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

bookmark

劉皇帝足足花了一個多時辰,同劉規討論皇室私產的問題,並且拿出了一系列減租減息、減民負擔的措施,當然,這些都是在劉皇帝的“指導”下進行的。

讓劉規想方設法地賺取利潤、積累財富,這是他所擅長的,也是他樂意做的,但是讓他從身上割肉,就不那麼簡單了,首先心理上就有障礙,哪怕此前大刀闊斧地給少府產業砍枝去葉,本質還是爲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當然,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這種惠民惠農,昭示恩德,顯示皇帝陛下寬仁憐憫的事情,作爲一個合格的忠僕,怎麼可能僭越。

劉皇帝只是提出一定想法,至於細節完善,具體措施,還是由劉規負責出臺執行,同樣保證給劉皇帝辦得漂漂亮亮的。

少府對所轄土地的管理改革,可以看作是大漢這一次稅制改革的重要補充,畢竟涉及到幾十萬頃土地、草場,數百萬農牧民,這其中的份量,以大漢之體量巨大,也是不輕的。

稅制改革的核心在於土地,劉皇帝改革的初衷在於減輕小農小民負擔,緩解社會階級矛盾,不管從國家範圍,還從少府層面,在目標上都是統一的。

不過,少府的改革,帶來的轟動,明顯要更大。對於那些利益受損的勳貴而言,劉皇帝不只要割皇子皇女的肉,狠起來連自己的肉都割,做到這個程度,他們這些人,夫復何言?

而對於那些給皇室當牛做馬的黔首而言,則是人情大悅,喜不自禁,漫天的烏雲由此消散,陽光與希望重灑人間……

就像劉皇帝所說的,由於沉重的奉納負擔,那些耕種着皇室土地的農民,怨望實在不小,並且隨着時間的流逝,越發深重,尤其在過去的十來年來,各地實則發生了不少騷亂,只不過都被地方官府配合着少府鎮壓了。

而對於這一部分農民羣體而言,面對壓迫,他們不敢反抗,也沒法反抗,因爲他們擡頭望見的就是一片姓劉的天。站在大漢的天空下,呼吸着大漢的空氣,耕作着大漢的土地,他們根本沒有多少自由可言。

對於許多普通黔首而言,日子艱難,活不下去,有諸多選擇,經商、務工,徙邊、出海,乃至爲奴爲婢,不論如何,至少有選擇的機會。

但是,少府控制下的那些農戶,卻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除了像老黃牛一般被役使着勞作生產,繳錢供糧,爲皇室的享受增光添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出路。

逃,無處可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在大漢戶籍管理愈趨完善嚴格的背景下,逃戶是一項風險極大的事情。要麼激烈抗爭,那就得用性命,用至親安危爲代價......

因此,長年累月下來,許多皇室佃民,早已麻木,人生一片昏暗,看不到任何希望。至於劉規所言,爲皇家勞作奉獻,光榮,幸運,那就是純粹的狗屁言論了......

很多時候,現實就是這般矛盾,乃至魔幻,劉皇帝對於地方宗族豪強勢力的崛起,對於鄉里之間基於土地的人身依附,可以說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恨不能把它拆個支離破碎。但是,自己的做法,卻比那些普通的地主土豪做得更過分,更徹底,規模也更大。

或許,在劉皇帝價值觀念裡,全天下的子民,只該依附於他這個皇帝,其他都是非法的,都是在掘皇權的根......只不過,劉皇帝心裡也有數,君與國之間,終究是有一道界線的,永遠也消除不了,兩者也不可能真正融爲一體,私心不可避免,自然就帶出一些與其“英明”相悖的決策與作爲......

放任與漠視少府對佃農的嚴重剝削,只是劉皇帝諸多昏聵決策中的一項,不過,所幸劉皇帝的湖塗也是有期限的,當他醒悟過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改弦更張,是不帶絲毫猶豫的。

對劉皇帝而言,皇室擁有海量的土地,以及大量的依附人口,這都是皇室的根基,自然是好好呵護,需要善待,以保重他們對皇室的敬畏與忠誠。

但過去少府的做法,顯然與這一點相左了,連劉皇帝都不禁沉浸在那鉅額的利益中,而忽視了佃民之苦。

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可持久,久則必失人心,掘根斷基。甚至於,劉皇帝已經認爲皇室已然喪失人心了,這不可不慎。

知錯能改,並且果斷改正,這是劉皇帝的一大優點。於是,隨着劉皇帝一道皇室土地改革詔令下達,隨着少府逐步落實,那些佃民們自是喜笑顏開。

小民雖然庸賤愚鈍,但有其存身之道,尤其精明算計,大的數據算不明白,但自己耕作的土地、勞動的收入,卻能掰扯得明明白白。何況,還有少府職吏以及宣慰司援應人員的下鄉解釋,惠民政策再透明不過了。

不究細節,成功地讓那些農民知道,從開寶二十五年開始,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不再爲少府無底線地掠奪,土地自然還是屬於天子的,但耕作收穫除了一小部分需上交,其餘的大部分都可裝入他們自己的口袋與倉庫,由他們自由支配。

可以說,爲自己勞作,但又享受着種“皇糧”的“榮譽”,對於飽受剝削壓榨之苦的廣大皇室佃農而言,是在天降鴻運,如果有忠誠度與好感度這種東西,那麼針對劉皇帝,這兩個標準必然在短時間內得到暴漲。

當然,如果僅僅是政策優待,實惠落實,也不至於有這麼大的反響,在改革的過程中,宣慰司是出了大力氣的......

在後續的宣傳中,此前少府對佃農的過分剝削,原因在於一部分少府官吏貪婪無度,他們瞞着劉皇帝,做下一樁樁惡事,壓榨着他們。

偉大英明的皇帝陛下,自然是仁慈寬厚的,也不會壓榨他們這些小民,對他們的遭遇憐憫、同情。

以前是被那些奸賊惡吏欺瞞,如今,皇帝陛下洞察秋毫,自然撥雲見日,還佃農們一個公平......

甚至於,民間還出現了一些看起來聽起來就很假的小故事,比如劉皇帝在聽說少府對下屬土地的高額徵稅後,瞠目結舌,怒不可遏,乃至於一時激動,竟失足跌倒。

在深刻反思後,急召少府監劉規,君臣密議數個時辰,皇帝陛下親自指導,嚴令劉規,必須改革,與民實惠,減其負擔,云云......

總之,皇帝陛下的形象,永遠是光輝的!

吹得有些過,蠱惑人心的意味太過濃重,但就是有人信,那些遍佈大漢各道的皇莊中,十分難得地,再度有“萬歲”的歡呼爆發......

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18章 進兵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380章 投漢第362章 分封?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70章 同州之戰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80章 投漢第118章 棉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62章 二代勳貴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76章 對策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2章 王、鄭二公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446章 流光園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6章 遺奏十條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2章 河東之患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44章 打個賭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28章 默認第45章 治安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61章 南北之爭第84章 示警第6章 進士樓第99章 北使南歸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30章 收穫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21章 道士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36章 虒亭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376章 拷問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85章 安心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70章 同州之戰第54章 聘納郭女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59章 亂情第364章 沉默第26章 名將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