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

bookmark

“二哥,何故心事重重的?”出得御帳,劉昉偏頭看着低頭沉思的劉暘。

聞聲,劉暘擡起了頭,迎着四弟詫異的目光,張了張嘴,嘆息了一聲:“只是偶有感觸罷了!”

“你何時也多愁善感起來了?是不忍見豐州百姓之窮苦,還是爲那刺史馮廣?”劉昉隨意地道。

聽其言,劉暘住腳,看着劉昉,遲疑了下,方纔道:“四郎,你覺得馮使君,是個好官嗎?”

“就目前所見所聞,如若屬實,當然是個好官!”劉昉點了點頭,而後笑道:“你果然還在糾結爹方纔的話!”

劉暘又嘆了口氣,想了想,還是說道:“爹嘗教導我,不要奏章上治國爲政,要兼聽多聞,如今,我們實際考察,馮廣爲官,有口皆碑,這樣賢臣廉吏,還要懷疑審視,我......”

說着,劉暘臉上露出一抹疲憊的神色,雙肩都下沉了些,彷彿受到了重壓一般。

對此,劉昉是真的驚訝了,他並不能感同身受,不過沉吟了下,說道:“方纔你建議通令全國,褒獎馮廣,是意欲把他設立成大漢廉吏的典範。我覺得,爹對此議,還是贊同認可的。

然也正因如此,才當更加謹慎妥善,這是很有必要的。雖則我也不認爲,馮廣這個小小的邊州刺史,有那個能力與膽子欺君,但倘若其政績口碑有假,而朝廷明詔已下,屆時爹與朝廷的顏面可就掃地了。

而倘若馮廣表裡如一,又何懼這些考察審視?今後他如能堅持作風,矢志不渝,爹又豈會不提拔重用他?”

劉昉這番話,同樣讓劉暘大感詫異,忍不住上下打量了他幾眼,道:“四郎,你可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吶,竟有如此見解!就衝這份見解,不要醉心武事,爲政治民,也可有不俗成就!”

“我志不在此,書案之苦,我已吃夠了!”聽其言,劉昉趕忙擺手,一副避之不及的樣子,道:“統兵征戰,馳騁沙場,這纔是我從小的志向......”

劉暘提醒道道:“天下已然一統,你還能打一輩子仗嗎?”

“且不提遼國要費多少時間去擊敗消滅,大漢疆域如此之廣,諸族雜居,豈能人人都傾心臣服,絕少不了心懷異狀,潛圖背反者。我今後,就當消滅這些頑敵逆賊,以維護我大漢社稷!”劉昉嚴肅道。

見他這副認真的表情,劉暘伸手拍了拍他肩膀,同樣認真地說道:“我定然支持你!”

劉昉嘿嘿一笑:“那臣,就先謝過太子殿下了!”

見狀,劉暘也笑了。

兄弟倆告別,各還其帳,劉昉還是昂首闊步,劉暘則再度沉浸到自己的情緒當中,劉昉終究難以體會他的感受。

所有兄弟中,與劉皇帝接觸最多的,只有他這個太子,而對劉皇帝瞭解最深的,也只有劉暘。也因爲認知深刻,劉暘對劉皇帝的敬畏也是與日俱增的。

而其中最令他焦慮乃至畏懼的,還是劉皇帝那顆多疑猜忌的心。很多事情,很多人,劉皇帝都是直接在他面前表露看法的。

對馮廣的評價,只是個引子,在劉暘看來,像馮廣這樣的官,劉皇帝都這般保留警惕。固然,劉昉適才所言,也是有道理的,然而劉皇帝心思如此之重,豈不更顯得更加可怕?

歷來太子,皆不容易,劉暘這個太子,同樣不易,做劉皇帝這等雄主的太子,則更加不易。劉暘也是讀史的,他有的時候,也是感到幸運的,不是身爲嫡長子的身份,太子的名分,而是劉皇帝在自己身上傾注的心血令他感動。

能窺見劉皇帝一些真面目的人,世間寥寥無幾,其中就包括劉暘。一直以來,劉皇帝對自己言傳身教,甚至屢屢袒露心扉,重視之情可是溢於言表。但是,對劉暘而言,這份重視,有的時候也確實顯得太過沉重了......

豐州濱臨黃河,城東南建有一個渡頭,同樣簡陋,因爲豐州民少,南來北往進出的人更少,顯得有些冷清。

及入冬之後,水冷風寒,則更添蕭索淒涼。不過,渡頭之上,只停靠着寥寥幾艘小船,河上航行着的,更是一艘木筏,在湍急的河流中晃盪不已,顯得那樣無助。

劉皇帝策馬立於岸邊平靜地眺望着,觀察着河中的情形,那艘木筏,在船伕的費力操縱下,歷經波折,勉強靠岸,然後搬卸東西......這一幕落在劉皇帝眼中,只覺既辛苦,又危險。

良久,劉皇帝問跟在身邊的馮廣:“豐州百姓渡河,如此麻煩、危險,就未曾設法改善嗎?”

“回陛下!”馮廣說道:“河水兩岸百姓交流並不頻繁,來往的行旅客商更少,地勢高峻,河水湍急,也無法架橋。尋常節氣,有此船隻、木筏,也足可滿足通航。天暖之時,百姓攜皮囊,鳧水渡河,已成習俗。待到歲寒之時,河流結冰,更可直接踏冰而行......”

“河水結冰,意味着氣候嚴寒,這並不是好事啊!”劉皇帝幽幽嘆道。

馮廣說:“臣到任的這幾年,每至11月下旬,冰面便已然凝結,至12月,已然能夠跑馬走車,每歲皆是如此!

在這塞北,百姓最畏懼的就是徹骨之寒了,人能忍飢受寒,牲畜卻難,境內每歲凍死的牛羊馬駝,不在少數......”

“據聞,你到任之後,豐州已連續數年,沒有發生過凍餓而死之事?”劉皇帝問道。

“臣奉命牧守,爲官一方,自當竭盡全力,庇護治下生民!”馮廣這麼說:“這也是豐州民少,便於管理,再兼軍民協力,同渡難關。”

“你覺得,豐州想要繼續發展,向好發展,還需要什麼?”劉皇帝面色柔和,看着馮廣問:“有什麼要求,儘管提,能辦到的,朝廷一定滿足你!”

對此,馮廣精神略振,思索了一會兒,拱手道:“陛下,豐州最缺的,還是人口啊!”

而對此,劉皇帝也不禁頭疼,現在朝廷官方的遷戶移民實邊政策,已然趨於停滯,畢竟不能沒緣由強求百姓外遷。再加上,豐州這種地方,遷過來,也無異於流放,沒人願意來。

馮廣提出充實人口的要求,不得不說,還真難到了劉皇帝。不過,放出去的話,總要有所兌現,略加考慮,劉皇帝道:“豐州乃北疆邊防重鎮,該當引起重視。這樣,今後朝廷處流刑的犯人,優先流豐州。再從党項人中,遷一些部民過來,這陰山以南的大片草場,還當加以利用!”

“謝陛下!”聞言,馮廣當即道謝。

“朝廷可以扶持施恩,但豐州畢竟僻遠,百姓如欲足食足暖,還得靠你們自身吶!”劉皇帝道。

“臣明白了!”

“人過留名,朕希望,等你馮廣離開豐州的時候,留下一個賢名、善名、芳名!”劉皇帝語氣中帶着勉勵。

“是!臣必不負陛下期望!”馮廣表情鄭重,拱手道。

注視了他一會兒,見他臉上沒有絲毫異樣,劉皇帝眼中的欣賞之情更加濃了。因爲他的意思也很明顯了,馮廣還得在豐州任上待下去,還得在這苦寒之地熬下去,至於熬多久,沒個準信。而馮廣的反應,自然而平靜......

“聽說你還建了個學校,城中未曾見着,在哪裡,帶朕去看看!”

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372章 封王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49章 求援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79章 父子問對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9章 濮州案(2)第484章 不對勁!第138章 破寨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71章 六合堤上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32章 做媒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94章 楊邠案(2)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2052章 回京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64章 沉默第70章 大禮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1章 西巡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46章 糧與錢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8章 澧陽之戰第79章 勢孤危第348章 老皇帝第1720章 靜默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41章 雌威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8章 權謀手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61章 晉陽來人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8章 巡視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6章 先安排着第410章 剋制第286章 宗室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690章 拼圖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07章 殿試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456章 遺澤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6章 名將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87章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84章 滅佛伊始第36章 西面來人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3章 市井之聲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270章 立場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755章 良平島第50章 喜訊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68章 湖南亂第459章 挫折第30章 滿堂春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