於二者的看法,劉皇帝也同意,如果大漢的官員都是這種表現,那帝國早就出大問題了。

考慮了一下,劉皇帝環視一圈,問道:“既然發現了此類問題,朝廷總要拿出一些懲治辦法,扭轉此等不良政風!”

懲治簡單,照章處置即可,而如何扭轉這股不正之風?直接禁止官員視察下鄉,顯然是不可能的,那無異於因噎廢食,並且可以想見,那樣又會產生怠政的問題。

總之,不管什麼政策規定,總會產生問題,解決舊的,就會有新的冒出來,這是一種常態。

作爲首相,魏仁溥開口了:“陛下,對於此類官員,可差人調查,事實確鑿者,一律奪職,情節嚴重者,下獄問罪。朝廷當明詔天下道州,對此等假爲政親民,行擾民之事的作爲,進行嚴厲申斥,官員無公事者,不得下鄉留宿,更嚴禁接受鄉里百姓奉獻。另外,今後對此類狀況,監察部門當着重檢察!”

聽魏仁溥這份建議,只稍微一思量,劉皇帝便同意了,直接道:“就按魏卿的意思辦吧!”

說完,輕輕地嘆了一口氣,想要拿出更好的措施,也難。

“陛下,樞密使李處耘求見!”在劉皇帝唏噓間,一名通事入內稟告。

“有軍報來京?”劉皇帝立刻提起了精神,手一擺:“宣!”

很快,李處耘步入殿中,手裡果然拿着一份軍報。李處耘躬身呈遞,稟道:“陛下,西北軍報,楊業已拿下夏州!”

聽到這麼一則好消息,劉皇帝也是喜上眉梢,鬱悶的心情都好轉幾分。接過喦脫呈上的軍報,同時讓李處耘給在座的大臣們講講情況。

從楊業奉詔赴任西北,已經整整三個月過去了,算上趕路的時間,以及前期兵馬調度與後勤準備的必要時間外,已經按兵不動快兩個月了。

這麼長時間下來,楊業在延州穩得住,朝中的官員卻顯得沒那麼多耐心,各種各樣的聲音也就冒出來了。

在不少人看來,區區定難軍,人寡軍弱,朝廷準備數萬大軍,又從延、鹽、豐三個方向合圍,哪裡需要拖這麼長時間。哪怕當年平河西,都沒有如此拖沓。

當然,瞭解劉皇帝對楊業的寵信程度,倒沒有人傻到直接上表攻訐楊業,但對用兵、對進展事宜,還是有不少人上奏,發表看法。

明面上如此,暗中的非議則更多了,覺得楊業名過其實,也有覺得楊業保守怯懼的。發出這些聲音的人,除了不通兵略沒經歷過戰陣的文臣之外,也有不少將領。

在一些武臣看來,我上我也行,絕不會像楊業這般,拖拖拉拉......

由此可見,要當統帥,主方面征討事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解決軍事上的問題,來自背後的政治壓力同樣巨大。

楊業比較幸運的,是有一個完全信任的皇帝,並全力支持,把來自身後壓力都給他頂住了。

根據西北的軍報,在十月九日,漢軍已然兵進夏州城,李光睿投降。

十月初二,漢軍三路齊發,西路由崔翰領軍五千出鹽州,北路由田仁朗領三千出豐州,這是純粹的偏師策應。主力大軍,則由楊業親自率領,自延州出發,直出長城外。

從頭到尾,只打了一仗,在夏延邊界的安平砦,李光睿派了兩千定難軍守備,意圖阻擋拖延時間,結果沒能抗住一日,而付出的代價,是傷亡一百零七人。

其後,就是一路高歌進兵,沿途再沒有遭遇任何抵抗,面對數萬漢軍來勢洶洶,在大漢政治攻勢下,早已內外渙散,人心惶惶的定難軍,又如何能反抗。

人心散了,隊伍也就不好帶了,因此,一路進兵,所向披靡,降者影從。甚至有不少的官民部落,主動迎接,獻上犒軍物資。

於是,在八日,漢軍在楊業的統帥下,順利抵達夏州城。在這個過程中,李光睿沒有任何反制手段。領軍迎擊,那是根本沒有勝算的做法,也就是夏州堅固,能夠勉強給他提供一些底氣。

但是,事實證明,他此前所有的應對努力,全作無用。當漢軍兵臨城下時,就有人秘密通報城內情況,願意舉事迎王師入城的都有不少。

而城中,以漢軍勢大,定難軍文武,直接向李光睿建議投降的人,竟超過半數,剩下的一半,也只有寥寥數人,願意跟着李光睿死戰。

外則強兵壓境,內則人心不齊,哪怕有一半的人支持自己,李光睿都願意博一把,只是現實是殘酷的。

於是,在內外壓力之下,深感無力的李光睿,還是沒敢豁一切,選擇投降。

第267章 仁厚太子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1772章 處置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342章 殺肥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52章 聽政3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347章 談話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98章 秋獵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16章 初夏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1章 西巡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40章 濮州案(3)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7章 覆滅在即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674章 爆發第68章 撤了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76章 去鄴都第70章 大禮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94章 汝公出山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08 狀元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154章 河東風雲(1)世宗篇終 駕崩第7章 恩賞問題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49章 醫政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97章 心虛第11章 請教第184章 教訓第338章 爭執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33章 西征!第112章 整風第415章 血色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