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

bookmark

前往崇政殿的宮道間,兩道人影並肩而行,腳步很輕,幾不可聞,氣氛稍顯壓抑。良久,劉暘開口了:“盧相公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此大動干戈,又如此急切,確實容易出現問題,超局震盪,人心不穩,甚至影響各地官府正常運轉,導致治安惡化。

適才大臣們的反應趙相也應該看到了,那是面服心不服啊,雖然伏首聽命,卻也只是怯於陛下與朝廷的威嚴。

此事,眼下雖然通過了,但想要真正落實,只怕還免不了波折,只怕天下道州,都要震動了!”

劉暘在那裡感慨着,趙普兩眼中也閃過少許異色。事實上,就如劉暘那般,這些重臣要職的調整,趙普是親自參與擬定的,但從他個人而言,也是持一種保守態度的,即便要調整,稍加震懾即可,也不必在大漢官場放這麼一顆驚雷,涉及過半道州與爲數不少的中樞部司大臣。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場官場大地震,還是全國範圍的,這樣的影響,實在讓人望而生畏。

只不過,劉皇帝被那些地方大臣的“貪慾”給激怒了,其志甚堅,是定要變一變大漢官場的格局,通過人事變動,調整地方權力結構,樹立朝廷威嚴,當然,最根本的目的還在於強化君權。不論如何,出現了同中樞朝廷討價還價這種情況,就已經意味着“危險”了,至少劉皇帝是這麼看。

因此,哪怕有些保留意見,琢磨劉皇帝已久的趙普見他這種態度,也不敢質疑,只能從速從效地去落實,並且儘量在執行的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大局出現不穩。

也就是劉皇帝,否則,趙普這心裡也難踏實。而此時,聽劉暘的感慨,趙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道:“臣歷來不喜盧多遜,與其不和也不是什麼秘事,不過,臣也不得不說,此人雖然汲汲於名利,但其見識與才幹還是有的。就此事而論,臣也不得不承認,盧多遜的意見,確實有一定道理......”

趙普這話,看起來是公事公論,難得對盧多遜表示肯定,但話裡總有種給盧多遜上眼藥的感覺。劉暘心中固然對盧多遜積壓了許多不滿,但這個時候,頭腦卻異常清明,沒有什麼表情變化,劉皇帝的警告他可是始終放在心中的,趙盧之間的爭鬥,他最好也不該參與進去。

“只是詔制已下,事成定局,只能盡力維持,不要引發動盪,此事,還需趙相多多支持啊!”劉暘看了趙普一眼。

“殿下言重了!”趙普當即應道:“這本是臣之本職,敢不盡力?”

“論大局觀,滿朝之中,怕是沒人能與趙相相比了!”劉暘出言恭維道。

趙普搖頭謙虛道:“殿下過譽,臣不敢當!”

兩人聯袂前往崇政殿,短暫的交流過後,又陷入了沉默,見劉暘興致不高,似乎還在爲此事人事大變動憂慮,不由問道:“殿下既然對此事這般心憂,爲何不向進言?”

這話問到了劉暘,也讓他打起來了精神,偏頭看向趙普,想了想,不答反問:“趙相覺得,我應該向陛下進諫嗎?”

不待其答,又道:“我觀趙相,心中也是有所疑問的。趙相居相一十六載,久治國務,熟諳人心,在這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而在這等事上,趙相的見解與態度,也更爲重要,你若發話,以陛下對你的信重,想來也會多些考量,這比我說話,或許更有用處......”

聽劉暘這麼說,趙普輕輕一笑,似乎想通過笑聲掩蓋尷尬,說:“論見識,天下何人能與陛下相比,臣之所以不進言,卻也是因爲從心中,也認同陛下的看法。

最近十年以來,算是建國以來最平靜的十年,民安其樂,官盡其職,除了兵制改革深入以及安東戰略之外,並沒有大的變故。

承平既久,就難免滋生憂患,尤其是地方上,也有些年頭,朝廷沒有對道司大吏進行調整了。

於朝廷中樞而言,天下安定固然是好事,卻也不能沉浸於此。臣不敢說一定,但地方上滋生的一些問題,也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出現在這些牧養一方的大吏身上。

毫無疑問,進行人事調整,是符合朝廷的吏治方針,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以免積弊難返。只是,陛下性格素來剛強,其氣魄與膽識,也是無人能及,或許在臣等眼中,如此做法,偏於操切罷了......”

趙普這番話,實際上並不能說服劉暘,在他看來,這是趙普的一貫習性了,爲了迎合劉皇帝,而去找理由,找解釋。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了,至少不能直接反駁,畢竟爲人子、爲人臣,他還能真說劉皇帝的不是嗎?

輕輕一嘆,劉暘苦笑道:“但不論如何,大漢接下來一段時間,將多事了!”

這自然是必然的,那麼多重職及大臣調動,可不只侷限於被安排的那些大臣,還有他們所代表的各集體、各勢力、各派別,由內而外,所涉及的所有中樞部門及地方道州,怕是都要跟着變動,一整個鏈條都跟着擺動起來的時候,那就是整個官場的動盪,甚至是帝國的動盪。

也就是僅僅侷限於文官體系之內,但是,因爲兵制持續改革而帶來軍隊的變化,影響至今猶在,大漢內外諸軍以及新邊防體系,也仍在調整磨合之中。

兩方面齊進,朝廷果然掌舵的舵手,但是那種反彈來的壓力,也是不可放鬆的,劉暘憂慮的,大抵也在於此。

見其始終難以釋懷,趙普的語氣也變得有些認真,嚴肅地對劉暘道:“殿下,請恕臣倚老賣老,多講兩句!”

“趙相但講無妨,我當靜聽!”劉暘對趙普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趙普道:“殿下當知,大漢自建國以來,發展至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的,其間創業守業之艱苦磨難,殿下想來也有所體會纔是。

從國家大局而言,自然是越穩妥、越穩定,則越好。但是,一味的求穩保平安,卻無異於放任矛盾與隱患的滋長,陛下的利弊之說,不需臣多講,殿下要看到此番官吏調遷可能產生的動盪,同樣也該看到調整結束後吏治的澄清。

另外,陛下坐朝當國,已然三十又二載,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什麼風雨沒有經歷過,什麼動盪沒見識過,什麼困難沒克服過?

只要陛下在,那大漢就不會出問題,所有事,都將歸於平靜,一切都將恢復正軌,大漢還當穩步前行。

殿下對皇父,應當有足夠的自信纔是......”

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章 乾祐滅佛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75章 高貴妃第118章 棉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376章 拷問第1章 乾祐滅佛第18章 侯益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5章 小人行徑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76章 王峻用兵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6章 軍中俊才第397章 指點第52章 聯姻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22章 睡仙第336章 怪圈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2章 郭氏之慮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308章 新貴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1章 黃袍加身第60章 家事、國事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708章 格局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81章 廝殺漢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61章 淑妃病危第53章 有詩云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09章 在長安第1768章 崩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79章 長教訓第403章 抓起來!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08章 蠢兒子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31章 功成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34章 回府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77章 安陽之殤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82章 殺俘第1714章 百姓苦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790章 憂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