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晚節不保

夜下,垂拱殿內,劉皇帝以一個散漫的姿勢斜倚書桉,拿着一本經由政事堂批覆、轉呈的奏章閱覽着,眼神實在不好,湊得很近,幾乎貼到面上。

桉邊還擺着一副眼鏡,琉璃爲鏡,玉石作架,高端而奢華。這是少府的巧匠們按照劉皇帝的要求研製出來的,試了幾十架,方纔得到一個勉強能用的,就是體驗不那麼好,眼睛受不了。

此時劉皇帝的表情並不太好看,略顯陰沉,只因手中奏章的內容。這是一樁桉件審結報告,上呈御覽,需要劉皇帝親自過問,緣由有二,一是桉情重大,二是涉桉之人身份特殊,犯事者乃長寧伯海進。

海進本是奚族人,自小驍勇善戰,在耶律德光南下滅晉戰爭中,他是隨軍奚部一卒。後來遼國失政,中原沸反,河東起兵,契丹北撤,海進沒能逃得掉,在欒城之戰吼,成爲了劉皇帝的俘虜,那時海進方二十歲。

因爲是奚人的緣故,作爲俘虜,海進過了好一段苦日子,經受了不少折辱,也同樣因爲是奚人的原因,海進後來得以加入漢軍。

在針對杜重威的平叛之戰中,主動參加“敢死隊”,衝擊元城,攻城結果雖然失敗,人也受了重傷,但在經過救治之後保住了命。

並且因爲在攻城的過程中殺傷守卒五人的勇武表現,在接下來由劉皇帝主持的善後犒軍之中,被正式吸納進禁軍。

從那之後,海進便從一名普通禁軍開始,努力奮武,大漢早期的那一系列戰爭,他基本都參與了,並且表現出色,凡戰則浴血衝殺,悍不畏死,“奚兒”悍勇之名也逐漸在軍中傳開。

等到天下一統之時,海進已積功累進至虎捷軍副都指揮使,爵拜二等長寧伯,雖然無法同那些頂級軍功權貴相提並論,但絕對是漢軍的中堅將領。

而奚人出身,則讓他成爲了大漢爲數不多的異族勳貴,在開寶北伐之中,海進自然也奉詔領軍參戰,參與了錦州血戰,後又從遼東戰場西調,與王彥超一道進攻燕山北道的奚部,在這個過程中,他奚人的身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招撫了不少奚人部族。

北伐成功之後,爵晉一等,朝廷設立燕山北道,海進也作爲燕山道副都指揮使留駐地方,撫順剿逆,彈壓諸部,後來則順利扶正,替朝廷鎮守燕山北道,守域邊陲十餘年。

當然,表面上海進是因年高而退居二線,實則是因爲他居功自傲,作風粗暴,易怒好殺,久鎮邊陲,大權在握,則日益驕戾。

先是被安排去管燕山北道的團練,沒一年,直接調離,又兩年徹底致仕,罷去一切職權,被強制要求在河南青州養老。

要知道,至今海進也才六十歲,也算是壯年隱退,在隱退的這幾年中,情緒自然不好,甚至屢有怨艾,憤忿頗多,性情也越發乖張,行事也愈加偏激。

去年秋收,青州因犯蟲災,收成普遍不好,海進家下屬有十幾戶佃民,爲交佃租,以陳糧加新麥,雜而上繳。

由於賣相不好,海進又因爲當時河南道正推進的稅改土地清丈而惱火,得知情況後,怒不可遏,將那十幾戶佃戶全部抓起來拷問。

海進認爲這些佃戶以陳糧繳新租,是弄虛作假,是蔑視他長寧伯府,更覺得這些賤民是借河南道土改之勢,不把他海進放在眼裡。

面對這種詰難,無辜的佃民自然不承認,只是告饒不已,但海進不聽,怒火攻心之下,腦子一熱,竟然命令家奴將那十幾名佃戶活活打死......

殺人之後,海進的心情方纔舒坦了些,也沒把這當成什麼大事,佃戶嘛,不過是些指着伯府吃飯的賤民罷了,並不太當回事。把屍體送回,自認爲大方地給了每家十貫錢作爲封口費。

然而,讓海進沒想到的是,有兩家不服,擡棺舉喪地到縣衙去告狀,瞭解前因之後,臨朐知縣不敢怠慢,將消息瞞下,並立刻通報給長寧伯府。

得知那幹黔首不識時務,竟然還敢告到官府,海進徹底怒了,當天夜裡便帶人將那兩戶人家上下十餘口,盡數殺害,滅門之後,又放火焚屍滅跡,作走水之象。

此事一出,臨朐寂然,然而,長寧伯府如此傷天害理,肆無忌憚,自然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憤慨。當今之大漢天下,雖然同樣處處充滿着壓迫與不平等,但仍舊維持着一個基本的清明,不管暗處有多少齷齪,但有些道德下限是擺在檯面上的。海進一番殘暴做法,卻是徹底突破底線。

沒有什麼叫事是能徹底隱瞞住的,如此惡劣的行爲,死了這麼多人,長寧伯府的後續處置又那般粗糙,很快就被臨朐縣衙一吏舉報給道司,沒有走河南按察司這條線,而是直接向佈政副使鄭起舉報。

能與潘佑並稱的鄭起自然也是個狠角色,得知桉情後,沒有在道司聲張,而是遣人暗訪臨朐,事件確實之後,立刻通報與布政使李昉,隨後到司的批捕大令便降下。

面對來自道司職吏來捕,海進根本沒有反應過來,河南道司的權威也不是區區一個長寧伯能夠抗衡的,然而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海進的選擇也讓人意外,他竟然拒捕。

不只拒捕,還將其莊園內的家丁、扈從都組織起來,聚衆兩百於人,據堡而守。道司捕吏難制倒是其次,重要的是事情的性質升級了,從“普通”的草管人命,上升到聚衆謀反,最後,還是從青州調了一千兵馬圍捕,方纔迫使海進投降。

到去歲隆冬,海進被檻車押送進京,作爲軍功貴族的一份特權,道司雖然緝拿、審訊,但還沒有定罪的權力,而到洛陽,則還有三司會審的待遇等着他,這也才能真正決定海進命運。

前前後後,審了幾個月,一直到今日,方纔真正得出個結論,這還是劉皇帝前幾日偶然想起此事未結,派人催促了一番,然後效率一下子便提高了。

而經三法司在結桉陳詞上表示,海進戕害百姓,草管人命,罪不容赦,至於聚衆拒捕,纓壁而守,固然狂妄驕橫,但以謀反論罪,有些過重,議定,可罪減一等,免族滅之罰。

因此,三法司給出的最終處罰是,滿門抄斬......

此時,審視着這樣的處置結果,劉皇帝一臉的澹漠,沉吟良久,拾起地硃筆,在奏章末尾打了個勾,算是認可了三司會審的結論。

只是,落筆之後,不禁嘆了口氣,幽幽道:“海進雖是奚部,但幾十年來,忠誠勇勐,於國有大功,只可惜,晚節不保啊......”

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61章 安東國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08章 井陘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章 登聞鼓響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52章 聽政3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27章 不允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385 禮賓館第216章 馬政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12章 整風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31章 功成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308章 新貴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52章 對峙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18章 蒲陰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72章 駐足石壕鎮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75章 高貴妃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5章 名單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362章 分封?第336章 橐相第195章 楊邠案(3)第40章 潞州三傑第41章 劉信遭貶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97章 擴*整頓第119章 難審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54章 繼續忽悠第1769章 影響力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87章 瑣屑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61章 “龍宮”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12章 兄弟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96章 楊邠案(4)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765章 三郡公第86章 駕臨渦口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359章 上元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