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郭氏父子

再是君子,再講究孝悌之義,劉承訓終究不是聖人。在皇位面前,面臨劉承祐迫近的威脅,又哪裡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無動於衷。

這些年來,以其年紀身份、以其才能德行,劉承訓自己潛意識裡都將自己視爲百分百的繼嗣人選,確從來沒考慮過他那兩個弟弟的威脅,劉承祐這甫一崛起,只怕劉承訓還是有些不適應的。

都冷靜了下來,楊邠看着劉承訓,說:“殿下,不管二皇子那邊如何,您是必須有所準備。軍隊,尤其是禁兵,乃重中之重,在這方面,二皇子有龍棲軍,已佔了先機。”

楊邠開始替劉承訓籌劃着:“但是,過猶不及,二皇子年輕氣盛,不知收斂,欒城之戰雖讓他名動天下,卻也使其驕狂而不自知,惹得官家與文武忌憚。據聞,官家已暫奪其兵權,行打壓之事。此番,以史宏肇整飭禁軍,這便是您的機會,可與史宏肇聯絡,藉機安插一些將領,掌控一部分軍隊,同時打壓龍棲軍。史宏肇此人肚腸不大,在晉陽之時便對二皇子多有小覷,想來也是願意與殿下您多加親近的......”

臉上突然浮現出一團潮紅,楊邠的話,似乎讓劉承訓有些羞臊,不過他此次沒有開口反駁,只是俊眉皺得很緊:“史宏肇!”

就如劉承祐不喜歡史宏肇一樣,劉承訓對其人,也是分外不喜,有些忌憚地說:“史宏肇專橫無禮,狂傲暴戾,不可與之謀!”

“殿下不可感情用事。”楊邠說:“史宏肇雖蔑視臣等,卻絕不敢輕慢殿下。其人粗鄙,實不得人心,滿朝非之,日後隨手便可縛之。時下,卻可多加拉攏。”

楊邠的神色間,也不禁表露出厭惡。

要說此時的漢朝堂,憎惡史宏肇的人中,楊邠絕對是最有份量的一個。史宏肇這個人,真的是神憎鬼厭,除了本身的性格討人嫌之外,尤其蔑視文臣。入汴之後,史宏肇已經不止一次當衆宣揚,文臣無用無功,不足以與其並列。更是幾次當着楊邠的面,讓其下不來臺。

劉承訓輕輕地舒了一口氣,眉宇間的疑慮消去,卻沒繼續再深入此話題的意思,反而有點刻意轉變,起身拿起書案上的一篇文書,遞給楊邠:“相公,關於京畿流民事,我擬了一個條陳,準備上呈,您幫我參詳一二。”

楊邠呆了下,目光自劉承訓身上落到那封文書上,微微一嘆,接過閱覽起來。且看着,臉色漸凝。

劉承訓所列幾條,大都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無非是分配土地,發放糧種,租借耕牛、農具等等。而觀其細節,顯然是有參考劉承祐在真定時的處置辦法。

擡頭,注意到劉承訓有點期待的眼神,楊邠還是搖了搖頭:“殿下的想法,卻是好的,不過,想要實現,卻不容易。”

“爲何?”劉承訓急問。

“帑藏空虛,國用不足以支撐!”楊邠簡單地說。

劉承訓顯然是有所準備的,立刻說道:“我查看過,府庫之中,尚有錢糧。夏糧入庫,再加自契丹手中奪回的資財牲畜,足夠支撐!”

“殿下,東京城尚有數十萬官、軍、民需供養啊。”楊邠解釋道:“何況,國庫亦需留存足量的錢糧,以備不時之需!”

“難道救濟難民,還民休息,重建園籬,還非不時之需嗎?”

劉承訓的眼光,顯然僅侷限於京畿這一片地區。楊邠抱着種教育的態度,對他說:“如今天下初定,各州節度來歸,但終究只是名義上的歸附。大漢初建,雖務懷柔,但於要害之處,朝廷必將有所調整,尤其是鄴都杜重威。稍不遂其意,便可招致其復叛。關中地區,局面靡頓,混亂已持續半載之久,鳳翔侯益、京兆張彥超雖飛表輸誠,仍抱猜疑以觀望。又有蜀軍虎視眈眈,在旁窺伺。甚至荊南高氏、南唐李氏,這些都不得不防!”

楊邠一番話,把劉承訓說得有些難受,心胸之中彷彿憋着什麼一般。怎麼大漢的面臨的局勢,就一直沒好過,入了中原,佔了河北,反而每況愈下,劉承訓是真不解。

沉默幾許,有些鬱悶地說:“難道朝廷就要一直無所作爲嗎?”

“凡事當有所取捨。”楊邠倒挺淡定,有點冷酷:“爲國家大計,只能捨棄小家!”

劉承訓卻很堅定地表示:“南來東京之後,我只覺大漢就如同架在烤爐之上,良政不興,民怨沸騰,必須要改變。此安民之策,孤必擔之,一力推行!”

劉承訓大義凜然,楊邠這回倒沒再多說什麼,拱手朝他拜了拜。

......

同樣在這秋夜,郭府之中,擺了一場家宴,爲養子接風洗塵。郭家也算枝繁葉茂,皆隨衆遷徙至開封。郭威膝下,丁口不少,諸子尚幼,還沒什麼糟心事,一家子聚在一起,倒是其樂融融,十分和洽。

一直到夜深了,家宴散去,郭威方叫上郭榮至書房,與之單獨問話。

“此次歷練,感想如何?”對郭榮,郭威一向是滿意的,閒談間也分外溫和。

郭榮還是沉吟了一會兒,方纔答道:“經契丹之亂,國民之疾苦,遠邁前朝,各處民生凋敝,匪盜叢生,若不思良策鎮定地方,以圖拯溺,與民休息,早晚必有大禍。且漢祚雖興,然實則內憂外患。北失強險,而有契丹,南面空虛,則諸國割據,皆大患。於內,則藩鎮之弊病固深,朝堂之上......”

說到這兒,郭榮看了郭威一眼,卻沒往下說了。

“你看得倒也還透徹,至於朝政的混亂,卻也沒什麼不可直言的。前番二蘇任事,此二者以霸府幕佐,驟至宰輔,能所不及,爲政混亂。楊邠與王章是有能力手腕的,有他們整肅,近來倒有撥亂反正之效,不過朝堂的爭端,短時間內是難以平息的。”郭威基本是順着郭榮的話往下說。

“朝政何以混亂至此?”哪怕是郭榮,也是心懷疑惑的。

“這,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你既來朝,多待些日子,也就明白了。”郭威嘆了口氣,頓了下,看向郭榮,沉着聲音問:“你在二皇子麾下也這麼長時間了,對他評價如何?”

郭榮有點意外,但在郭威認真的眼神下,還是考慮了下,稍顯慎重地回答道:“明睿雄斷,器量恢弘,懷志圖略,有徵伐之能,濟世之才,安民之智......”

劉承祐若是知道,郭榮對自己的評價,有這麼高,估計能笑出來。顯然,郭威也是相信養子的眼光的,再綜合他自己的觀感判斷,卻是搖了搖頭:“二皇子有此才器,於國家而言,是福是禍,猶未可知啊。”

郭榮稍疑。見狀,郭威起身自書案上翻出了一封不薄的公文,遞給郭榮:“爲父與史宏肇奉詔整頓京畿諸軍,重編禁軍,這是史宏肇牽頭初步擬定的計劃......”

帶着疑惑的心思,郭榮閱覽了一遍,看得很認真,上邊已詳細地寫着,裁撤哪些舊軍,新編幾軍,編制如何,將校屬誰......顯然,整軍的事,早做好了準備。

很快,郭榮驚聲道:“這是要將龍棲軍拆分?史宏肇焉敢如此?這是欲徹底得罪二皇子?”

“龍棲軍如今的戰力,已是諸軍最強,散之充於諸軍,有利於整個禁軍戰力的提升。”郭威解釋道,這種說辭,只怕連他自己都騙不過。坐下,又補充說:“若無官家的授意,史宏肇又焉敢如此?”

郭榮雖沈重寡言,然內秀其中,本是個十分聰明的人,當即便意識到了:“天子欲打壓二皇子?”

“是啊,否則前番開封怎麼會又那麼多針對他的洶洶輿論!”郭威說:“時下大漢的情形,與唐武德年間,何其相像。但國家面臨的險峻局面,卻是數倍於唐初。”

“皇帝,會忌憚自己的兒子嗎?”郭榮問了句。

郭威沉默,對此言,他有些不方便做評說。良久,嘆道:“官家如何考慮,非我等所能猜測。但這儲位之爭,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了。”

郭榮微微垂下頭,驟然接觸到這種核心問題,他有點詫異,不過詫異過後,開始琢磨起,郭威今夜與他討論此事的目的了。思慮一會兒,目光清明地看向郭威,低聲好奇問道:“父親您是大漢重臣,權在樞密,秉掌軍事,必然波及其間。既然儲位之爭不可避免,您打算站在哪一邊。”

聞此問,郭威擡指虛空點了郭榮兩下,似乎被問到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怎麼看?”

郭榮神情一肅,卻是很堅定地答道:“以兒的想法,自然支持二皇子!”

感受着郭榮那肯定的語氣,郭威微訝,他知道自己這養子是個極有主見的人,卻也沒料到在這等敏感的大事上也如此果斷,還是開口問:“爲何?”

“我對大皇子並不熟悉,但對二皇子卻已足夠熟悉,其有明主之資,豈有認生不認熟的道理。再者,大皇子雖有賢名,但太過文弱,於武功上沒有建樹威名,若在治世,以嫡長子之尊,二皇子萬難與之相爭。但,在此亂世,非雄主無以存身存國,這數十年來,自樑唐至晉漢,皆是這個道理!”郭榮娓娓而談。

“龍棲軍的情況,我很清楚,將校多有勇略,且多爲二皇子簡拔於行伍,似馬全義、向訓,乃至那孫立,也他有生死的交情。還有佈置在北邊的慕容延釗、羅彥瓌,這些人,俱受其恩德,無論在哪裡,都可爲其所用。將士信奉強者,殿下年紀雖小,卻已有強者之姿!”

聽其言,郭威突然問道:“你所說的這些將校,包括你嗎?”

郭榮似乎答非所問:“兒很佩服殿下識人之明,用人之智!”

郭威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起身揹着手,在書房中踱了好幾步,透過窗扉望着屋外清涼如水的夜色,長嘆一聲:“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安重榮當年一席話,發人深省,卻又讓人脊背寒涼啊!”

郭榮跟着起身,站到郭威側後方,說:“這也是天下混亂的根源所在。皇權不興,君威不振,兵不能爲國有,而將帥私之,天下必亂!”

眼見着話題跑偏了,郭威輕咳了兩聲,朝郭榮提醒道:“今夜我們的談話,不可走漏出去了。”

郭榮淡淡一笑:“自然不會。”

沉吟片刻,郭威還是忍不住發出感慨:“縱使二皇子強悍,他想要順利當上太子,只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史弘肇、楊邠這些人,便是一道難以邁過去的坎,尤其是楊邠,有他的謀劃扶持,大皇子的優勢仍舊很大。更重要的是,君父若欲壓制,爲兒臣者,如何應對?”

對於這個問題,郭氏父子都沒繼續挖掘下去的意思了,實則兩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答案。

“罷了,這些事情,非我們談論便能夠有所改變的。”郭威擺了擺手說,很快低收拾好心情,問郭榮:“接下來,你有什麼打算?”

郭榮有些不明白地看着父親。

見狀,郭威立刻把話說得明白些:“禁軍整頓,你是欲繼續于軍中任職,還是謀求外放?”

“您覺得呢?”郭榮徵詢郭威的意見。

“這要看你自己!”郭威答。

皺着眉想了想,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郭榮回答道:“京中恐無我這種後輩的用武之地,若得外放一州,施展拳腳,兒願往!”

“你想去什麼地方?”

“關中或者河北!”郭榮回答地很乾脆。

郭威露出了一抹笑容,說道:“去澶州吧,過幾日,我薦你爲澶州防禦使,以你此次的功績,再加我的面子,此事不難!”

提到澶州,郭榮立刻就反應過來了:“朝廷要對杜重威動手了?”

對郭榮的機敏,郭威表示很滿意,淡淡地說道:“不是朝廷要對他動手,而是倘若他有異動,朝廷需要有所防備!”

郭榮若有所思,郭威略作思量,又朝他囑咐道:“外放之事,你親自與二皇子解釋一番。”

“是!”

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204章 解決第15章 襄陽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26章 問罪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313章 晉王第1740章 農民苦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32章 潞州震動第52章 對峙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18章 棉第487章 “驚喜”第274章 厚葬之第351章 林邑國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304章 楚州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20章 折家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章 王樸走了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7章 恩賞問題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7章 小張探花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59章 亂情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329章 遊市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756章 海豐號第115章 瀛州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25章 邢州事第197章 決斷!第134章 回府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751章 結束了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65章 楊無敵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41章 祭關公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98章 溫柔鄉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