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6章 海豐號

bookmark

與紛紛東來的西方帆船不同,一艘巨大的貨船自東而西,緩緩駛入河口港,在導引船的指揮下,前往錨地。

當然,除了來向之外,這艘船更顯眼的,是那龐大的船體,像一頭洪荒巨獸,遊弋而過。即便當地的土著都知道,這是一艘來自大漢帝國的寶船。

那極具東方特色的設計,大氣的佈局,三層的樓閣,寬敞的甲板,橫縱大帆已然收起,但幾道桅杆依舊高高豎起直刺蒼穹,從船身中支出的大槳,緩緩地攪動,驅船前進。

在漢人遠拓大海的過程中,大漢的船艦文明,也由此傳播到漢人踏足的每個角落,徹底刷新域外蠻夷對大漢的認知。

大漢寶船,是最顯著的標誌。大漢的船,實在太大,往往透着一股睥睨天下的磅礴氣勢。大漢的船,不只是船,更像是一種藝術品。

幾十年的發展,以及由官方到民間掀起的出海熱潮,使得大漢的造船工藝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船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尤其是海船。

此時進入河口港的寶船,名爲海豐號,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乃是江南潤州船廠所造。統一的這二十多年間,大漢的造船工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幾座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的大廠,潤州船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尤擅造大船。

過去,一直都是負責爲海軍提供艦船,後來逐漸開放,開始造民用船隻,主攻海船,海豐號就是專門設計,也是對外售賣最大規格的海船,售價達兩萬貫一艘。

這還不是潤州造船廠的巔峰作品,據說在兩年前,船廠就已經造出來一種更龐大的寶船,長達四十五丈,寬有十八丈,載重逾七萬石的超級寶船。當然,這種大國重器,目前只在軍中服役,抑或充當官用。

不過,眼前這樣一艘次一等的寶船,能夠擁之,除了雄厚的財力之外,身份地位還有要求,一般人都沒有資格購買。

河岸的碼頭,停滿了各種帆船,海豐號顯然是最亮眼的,不論是裝卸貨物的苦力,還是在船上休息的水手,都忍不住投以注視的目光,面露震撼之色。

大漢的大船,他們見過不少,但這麼大的,還是頭一次,論塊頭,可比那些南洋艦隊的軍艦還要大。越過幾道河灣,海豐號進入了一座相對空曠的碼頭,碼頭乃是新建,餘地尚足,若非如此,以海豐號的體量,想要靠岸停泊都是問題。

這一路南來,已經體驗過了,沿途港口,大多狹窄難容,根本無法停靠,不論是裝卸貨物、轉運物資還是上下人員,都需要通過接駁船進行。

所幸,良平島這邊,條件要稍好些,但也有限,勉強能滿足停靠。這還只是一艘,要是多來幾艘,恐怕也無法承載了。

隨着海豐號緩緩靠岸,其身影也清晰起來,船體很新,風浪侵襲的痕跡更像是磨礪的勳章。落錨下板,早有苦力等待着,各個瞪大眼睛,張直脖頸,只待幹活。

或許是太過震撼的原因,都不需監工用鞭子抽,各個積極地很,想要上船親身體驗一下如此雄偉的寶船。

海豐號的主人名叫張宜年,乃是海陵侯張彥卿之侄,曾在南海艦隊服役,參與過收復流求的行動,後因傷退役。

受家族的影響,養好傷之後,便也投入到海貿之中,開始在南洋跑船,憑藉着家族權力、人脈資源,相對輕鬆地賺取了大量財富。

三年前,潤州造船廠傳出對外售賣寶船的消息後,他便興沖沖地回到江南,前往拜訪,他對潤州出廠的寶船,可是十分了解,也十分眼饞。

過去沒有機會擁有,當機會來臨之時,自是僅僅抓住,訂下兩艘。潤州船廠那邊,面對張宜年這樣有背景的顧客,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合作得很順利,收取定金後,便安排建造。

兩艘四萬貫錢,可是天下絕大部分人,不吃不喝窮盡三世都難以掙到的。當然,對張宜年來說,也不算是一筆小數目,但掏錢之時很果斷,眉頭都不眨一下。

超過四萬石的滿載量,張宜年自己都測算過,算上各種成本,在南洋航線上跑個兩年,基本就能回本,何況擁有這樣的寶船,本身就是一種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面子裡子都能賺。

作爲海豐號第一次下南洋的旅行,張宜年也難得地親自跟船。靠岸之後,踩着艞板下船,居高臨下看着河口港內景況。

繁榮的港口內,因爲海豐號的到來,都沉寂幾許,形形色色的人眼中,那種羨慕與敬畏的目光,讓張宜年也不禁有些享受。

裝貨卸貨的事,自有手下去做,一路跑船,張宜年顯然有些疲憊了,良平島是此行終點,也就打算上岸歇息。

同樣,他在島上,也是有宅邸產業的。良平島算是郭家的地盤,而在海軍內部,郭張二家頗有鬥爭,但是鬥而不破,在南洋事務上,尚能保持步調。張宜年從事海上貿易,有諸多地方,也需要與郭氏的交流。

受海豐號吸引的,除了那些客商、水手、苦力,就是碼頭的官吏也不免側目。一向喜歡拿捏,等待客商門的稅吏,也移步碼頭,前來湊湊熱鬧。

在良平島,不論是哪方商船,停泊靠岸後,第一件事就是向碼頭的稅所報備,繳納管理費以及商稅,概莫能外。掌錢袋子的,權力都大,稅吏地位自然也高。

不過,對張宜年,顯然認識,多少還是要給些面子的,笑臉相迎:“我道是誰,如此大手筆,原來是張大官人!這艘寶船一來,整個良平縣都要震三震了!”

“不敢當!”雖然對這小小稅吏不怎麼看得上眼,但張宜年還是笑眯眯的,應道:“良平島震不震我不知道,但今後南下的寶船隻會越來越多,這河道不疏通,碼頭不擴大,怕是難以承受!”

稅吏聞言,說道:“大官人一言說到點子上了,縣府已經打算在南面海港,新建埠頭,屆時再大的船都能容納下!”

“哦?”張宜年立時來了興趣,感慨道:“這良平縣衙門,還是頗有先見之明啊!”

“這船貨物,都是自國內運來,稅務之事,我已經交代手下人,會全力配合的!”張宜年對稅吏道。

“多謝張大官人!”稅吏感謝道,看着那肉眼可見的龐大貨倉以及準備搬卸的場景,不免羨慕道:“吃水如此之深,不知大官人這一回帶來了什麼貨物?”

張宜年淡淡道:“不過是一些絲綢、鐵器,陶瓷、棉布,以及一些青蒿粉”

絲綢瓷器之類的,屬於大漢對外貿易的主力商品,交易量很大,但因爲常見,所以普通。但是這青蒿粉可就不同了,在南洋地區,最常見的疾病就是瘧疾,中了招,往往有生命危險。

而青蒿粉,便是國內新研發出來的一種藥,在消暑、截虐上有奇效,自從研究出來之後,便被傳爲包治百病的神藥。

由於產量不大,屬於貴族藥物,在國內尚且供不應求,就更別提海外了,在良平島,絕對是價比黃金,而張宜年竟然能搞到一批青蒿粉。

可以想見的是,他又要賺得盆滿鉢滿了.

“不愧是張大官人”稅吏也是有些見識的,不由感慨道。同時,心中也暗喜,那這船貨,又能收取不菲的稅錢了。

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41章 小風波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243章 不自知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29章 勸諫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50章 下定決心第339章 那一腳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682章 治本之法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80章 過鄴都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357章 國滅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296章 缺人了第381章 功臣閣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41章 卷甲入城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40章 潞州三傑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74章 立場第92章 定州事第92章 大調整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85章 趙礪案第89章 安南冬歸人半島史話·奇葩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106章 誘惑第176章 去鄴都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72章 太子妃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60章 家事、國事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73 王晏鎮洛第157章 劉老四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46章 近親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