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郭氏父子

再是君子,再講究孝悌之義,劉承訓終究不是聖人。在皇位面前,面臨劉承祐迫近的威脅,又哪裡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無動於衷。

這些年來,以其年紀身份、以其才能德行,劉承訓自己潛意識裡都將自己視爲百分百的繼嗣人選,確從來沒考慮過他那兩個弟弟的威脅,劉承祐這甫一崛起,只怕劉承訓還是有些不適應的。

都冷靜了下來,楊邠看着劉承訓,說:“殿下,不管二皇子那邊如何,您是必須有所準備。軍隊,尤其是禁兵,乃重中之重,在這方面,二皇子有龍棲軍,已佔了先機。”

楊邠開始替劉承訓籌劃着:“但是,過猶不及,二皇子年輕氣盛,不知收斂,欒城之戰雖讓他名動天下,卻也使其驕狂而不自知,惹得官家與文武忌憚。據聞,官家已暫奪其兵權,行打壓之事。此番,以史宏肇整飭禁軍,這便是您的機會,可與史宏肇聯絡,藉機安插一些將領,掌控一部分軍隊,同時打壓龍棲軍。史宏肇此人肚腸不大,在晉陽之時便對二皇子多有小覷,想來也是願意與殿下您多加親近的......”

臉上突然浮現出一團潮紅,楊邠的話,似乎讓劉承訓有些羞臊,不過他此次沒有開口反駁,只是俊眉皺得很緊:“史宏肇!”

就如劉承祐不喜歡史宏肇一樣,劉承訓對其人,也是分外不喜,有些忌憚地說:“史宏肇專橫無禮,狂傲暴戾,不可與之謀!”

“殿下不可感情用事。”楊邠說:“史宏肇雖蔑視臣等,卻絕不敢輕慢殿下。其人粗鄙,實不得人心,滿朝非之,日後隨手便可縛之。時下,卻可多加拉攏。”

楊邠的神色間,也不禁表露出厭惡。

要說此時的漢朝堂,憎惡史宏肇的人中,楊邠絕對是最有份量的一個。史宏肇這個人,真的是神憎鬼厭,除了本身的性格討人嫌之外,尤其蔑視文臣。入汴之後,史宏肇已經不止一次當衆宣揚,文臣無用無功,不足以與其並列。更是幾次當着楊邠的面,讓其下不來臺。

劉承訓輕輕地舒了一口氣,眉宇間的疑慮消去,卻沒繼續再深入此話題的意思,反而有點刻意轉變,起身拿起書案上的一篇文書,遞給楊邠:“相公,關於京畿流民事,我擬了一個條陳,準備上呈,您幫我參詳一二。”

楊邠呆了下,目光自劉承訓身上落到那封文書上,微微一嘆,接過閱覽起來。且看着,臉色漸凝。

劉承訓所列幾條,大都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無非是分配土地,發放糧種,租借耕牛、農具等等。而觀其細節,顯然是有參考劉承祐在真定時的處置辦法。

擡頭,注意到劉承訓有點期待的眼神,楊邠還是搖了搖頭:“殿下的想法,卻是好的,不過,想要實現,卻不容易。”

“爲何?”劉承訓急問。

“帑藏空虛,國用不足以支撐!”楊邠簡單地說。

劉承訓顯然是有所準備的,立刻說道:“我查看過,府庫之中,尚有錢糧。夏糧入庫,再加自契丹手中奪回的資財牲畜,足夠支撐!”

“殿下,東京城尚有數十萬官、軍、民需供養啊。”楊邠解釋道:“何況,國庫亦需留存足量的錢糧,以備不時之需!”

“難道救濟難民,還民休息,重建園籬,還非不時之需嗎?”

劉承訓的眼光,顯然僅侷限於京畿這一片地區。楊邠抱着種教育的態度,對他說:“如今天下初定,各州節度來歸,但終究只是名義上的歸附。大漢初建,雖務懷柔,但於要害之處,朝廷必將有所調整,尤其是鄴都杜重威。稍不遂其意,便可招致其復叛。關中地區,局面靡頓,混亂已持續半載之久,鳳翔侯益、京兆張彥超雖飛表輸誠,仍抱猜疑以觀望。又有蜀軍虎視眈眈,在旁窺伺。甚至荊南高氏、南唐李氏,這些都不得不防!”

楊邠一番話,把劉承訓說得有些難受,心胸之中彷彿憋着什麼一般。怎麼大漢的面臨的局勢,就一直沒好過,入了中原,佔了河北,反而每況愈下,劉承訓是真不解。

沉默幾許,有些鬱悶地說:“難道朝廷就要一直無所作爲嗎?”

“凡事當有所取捨。”楊邠倒挺淡定,有點冷酷:“爲國家大計,只能捨棄小家!”

劉承訓卻很堅定地表示:“南來東京之後,我只覺大漢就如同架在烤爐之上,良政不興,民怨沸騰,必須要改變。此安民之策,孤必擔之,一力推行!”

劉承訓大義凜然,楊邠這回倒沒再多說什麼,拱手朝他拜了拜。

......

同樣在這秋夜,郭府之中,擺了一場家宴,爲養子接風洗塵。郭家也算枝繁葉茂,皆隨衆遷徙至開封。郭威膝下,丁口不少,諸子尚幼,還沒什麼糟心事,一家子聚在一起,倒是其樂融融,十分和洽。

一直到夜深了,家宴散去,郭威方叫上郭榮至書房,與之單獨問話。

“此次歷練,感想如何?”對郭榮,郭威一向是滿意的,閒談間也分外溫和。

郭榮還是沉吟了一會兒,方纔答道:“經契丹之亂,國民之疾苦,遠邁前朝,各處民生凋敝,匪盜叢生,若不思良策鎮定地方,以圖拯溺,與民休息,早晚必有大禍。且漢祚雖興,然實則內憂外患。北失強險,而有契丹,南面空虛,則諸國割據,皆大患。於內,則藩鎮之弊病固深,朝堂之上......”

說到這兒,郭榮看了郭威一眼,卻沒往下說了。

“你看得倒也還透徹,至於朝政的混亂,卻也沒什麼不可直言的。前番二蘇任事,此二者以霸府幕佐,驟至宰輔,能所不及,爲政混亂。楊邠與王章是有能力手腕的,有他們整肅,近來倒有撥亂反正之效,不過朝堂的爭端,短時間內是難以平息的。”郭威基本是順着郭榮的話往下說。

“朝政何以混亂至此?”哪怕是郭榮,也是心懷疑惑的。

“這,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你既來朝,多待些日子,也就明白了。”郭威嘆了口氣,頓了下,看向郭榮,沉着聲音問:“你在二皇子麾下也這麼長時間了,對他評價如何?”

郭榮有點意外,但在郭威認真的眼神下,還是考慮了下,稍顯慎重地回答道:“明睿雄斷,器量恢弘,懷志圖略,有徵伐之能,濟世之才,安民之智......”

劉承祐若是知道,郭榮對自己的評價,有這麼高,估計能笑出來。顯然,郭威也是相信養子的眼光的,再綜合他自己的觀感判斷,卻是搖了搖頭:“二皇子有此才器,於國家而言,是福是禍,猶未可知啊。”

郭榮稍疑。見狀,郭威起身自書案上翻出了一封不薄的公文,遞給郭榮:“爲父與史宏肇奉詔整頓京畿諸軍,重編禁軍,這是史宏肇牽頭初步擬定的計劃......”

帶着疑惑的心思,郭榮閱覽了一遍,看得很認真,上邊已詳細地寫着,裁撤哪些舊軍,新編幾軍,編制如何,將校屬誰......顯然,整軍的事,早做好了準備。

很快,郭榮驚聲道:“這是要將龍棲軍拆分?史宏肇焉敢如此?這是欲徹底得罪二皇子?”

“龍棲軍如今的戰力,已是諸軍最強,散之充於諸軍,有利於整個禁軍戰力的提升。”郭威解釋道,這種說辭,只怕連他自己都騙不過。坐下,又補充說:“若無官家的授意,史宏肇又焉敢如此?”

郭榮雖沈重寡言,然內秀其中,本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當即便意識到了:“天子欲打壓二皇子?”

“是啊,否則前番開封怎麼會又那麼多針對他的洶洶輿論!”郭威說:“時下大漢的情形,與唐武德年間,何其相像。但國家面臨的險峻局面,卻是數倍於唐初。”

“皇帝,會忌憚自己的兒子嗎?”郭榮問了句。

郭威沉默,對此言,他有些不方便做評說。良久,嘆道:“官家如何考慮,非我等所能猜測。但這儲位之爭,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了。”

郭榮微微垂下頭,驟然接觸到這種核心問題,他有點詫異,不過詫異過後,開始琢磨起,郭威今夜與他討論此事的目的了。思慮一會兒,目光清明地看向郭威,低聲好奇問道:“父親您是大漢重臣,權在樞密,秉掌軍事,必然波及其間。既然儲位之爭不可避免,您打算站在哪一邊。”

聞此問,郭威擡指虛空點了郭榮兩下,似乎被問到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怎麼看?”

郭榮神情一肅,卻是很堅定地答道:“以兒的想法,自然支持二皇子!”

感受着郭榮那肯定的語氣,郭威微訝,他知道自己這養子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卻也沒料到在這等敏感的大事上也如此果斷,還是開口問:“爲何?”

“我對大皇子並不熟悉,但對二皇子卻已足夠熟悉,其有明主之資,豈有認生不認熟的道理。再者,大皇子雖有賢名,但太過文弱,於武功上沒有建樹威名,若在治世,以嫡長子之尊,二皇子萬難與之相爭。但,在此亂世,非雄主無以存身存國,這數十年來,自樑唐至晉漢,皆是這個道理!”郭榮娓娓而談。

“龍棲軍的情況,我很清楚,將校多有勇略,且多爲二皇子簡拔於行伍,似馬全義、向訓,乃至那孫立,也他有生死的交情。還有佈置在北邊的慕容延釗、羅彥瓌,這些人,俱受其恩德,無論在哪裡,都可爲其所用。將士信奉強者,殿下年紀雖小,卻已有強者之姿!”

聽其言,郭威突然問道:“你所說的這些將校,包括你嗎?”

郭榮似乎答非所問:“兒很佩服殿下識人之明,用人之智!”

郭威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起身揹着手,在書房中踱了好幾步,透過窗扉望着屋外清涼如水的夜色,長嘆一聲:“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安重榮當年一席話,發人深省,卻又讓人脊背寒涼啊!”

郭榮跟着起身,站到郭威側後方,說:“這也是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皇權不興,君威不振,兵不能爲國有,而將帥私之,天下必亂!”

眼見着話題跑偏了,郭威輕咳了兩聲,朝郭榮提醒道:“今夜我們的談話,不可走漏出去了。”

郭榮淡淡一笑:“自然不會。”

沉吟片刻,郭威還是忍不住發出感慨:“縱使二皇子強悍,他想要順利當上太子,只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史弘肇、楊邠這些人,便是一道難以邁過去的坎,尤其是楊邠,有他的謀劃扶持,大皇子的優勢仍舊很大。更重要的是,君父若欲壓制,爲兒臣者,如何應對?”

對於這個問題,郭氏父子都沒繼續挖掘下去的意思了,實則兩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答案。

“罷了,這些事情,非我們談論便能夠有所改變的。”郭威擺了擺手說,很快低收拾好心情,問郭榮:“接下來,你有什麼打算?”

郭榮有些不明白地看着父親。

見狀,郭威立刻把話說得明白些:“禁軍整頓,你是欲繼續于軍中任職,還是謀求外放?”

“您覺得呢?”郭榮徵詢郭威的意見。

“這要看你自己!”郭威答。

皺着眉想了想,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郭榮回答道:“京中恐無我這種後輩的用武之地,若得外放一州,施展拳腳,兒願往!”

“你想去什麼地方?”

“關中或者河北!”郭榮回答地很乾脆。

郭威露出了一抹笑容,說道:“去澶州吧,過幾日,我薦你爲澶州防禦使,以你此次的功績,再加我的面子,此事不難!”

提到澶州,郭榮立刻就反應過來了:“朝廷要對杜重威動手了?”

對郭榮的機敏,郭威表示很滿意,淡淡地說道:“不是朝廷要對他動手,而是倘若他有異動,朝廷需要有所防備!”

郭榮若有所思,郭威略作思量,又朝他囑咐道:“外放之事,你親自與二皇子解釋一番。”

“是!”

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29章 向南!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384章 反響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278章 軍務第346章 底層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11章 “名將”之敗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8章 請願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7章 貴戚解權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17章 機會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452章 皇孫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世宗篇45 漢金衝突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29章 遊市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88章 真實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10章 剋制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483章 南巡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329章 遊市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章 分食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60章 論婿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95章 難第459章 挫折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67章 遺表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5章 漸不自知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3章 完了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55章 拉開序幕第38章 殿議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