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幸西京

bookmark

初夏時節,氣溫雖然日漸提升,但還算不上炎熱,相反,適宜的溫度加上充足的日照,伴有不時的雨水,河洛大地間,林木穀物,皆茁壯成長,生機最爲旺盛階段大抵就在此時。

一路西行,田野隨處可見,春種的穀物在農人的伺候下已然生長茂密,濃郁的綠意幾乎鋪滿地。更有大量泛黃的麥田,收割可期。

沿途見到這般光景,劉皇帝的心情怎能不愉悅,不論如何發展,以農爲本,都是大漢不可更改的國策,是治理帝國不可動搖的重心。

經歷過饑饉時代的劉皇帝,太知道“民以食爲天”的道理。這幾年,在劉皇帝意志下,朝廷加大了對河洛地區的開發建設,也並非只是針對一座洛陽城,配套的道路交通、軍事佈置、官員任免、河道漕運,這方方面面實則都在有序進行中,只是慕容皇叔修洛陽搞得動靜太大,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

同時,在洛陽地區糧食儲備,也加大了重視,於洛陽周邊,一共興建了四口大倉,每口大倉都可囤積上百萬石糧食。到開寶六年爲止,這些糧倉,都已填滿。

而根據戶部在正月的彙報,洛陽及其周邊的官方儲糧加起來,已超過六百萬石,並且,通過水陸運輸,能夠保證每年自各道州轉運四百萬石糧食。

這一切的準備,都是按照超級大城來規劃,也就是各方面都完善了,劉皇帝方纔有這大舉巡幸洛陽的舉動。修洛陽城,只是最後的一個重要舉措罷了。

比起去歲出巡,此番西幸洛陽的規模,可要大得多,這幾乎就是場統一的搬遷,公卿、官員、軍隊加起來,人數超過二十萬,隊伍從頭到尾,綿延七十餘里。

說實話,挺折騰的,但是,這等折騰,大抵也就這麼一次了。因爲隨行官員的家眷、傢俬過多,行進自然緩慢,哪怕各家各戶都有車輛、牲畜,仍舊快不起來。

ωωω▪тTk Λn▪¢O

慢則一日二十里,快則一日三十里,比流民遷徙,還要遲緩,沒辦法,輜重太多。也就是兩京直道開通了,路況良好,否則還要辛苦些。

而從這麼大的動靜就可看出,劉皇帝此番西巡洛陽,顯然不那麼簡單。不說直接遷都,但總歸不會在洛陽短住。上上下下,也都不乏聰明人,否則也不會跟着攜老扶幼,舉家而往。

拱衛東京的宿衛及禁軍兵馬,也帶走了一大半,並且,除了護衛皇帝的宿衛軍以及入駐洛陽的三衙禁軍之外,剩下的也都在樞密院的安排下,分駐周邊關隘。

而環洛陽八關,也都提前修葺。有一點效果是顯著的,大漢的禁軍,終於不用像在開封時那樣,“擠”在開封,整日受那繁華喧囂迷眼亂心,僅從軍事防禦與軍隊建設來看,洛陽優勢突出。

如月初頒佈的詔書所言,御駕按時於三月二十五日自東京出發,然而前前後後花了整整二十日,方纔進入洛陽境內。

“陛下,距西京只餘十里,西京來報,迎駕事宜已然佈置妥當,陛下可有諭示?”曹彬前來稟報。

聞之,劉皇帝很是平靜地給了一個迴應:“照常進行即可!”

由於此次西幸洛陽的重要性,劉皇帝也改了以往的風格,早已通知洛陽,準備一場入城儀式。曹彬是此次行營都監,軍隊的調配佈置,都由他操辦。

自從被東南調回朝中後,曹彬以殿前司副都指揮使之職,主持殿前司軍務。像曹彬這樣的將臣,謙卑謹慎,無功不受祿,有功且推辭,爲人低調厚重,做事勤勤懇懇,也沒什麼權力慾望,這樣的表現,沒有皇帝不喜歡信任。

當然,對於猜忌心重的皇帝而言,這樣謙卑過頭的表現,也會難免猜疑。所幸,劉皇帝固然多疑,有的時候心眼也小,對曹彬倒也以欣賞爲主。

畢竟,連郭柴趙他都能容忍,待以高官重爵厚祿要職,又怎會去猜忌一個曹彬呢?

而由曹彬與郭威的關係,再加上在朝擔任侍衛副帥的張永德,以及在外擔任道司的李重進、楊廷璋,郭柴一系的聲望與勢力,仍舊是爲人所羨慕嫉妒恨的。也就是張永德、曹彬都屬安分守己的人,否則非議還會更重。

同時,到目前爲止,禁軍中的高級將帥,又發生了一輪迭代,像高懷德、向訓這樣的殿帥、侍帥,都派到地方鎮守,取而代之的是曹、張這樣資歷相對低的將領。而孫立、李繼勳等老將,也都卸任他用。

在乾祐時代,大漢的名將,是慕容、柴、趙、高等,如今,卻是潘、楊、曹、劉。

擔任宿衛大將的,也換了個人,平流求後被調回京師的劉光義。原來的劉廷翰,則北上統軍,鎮守邊塞。

北伐之後,朝廷在山陽、燕山佈置關卡戍卒,山陽副都部署爲郭崇威,此公病逝,劉皇帝以劉廷翰接替之,直接轉正。而原都部署王彥超,則平調至燕山道。

皇帝御駕,自然待在隊伍前部,比起中後方的逶迤混亂,要有序地多。行進間,劉皇帝此時並沒有待在鑾駕內部,而是同御夫一道,坐在轅木上,沐浴着豔陽。

同時,武德使李崇矩則策馬,緊緊地跟在駕側,同劉皇帝聊着天。原本,劉皇帝是邀他到鑾駕上敘話的,可是,李崇矩死活不肯,說那不是人臣該坐的。

作爲一個特務頭子,始終謹守臣節,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逾越非分之舉,對此,劉皇帝還能再苛求更多嗎?

同李崇矩聊的,還是關於遼國內部的情況,尤其是遼帝耶律璟的事情。如今,也只有北方的契丹遼國能夠讓劉皇帝如此上心了。而遼主耶律璟,不論怎麼看,都算一代人主。

這麼多年來,劉皇帝討滅仇寇,削平諸國,擊敗了那麼多的對手,然大多表現不堪,根本不被放在眼裡。

唯有遼主,堪稱對手。根據李崇矩的彙報,這一年間,耶律璟又提拔了一些有才具器識的官吏,同時罷黜了一些年老無才之人,只事俸養。

這兩年,遼國的日子似乎也不那麼得好過,連續有旱情,遼主耶律璟親自祈雨的頻率都多,並且是想方設法,花樣齊出。

不過,個人的習慣,也沒有什麼改變,好酒好獵,不只自己,還帶着一些臣子,還專門以美酒祭天......

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77章 吏職變動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30章 小市民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6章 “座談會”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71章 殺,不殺?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44章 揣測者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52章 面聖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45章 了結第177章 小賢王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86章 籠絡人心第52章 對峙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81章 廝殺漢第92章 萬歲殿宴第328章 默認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79章 長教訓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15章 瀛州第296章 反響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69章 禍事了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31章 鳴沙匪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375章 少林寺第86章 駕臨渦口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59章 挫折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35章 室韋覆滅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97章 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