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

bookmark

開寶五年冬日,在西京洛陽進行着一場喪事時,東京開封,同樣有一場轟動的舉哀,並且影響更大。因此,這一回沒能熬過這個冬季的,乃是興國公範質。

這麼多年中,大漢朝堂上涌現出了不少符合當世人價值觀的道德君子,範質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廉潔、耿介、正直,是個有操守,有氣節的人。

而同樣是嚴於律己,比起兗國公王樸,範質的名聲則要好得多,也更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範質沒有強行推己及人。

範質的功績,主要集中在乾祐時期的前十年,那是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範質則爲相十載,一路陪着劉皇帝走出困境,整治國家,邁向太平統一。

雖然在這個過程之中,保守的範質,與劉皇帝也不是始終心心相印,矛盾不少,爭辯更多,最終因爲政治理念不合,被貶出朝堂,但是範質的政治地位與功績,劉皇帝卻始終承認的,興國公的爵位,就是最顯著的認可。

哪怕在政治生涯的後期,也還幫助劉皇帝,整肅淮西風氣,穩固兩江。如今,他走了,蓋棺定論,劉皇帝對範質也給予了公允而崇高的身後名。

讓薛居正寫神道碑文,並着禮部尚書劉溫叟前去主喪,又讓太子劉暘以及皇三子晉公劉晞代表自己前往弔祭,追贈太師、尚書令銜,諡號定爲文肅。

就彷彿映襯着範質的廉潔一般,堂堂的興國公府也透着簡樸,不管是門庭,還是園苑,格局都顯小氣,乃至簡陋。前來弔唁的人太多,空間不夠,甚至需要排長隊。

不過,哪怕有範質的厲行節儉,範家也不能算窮。範質也不像劉溫叟那般,連皇帝的賞賜都要拒絕,再加上每年的爵祿,以其持家風格,都可讓範府過富足日子。由於在東京,公卿貴族,上官下吏,親來的人很多,最引人注目的,還得屬太子兩兄弟了。

靈堂高設,場面嚴肅,劉暘與劉晞在不少人有意無意的目光下,恭敬地向範質的棺槨祭拜。而後看向披麻戴孝守在靈前的範旻,範旻回禮。

範旻三十歲上下,乃是範質的獨子,看起來樸實沉穩,官職度支郎中,是財政方面的一個能才,並且文武雙全,還在禁宮當過侍衛。沒有任何意外,襲興國公爵的,必是此人。

“死者已矣!節哀!”劉暘開口對他道:“陛下講,範公是他的良師益友,必迎入功臣閣!”

“謝陛下!”範旻憂傷的語氣中透着感激。

劉暘兄弟倆並沒有在範府停留太久,祭拜之後,便回宮覆命了。靈堂之上沒人敢喧囂,但靈堂之外,議論卻不少。

“乾祐二十四臣,又去其一啊!”這是有人在嘆息,既在惋惜賢臣之逝,也有一絲對乾祐時代追憶與懷念。

乾祐二十四臣中,文臣其九,如今只剩下魏仁溥、薛居正、李谷、李少遊了,半數已薨,這才五年的時間。

人大多都是念舊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從上一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對於過去總有無盡的感慨,不管是榮耀,還是遺憾。而範質這種代表着上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也最容易引發人們的感嘆。

當然,懷念過去的人終究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向前看的。而在議論聲中,最引人注意的,還是與西京英國公家喪事拿來比較。

這世上,永遠不缺吃瓜羣衆,這一回,他們好奇的是,柴榮與範質,皇帝陛下更重視哪一個。

大部分人都偏向於柴榮,因爲其勢力更大,並且,柴榮只是死了個爹,劉皇帝就派大皇子親自前往弔唁。而範質本人薨逝,卻只讓太子與晉公上門。

然後又談及劉皇帝的態度,要知道,範質可是在京的,劉皇帝竟然沒有駕幸。有人又拿兗國公王樸來對比,要知道,當年王樸病逝前,劉皇帝又是親自探病,又是臨幸弔唁。

而這一回,雖然同樣以優渥哀榮對待,但人卻待在宮中沒有表示。這自然引得好事者猜測了,於是,範質的地位又降低一位......

當然,劉皇帝沒有親自去範府,也是有原因的,很直接的原因,他也病了,同皇后大符病因差不多,勞累憂思過度,再加心情抑鬱所致,還有過去透支的身體,也遭到了一定的反噬。

這麼多年,劉皇帝不是沒染過病,傷風感冒,頭疼腦熱,也不是沒有,但這一回,算是大病了,並且一病難起。但這病來的,也並不奇怪,畢竟早些年,劉皇帝熬得太過了。

少有大病的劉皇帝突然龍體不豫,這就是大事了,爲了穩定朝局,以免人心浮動,這個消息被劉皇帝下令封鎖了,只有少數人等知道,其他人都不瞭解,甚至後宮的諸多后妃,都不清楚。

別看太子與政事堂諸公監管着國政,但那是在有劉皇帝從後盯着的情況下,一旦劉皇帝突然出了問題,想要沒有波折動盪都難。

大符的病並沒有好利索,因此,在御榻前伺候,悉心照料的,乃是高貴妃。

劉暘與劉晞前來複命之時,劉皇帝正靠在一塊圓枕上,高貴妃親自侍藥,一勺一勺,一口一口。能夠明顯地看到,劉皇帝顯得虛弱許多,也沒有故意逞強,以一副精神振奮的面貌示人。

“可惜了!沒能去見範質最後一面,送他最後一程!”聽完彙報,劉皇帝嘆息道。

沉吟了下,劉皇帝又吩咐道:“出殯之日,再代我出席!”

“是!”

“劉昉呢?”劉皇帝問道。

劉暘答:“兵部清查軍籍,四弟正忙於此事!”

“嗯!”應了聲之後,劉皇帝道:“範質膝下,就範旻一子吧!”

“正是!”劉暘答道:“範公子嗣,確實單薄,獨一子範旻,獨一孫範貽孫,年八歲!”

“如此說來,血脈也算單薄了!”劉皇帝嘆道。

劉晞則說:“範公尚有二從子,範晞、範杲!”

聞之,劉皇帝還是考慮了一下,對劉暘道:“對範氏子孫,你考察一番,若是合適,能提拔,就提拔一下......”

“是!”

“你們退下吧!”劉皇帝擺了擺手。

兄弟倆告退,劉皇帝的精神頭看起來又弱了幾分,很是疲憊的樣子。高貴妃以爲他是在爲範質的死難過,還是勸道:“人固有一死,官家不必過於傷感了,還當保重身體啊!”

看向高貴妃,如今的她,可謂徐娘半老,風情猶在,但衰老仍舊是不可逆的。劉皇帝道:“我豈能不知,這些年,走了太多人,也習慣了。”

“我感觸深者,是自身也老了,這病也來得突然,毫無徵兆,若是哪一天,我也......”

沒敢讓劉皇帝把話說完,高貴妃十分嚴肅地打斷他:“官家勿要這般講,你春秋鼎盛,太醫也說了,你是負擔過重,只要善加調養,總無大礙的。”

說着,高貴妃繼續往劉皇帝嘴裡唯着湯藥。嘴裡那般說,但劉皇帝還是聽話地用藥,哪怕並不好喝。

這一回,劉皇帝是再度感覺到了,他終究不是當年那個精力旺盛,可以連續熬夜的青年了,年近四旬,實在經不住過度的折騰。

“這開寶五年,不順吶!”憋了一會兒,劉皇帝吐出一個句話,似發泄一般。

聞之,高貴妃不由建議:“不若辦一件喜事,沖沖晦氣?”

“劉晞也快十九了,確實可以娶親了!”劉皇帝看着高氏。

“官家英明!”貴妃含笑。

“你有看中的人選?”劉皇帝問。

“永寧公主家的小娘子,也到二八之年了,尚未婚配,你看,是否親上加親?”高貴妃說道。

聞之,劉皇帝眉頭輕凝,年紀、身份都合適,只是這屬於近親了,然而劉皇帝卻不能拿這個理由來拒絕。

考慮了一下,嘆息道:“你同姐姐商量吧,他們若同意,我也沒意見......”

第108 狀元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77章 小賢王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66章 兄弟之國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34章 崇元殿中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49章 降表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446章 流光園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48章 還京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2章 潞州震動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690章 拼圖第12章 如此安慰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73章 西北隱患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90章 安全脫身第218章 進兵第368章 榮寵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2章 稱帝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44章 堂審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98章 虞美人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99章 又窮了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470章 分封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36章 趙都帥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338章 爭執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143章 夔州大捷無題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43章 事畢第68章 二次北巡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