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皇詔制

劉承祐的登基大典,只遵循了一個原則:一切從簡。又或者說是,因陋就簡,禮制不全,國情限制,局勢不穩,劉承祐根本沒有多少心思在那些繁瑣的細枝末節上去費功夫。再加上,預算不夠,國庫所出,劉承祐都讓王章用到劉知遠的喪葬籌備上了。

在朝廷拮据的情況下,能省卻則省。不過即便如此,劉承祐的登基大典,仍舊未太過簡陋,至少場面夠大,氣勢夠足,人,很多。

登基典禮,終究只是個儀式,向全天下表示,大漢江山,徹底換主人了。典制哪怕被縮減,極盡簡約,仍舊費了劉承祐不少精力與體力。

當然,登基大典上,最重要的,自然是劉承祐登基第一道明詔,內容如下:

其一,年號不變,仍循乾祐,這點是劉知遠遺中還提到過的。

至於名字,劉承祐有改的打算。前番,他的堂兄兼養兄護聖左相都指劉承贇拜見他,已很有爲人臣本分地唱名爲“臣劉贇”。不過具體改何名,還沒定下,畢竟是御名,隨意不得,讓劉承祐自己“造字”,也是難爲他,故交給翰林院的學士們商量。

其二,尊母皇后李氏爲皇太后,仍居仁明殿。以符氏爲皇后,高氏爲貴妃,耿氏爲淑妃。

其三,以樞相楊邠爲山陵使,宰臣竇貞固爲副使,太常卿張昭爲禮儀使,刑部侍郎盧價爲鹵簿使,御史中丞邊蔚爲儀仗使,另以史弘肇爲護陵使。以上,其他人都是陪襯,楊邠與史弘肇,劉承祐是欲以二者主要負責劉知遠的喪葬事宜,在此事結束前,軍政上的事,需要少操些心。劉知遠的陵墓,仍在修建之中,還得煩勞他在萬歲殿中多躺一段時間......

其四,文武臣僚並加恩,東京馬步軍將士並此優給,以示新皇恩澤。文武百官的加官進爵,有待後議,但對禁軍將士的恩賞,卻是很快便落實下去,雖然庫中錢糧,立時便少了一大截,但沒有什麼捨不得的。劉承祐能苛待自己,但對於軍隊,實在不敢大意。

待登基大典順利結束,詔示全城的時候,城中能聽到一些寡淡的歡呼聲......

本來依照慣例,劉承祐這新君應該進行大赦天下的,但是,對於赦免罪人以彰皇帝恩德的做法,劉承祐本身便存疑慮。

自古以來,凡遇水旱災禍、新皇登基、抑或是其他什麼重要節日,總有大赦天下、寬宥罪犯的詔制下。彷彿,除了赦罪,便沒有其他彰顯君澤的手段了。皇帝的仁慈,需要用在一干罪犯身上,那對於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的普通百姓而言,他們有何好處?對於那些銜冤受害的人,又豈公平。

對於這一點,表兄李少遊似乎提前看出了他的心思,前番劉承祐自北南下東京時,針對“大赦”之事,二人還有一段簡單的交流。

李少游上呈了一篇文章給劉承祐,名爲“駁赦論”,據其言,是兵部侍郎張允十多年前寫的一片進奏文。劉承祐閱之,甚嘉,感覺其說到了自己的心坎兒一般。

......節嗜慾,務勤儉,恤鰥寡,正刑罰,不濫舍有罪,不僭殺無故,使美化行於天下,聖德聞於上......

這幾乎已經是一篇施政綱領了,雖然能自浩如煙海的卷帙之中找到許多類似的話,但文章最後一句話,完全說出了劉承祐的心聲:豈以濫赦其罪,而反能救其災乎?彰其德乎?

雖然不知這張允實幹能力如何,但至少理論上,甚合劉承祐之心,已有啓用付以實職的心思。同時,劉承祐也下定了決心,不進行大赦。

不過,不赦罪犯,何以彰德?何以顯恩?與宰臣們商議過後,劉承祐決定來點實惠的。

針對於東京,直接廢除了出正稅之外的一切苛捐雜稅。比如出城稅。在東京,無論士農工商,進城要收稅,出城還要收一次稅。

另外,婚喪嫁娶,也免稅。說起來都感荒誕,大漢朝廷治下,結婚要收稅,辦喪事擡棺出殯也要收稅。

至於乞討稅,上街稅,居住稅什麼的,都不用細講了,光聽名稱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這些,還都是去歲秋末,討杜戰急,財政舉步維艱,三司使搞出來的。雖然才實行了幾個月,但是罵聲一片,人情怨懟,王章這是始作俑者,更是被戳着脊樑骨罵。當時,面對非議,王章被懟得不敢出門。還是楊邠提議,最後由史弘肇派軍,捉拿那些“辱罵大臣”的亂民,下獄整治,方纔平靜下來,但是,能封住人口,卻封不住人心中那得不到釋放的憤怒......

對此,劉承祐監國之時,便早有取締之心,不過一直被他忍着,忍到登基稱帝,賺一波人心。

商議之時,王章還忍不住提醒了劉承祐一句,朝廷用度頗多,如此一來,將少一截財稅。根本動搖不了劉承祐的決心,這些苛捐雜稅,本就是毀根基,敗人心之舉,對於整個國家朝廷度支來講,更是杯水車薪。當政者,若需這種手段來聚財斂賦,合當滅亡。

不過,對於王章已經出臺的“省耗”法、“省陌”法,劉承祐則下意識地暫時忽略掉了。於小利者,可作大方,以安人心,以收民意。但於大利,就不得不慎重了,畢竟朝廷也是要度日的,暫且裝聾作啞一番,委屈百姓們苦一段時間,日後再行解困減負了......

二日,劉承祐詔制下,效果顯著,闔城歡呼,官民皆露喜色,雖然還不至於到誇劉承祐爲明君的地步,但此番手段措施,總算讓東京士民,看到了一點利好的希望。

事實上,免除這些本不敢存在的苛稅,於士民而言,當真只能算是小恩小惠,但是,許多時候,小恩小惠起到的作用反而更大。

二日,劉承祐再下詔,諸道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使,及刺史,不須赴哀。這雖然是自唐以來的慣例,但該有的表態,還是要有的。

不過,即便如此,就近的,比如鄭州劉審交,河陽武行德,滑州郭從義,還是親自來了。尤其是武行德,還親自押送去歲未及上繳中央的一部分秋稅。

這個武行德,雖然時勢逞英,於去歲驟然崛起,但真的是個十分聰明的人。

PS:有誰幫主角想個御名,下意識地考慮昪、彧、?,發現都不適合......

第351章 南粵,危!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24章 巡遊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43章 “梳理”、“優化”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27章 延州事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347章 割韭菜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707章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79章 蕭思溫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5章 馬楚內亂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50章 蜀亡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8章 濮州案(1)第268章 西縣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69章 夫妻密談第7章 小張探花第330章 小市民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33章 捷報第24章 巡遊第331章 泰來樓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24章 辭表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3章 考校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33章 納了第8章 瓊林宴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342章 殺肥第381章 功臣閣第14章 大論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65章 “教匪”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44章 打個賭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368章 榮寵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05章 密探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