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未來將帥

bookmark

另外一邊,王全斌與潘美二人,已然歇息了,雙雙坐在田壟上。開寶七年的第一個月,兩個人幾乎成了主角,是朝廷中最耀眼的兩個明星,受萬衆矚目。

王全斌晉爵平南郡公,潘美也進一步,晉爵范陽郡公,不得不說,一個楊業,一個潘美,或多或少,有受到劉皇帝的特殊優待。

當然,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只是劉皇帝在保證儘量一盆水端平的同時,偶爾濺出少許水花。再者,楊業、潘美再加上石守信、曹彬,可是劉皇帝心中所屬接過前輩旗幟的漢軍統帥。

畢竟,似王全斌、向訓這樣的老將,年紀畢竟是大了,而柴榮、趙匡胤、高懷德這樣的同輩,礙於各種政治因素,都已經開始受到劉皇帝的限制了。

柴榮因爲父喪,又休養了一年半了;趙匡胤身在兵部,心裡則在迷茫自己下一任何方;高懷德嘛,回京之後,也正賦閒中,起復是一定的,但禁軍三衙大抵是不會讓他再掌管了。

從進入開寶六年開始,劉皇帝又開始加強在軍隊建設上的工作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士的年輕化。

將帥校官的履歷可長久,然而基層的官兵則不然。自北伐之後,已然整整十年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對軍隊而言,也是足以更新迭代的了。

相比於地方邊州,中央禁軍的情況反而要良好些,畢竟全國各地的精銳士卒,都在陸續上京輪戍。不過,仍舊避免不了一定的老齡化,而劉皇帝針對的,就是那些三十五歲以上的低級官兵。

在這一年中,劉皇帝在進一步提拔青俊以及一些資歷薄弱的將領,由他們統領軍隊,同時,也裁撤了大量老卒,補充新鮮血液,提升戰鬥力。

其中,僅兩京禁軍,就汰換了近五千人。對於軍隊,劉皇帝辦事從來都是謹慎小心,考慮周全,而待遇也從來不差。

那些被汰的人,也基本都做了妥善安排,軍官直接轉吏,士卒要麼轉入輔兵,要麼用作衙役、捕役、驛卒、轉運等部衙屬下,這其中自然又是一輪篩選淘汰,涉及到軍政系統中大量人員的新舊交替。

而對於徹底退役的人,也給了足夠的錢糧。去歲的整頓,雖是受劉皇帝意志,但負責操辦此事的樞密使李處耘,也受到了一些攻擊,一些不願挪位置的將校官兵,對他頗有怨言。

可以想見,到開寶七年,整練內外軍隊,仍會持續進行。一般人只會覺得朝廷折騰,而有識略的人則能看出,劉皇帝這是在備戰,在聚勢蓄力,針對的是誰,可想而知。

不過,這些動靜與徵兆,卻不是新還京的王全斌、潘美所知的。兩個人,過去少有交集,甚至可以說沒有往來,不過卻是這三兩年間大漢名聲最響亮的將帥。

沒有恩怨情仇,沒有利益衝突,兩個人交流起來,倒也是相談甚歡。王全斌是越看越老了,西南的環境惡劣,又經歷那般艱苦的旅程與作戰,他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事實上,他能從大理的窮山惡水中正常地走出來,就已經出乎很多人意料。

有鑑於此,此番隨駕,劉皇帝準他視情況勞作。比起衰老的王全斌,潘美則可以用風華正茂來形容,四十多歲的年紀,風度翩翩,老帥哥一個。

“......王公大理一戰,膽略十足,氣魄非凡,足以傳世,永爲讚譽!”潘美一臉的感慨:“美,自愧不如啊!”

“仲詢過譽了!”王全斌已無當年那種氣盛,回朝之中,哪怕滿載榮耀,整體看來也趨於內斂。面對潘美的讚譽,輕嘆道:“戰後思之,太過行險,至今後怕,稍有差池,便是全軍覆沒的結局啊!”

“大理一仗,傷亡了太多將士,多少忠勇,魂歸域外,埋骨他鄉,甚至屍骨無存!”王全斌說着,老眼竟然有些泛紅,指着自己的頭頂,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老夫這個爵位,受之有愧啊!”

聞之,潘美也陷入了沉寂,他也是常年帶兵作戰的宿將,能夠體會王全斌的心情。拱手道:“王公愛兵之心,美佩服!”

看着他,又出言寬慰道:“南征將士,都是英雄,供入昭烈,英靈不朽!戰爭之事,死傷自不可免,大理之戰固然傷亡巨大,然而,如非王公大膽穿插,直擊腹心,戰事之終結,只怕要拖得更久,以西南的地勢民情情況,朝廷付出的代價將難以估量,將士死傷或許更重!”

聽他這番開解,王全斌總算恢復過來,不顧手上的污垢,抹了把臉,道:“所幸老夫賭對了,僥倖成功,否則,如何對得起那些死難的袍澤......”

說完,王全斌又掃了兩眼潘美,頗爲感嘆的樣子:“你我二人,同在南面領兵。仲詢平安南,也打得不錯啊,摧枯拉朽,敏抓戰機,從容剿滅,而損傷不大,頗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潘美又是搖頭,又是擺手,應道:“比不得王公,大理畢竟獨立一國,有根有基,更有山川之險,安南則不然,四分五裂,內亂不已,與我可趁之機,兩者不可類比啊!”

很快,兩個人都進入了商業互吹的模式,都在道對方的用兵之能,力克難關......

“仲詢深受陛下信重,此番還朝,必將委以重任!”終於,王全斌老眼中帶着一絲複雜的情緒,輕嘆道。

聞之,潘美很是恭敬地朝劉皇帝方向行了個禮,道:“蒙陛下擢拔,唯求竭誠盡心以報,全憑陛下安排罷了......”

在將領們交談之際,劉皇帝這邊,也歇着了。鋤頭紮在田裡,他則坐在把柄上,叫來同樣一身農夫打扮的太子劉暘,一邊進水,一邊聽取着關於將領們議論的情況。

不是劉皇帝有順風耳,而有人專門彙報。對於王彥升的表現,他一點都不奇怪,這糙漢一向如此,但是如今,還多了些心思,還有幾分精明。

不過,“軍心可用”四個字,還是在他頭腦中閃過,顯然,上元賜爵的激勵效果正在體現。

就王全斌與潘美的交流,劉皇帝問起劉暘的看法。劉暘甚至有些不清楚劉皇帝用意何在,只能就自己的理解,給出想法:“范陽公忠誠可嘉,平南公真將帥!”

對此,劉皇帝呵呵一笑。王全斌那番表現,在劉皇帝這邊,並沒有起到加分的效果,這樣的狠人,若是真覺得他會爲死難的將士流淚感傷,那就太天真了......

wωw◆ ttКan◆ ¢O

僅爲了探路,前後就犧牲了數百精卒,在執行繞襲計劃前,又豈不知其中的危險,與預見到死傷情況?

劉皇帝思考的,是王全斌何以這般故作姿態,是要立人設?還是爲了其他什麼?

劉皇帝這些暗黑揣測,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看了看劉暘,直接問他:“王潘二將還朝,你覺得該如何安排他們?”

劉暘再度意外了,關於人事,尤其是軍事上的任免,劉暘始終恪守着本分,不願去多插手。但劉皇帝再度問起他的意見,他有些猶豫,不過迎着劉皇帝有些強勢的目光,還是給出一個答案:“安置在禁軍中領兵!”

這回答可太普通了,這也是過去對歸來將帥,最普遍的做法。

劉皇帝則輕聲說了句:“潘美仍爲將帥,王全斌該養老了......”

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章 取士不公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章 田畔問對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61章 安東國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309章 衡釀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68章 婚宴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世宗篇47 封禪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8章 賞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98章 秋獵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168章 塞上風光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750章 《桃蘭賦》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118章 商賈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3章 考校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65章 看衰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13章 分食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82章 矛盾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41章 祭關公第35章 室韋覆滅第308章 新貴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章 中原易主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52章 對峙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45章 剝削者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77章 嚇人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20章 啖耳將軍世宗篇51 皇太孫第52章 聯姻第65章 君臣相宜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40章 荒唐太子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5章 名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