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趙王履職

bookmark

第1711章 趙王履職

朔風呼嘯,白草易折,跨入冬月,西北已在悄然之間進入冰天雪地之中,寒潮幾乎凝成實質,席捲整個北地。

歸德堡,位於橫山之腹,是榆林通往關內的一條要道,兩道官府花費了大力氣,役使上萬人,靠着刀劈斧遭,硬生生開闢出一條六十餘里的主幹來,即便使用了大量火藥,仍舊有上千的刑徒埋骨地下。

而歸德堡,就是建立在這條主幹道間,常駐兩百戍卒。橫山,綿延橫亙東西,屬於榆林草原到關內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也是兩道的分界線。

如此時節的榆林,飛雪不大,但寒風十分厲害,刮到臉上,幾如刀割。濃烈的肅殺氛圍之中,一支騎兵順着歸德道,緩緩北行,至堡前方纔停下。

高頭大馬,黑甲紅袍,所有人身上都穿着絲質打底的棉袍,脖上纏繞着圍巾,頭上戴着防風的面罩,隊長以上的軍官更有各種毛裘皮貨,這就是大漢正邊官軍的待遇,在這冬季,至少禦寒物資是不會短缺的。

這支軍隊,約以五千騎,是一支聯合騎兵,來源不一,有趙王劉昉的衛隊,有關內駐軍,當然,最主要的,是來自秦隴的“涼州大馬”,其中包括一支千人編制的溫末騎。

朝廷對溫末人的改造是成功的,在六穀大首領折逋思忠的帶領下,這股糅合了吐蕃、漢人遺民的力量已經徹底融入大漢,爲大漢文明增色不少。

大漢民族衆多,但一直以來,在大漢官方眼中,只有少數幾支是真正被接納,看作自己人的,西南有苗瑤,西北有溫末。

就像南方有苗瑤族組建的平塹軍一樣,在西北的溫末鐵騎也在朝廷正兵之列,此番隨劉昉北上榆林的只是其中一部,率領的將領名叫潘羅支,是六穀部中的後起之秀,素有勇名,也多有急智,劉昉駐河西時,看上了此人,此番平叛,特地將之調至麾下。

歸德堡由於深處山中,與諸多遍地戍堡不同,少了些市鎮屬性,更多的還是軍事關卡以及驛傳的作用,不過,鎮將宅以及官署還是修建地比較完備的。

趙王率軍抵至,自然掃榻以待,熱情相迎,堡內狹小,難以容納大軍,軍隊暫駐於堡外,劉昉則被迎入堡內。

每逢作戰之時,劉昉總是與將士同袍同食,將不離軍,這是他的習慣,不過,此番入堡,卻是因有些情況需要實地瞭解一番。

距離鹽州造反、榆林大亂,已經有快一個月過去了,而收到東京的詔令後,劉昉便在長安組建起了剿賊行營,並在授權之內,進行調兵遣將。

哪怕到如今,官軍的平叛,仍舊沒有真正展開,依舊處於籌備階段,行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兵馬的調動配備、軍需籌措以及關內道的維穩上。

當然,在這方面,劉昉進入角色很快,畢竟早就有所準備,劉皇帝當初把他從涼州調到長安的用意,劉昉自己也清楚,那是隨時北上主持大局,對此他早有認識。

此番,他率軍北上,也不是奔着剿賊,一舉消滅叛軍去的,那不現實,天氣就是最大的難關。只不過,作爲劉皇帝指定的平叛統帥,也不好一直待在長安。

鑑於這一個月來榆林的形勢越發惡劣,甚至有崩潰的徵兆,他也不得不先行北上,以求穩定局勢,提振信心。他這支精騎,只是作爲先遣,把他趙王的大纛豎在榆林。

這段時間下來,榆林的叛亂,果然如朝廷預想的那般擴大了,越來越多的党項人或主動或被動參與到叛亂中,從海量的情報中可知,西起靈州,東至夏州,南至綏州,都有原党項八部衆,再度聚集謀亂,反抗大漢的統治。

賊衆,更是像氣球一般膨脹開來,具體數目尚不得而知,但從過去一個月官賊的交鋒接觸得知,叛軍分爲數股,多則逾萬,少則數千。

這些叛軍,攻擊市鎮,殺害吏民,靠搶掠裹挾壯大,更有甚者,試探着向大城發起進攻,雖然沒有一處得手,但聲勢是徹底搞大了。

積攢了二十多年的怨氣,一朝釋放了出來,整個榆林沸騰了,彷彿成爲了党項人狂歡的夜場,動亂與殺戮,已經成爲榆林道的主旋律。對於叛軍,官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來自朝廷明確的指示給了他們方向,不論是官僚還是軍隊,在大變之際,都幡然悔悟,開始緊密地團結在朝廷的指揮下,悉心竭力,對付叛賊。

太平時節,或許沒有太深的感觸,難免頭腦發昏,只有這種危難之際,那些大漢統治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才發現,大漢這面旗幟的重要性。

只要想想那些揭竿而起,如潮水般洶涌而來的党項胡虜就知道了,當然,那些參與叛亂的漢民,也是一樣。

面對蔓延開來的叛亂,官軍不是沒有反應,不論是夏綏還是靈鹽,都經過短時間的混亂後,都組織起了清剿,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並不能影響大局,叛軍越來越多,榆林官軍的實力卻沒有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而需要兼顧的地方卻要更多。

而到十月底,榆林的官軍,也只能維持着各大城市以及重要關卡堡寨的守衛,甚至,不得不收縮,放棄一些據點,如此,方纔穩定住了局面。當然,這也有來自剿賊行營的指令作用。

在劉昉沒有北上之前,王侁仍舊在夏州主持着大局,他的去向早已定下來,大概也感覺到自己玩崩了,或許是着急,或許是醒悟了。

都不待朝廷進一步指令,便把孟玄喆給放出來,賠禮道歉,並給他兵馬,讓他率領着去平叛,想要在劉昉北上之前,再努力一把,減輕一下罪過。

然而,榆林的情勢,與一個多月前,已經完全大變,鹽州的叛亂,就像一團烈火,徹底點燃了叛亂的乾柴,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夏州這邊的情況,比之之前,也是直線下滑,李繼遷終於同野利部合流了,正式得到了野利部的全力支持,聲勢大振,兵馬實力都得到了數倍的增長,黃羊平那個此前的剿賊前哨也失陷了,鎮長張巖在生命的威脅之下,選擇參與叛亂,並被李繼遷拜爲將軍。

這顯然,又成爲了王侁的一個污點,畢竟那張巖與他頗有淵源。當然,像張巖這樣的人,並不少,他們往往面臨着一個選擇,要麼選擇忠於朝廷卻要直接被叛軍殺死,要麼就參與進去。

對於很多人來講,並不難選,即便苟延殘喘,至少參與進去不用立刻就死,而在邊地,常年與艱苦的環境做着鬥爭,生存本就成爲了所有人的本能,至於道德忠誠什麼的,對於豪強草莽而言,實在沒有太多的約束力。

而得了野利部衆的支持,李繼遷實力大增,脫胎換骨,投奔他的党項人像決堤洪水一般涌去,李繼遷也終於放下了一份戒心,畢竟,叛亂之初,鹽州那邊聲勢可比他在夏州的小打小鬧大得多。

李繼遷開始以抗漢領袖自居,四派使者,廣邀豪傑,大封官爵,甚至給鹽州的袁恪去了一道命令,意圖把鹽州的叛軍納入麾下。

對此,袁恪豈能認同,榆林的風雲,是他攪起來了,豈能讓李繼遷給摘了桃子,雖然不至於交惡,但在這叛亂之處,榆林的各路叛軍爲了領導權的問題,就已經生出齟齬了。

孟玄喆對李繼遷的出擊,自然沒有太大的效果,雖然有些繳獲,殺斃叛軍上千人,但一是天氣,二是賊衆太多,最終還是不得不退回夏州,王侁的盤算,終究落了空,以前是漫不經心,如今是有心無力。

而迫於榆林的形勢變化,劉昉也終於從長安動彈了。

第66章 請辭?不許!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707章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201章 捐資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67章 進一步治本之策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17章 附議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391章 暗箭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56章 彌月之喜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80章 博弈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51章 凋零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18章 查抄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3章 事畢第297章 怪圈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53章 削藩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62章 薨逝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4章 大論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764章 禁轎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9章 勸諫第117章 潑冷水第18章 侯益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99章 出宮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64章 楊業卻敵第92章 定州事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82章 瓦橋關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790章 憂勞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82章 不手軟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761章 新問題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59章 河東風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