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矛頭直指

bookmark

一句吩咐下去,大概刻鐘的功夫,喦脫返回殿中,向已然抖擻精神的劉皇帝拜道:“官家,擊鼓者已在殿外候詔!”

“宣!”劉皇帝表情淡淡然的,指示道。

很快,那名年輕人在謁者引導下,年輕人走了進來,在這金碧輝煌的大殿,也實在難繃住,表現得格外侷促,面色緊張,目光猶疑。

進殿前,謁者可是緊急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不過等到陛下,腦子裡記住的,也只剩跪下了。

劉皇帝打量着此人,不得不說,僅從面相,是有些不喜其面上掛着的晦色的。見其戰戰兢兢的模樣,劉皇帝不由暗思,就這膽量也來告御狀?甚至不如當年那個老農。

“你是何人?哪裡人氏?是何出身?”劉皇帝淡淡問道。

面對這一連三問,其人好似回過魂一般,埋頭答道:“回陛下,小民喚薛徹,開封府頓丘人氏,家中經商。”

“你因何事登上告?所告何人?”劉皇帝語氣逐漸變得嚴厲。

聞問,這薛徹明顯有些緊張,但在短暫的遲疑後,咬牙切齒地拜道:“回陛下,小民確有冤情求告!小民狀告皇城司探事督張盡節,殺人害命,破家奪財。小民一家,皆爲其所害,僅以身免,求告無門,今冒死上告,懇請陛下爲小民做主雪冤!”

聽到皇城司,提到張盡節,劉皇帝心中一動,兩眼微微眯起,目光彷彿都凝成銳利的刀片,直指向下跪的薛徹:“哦?說清楚些,那張盡節,是如何害你家破人亡的?”

聞問,薛徹兩眼頓時更紅了,迸發出強烈的恨意,就衝這眼神也能增添幾分信服。薛徹道:“小民家本是做些玉石生意,三代下來,也算小有成績,衣食無憂。家父薛顯在二十餘年前,曾購得一塊和田奇玉,質地優良,延請巧匠,依其形狀,將雕鑿成一尊玉佛,供奉家中,以爲傳家寶。

然去歲,不知那張盡節從何處得知玉佛之事,找到家父,討要玉佛。當時家父深愛此物,婉言拒絕,然後與小民商量,始終難以自安。

皇城司威名赫赫,那張盡節又是皇城使之子,小民父子細思極恐,未免招致禍端,決定獻出玉佛。但就在次日,頓丘縣衙便派捕役圍了家宅,抄家鎖人,經營的店鋪也被查封,小人恰因在外,得訊走脫。

本欲設法相救,不料三日之內父母兄弟即被判死,家眷僕役也都被髮配安西,小民也被通緝追捕,四處躲逃。

小民原地想遠走天涯,隱姓埋名,以存己身,然每每念及被戕害之父母兄弟,便痛不欲生,因此斗膽潛來洛陽,冒死上告,請陛下明鑑”

說着,薛徹還從懷中掏出一份血狀,捧在雙手。他的描述,很是動情,也難免讓人心生惻隱,不過劉皇帝聽着,始終是面無表情的。

從喦脫手中接過那張滿帶髒污的血狀,稍加瀏覽,放下,琢磨了下,方纔問道:“你說所言屬實?”

“小民所言,句句屬實!萬萬不敢欺瞞皇帝陛下啊!”見皇帝似有懷疑,薛徹有些慌張,立刻重重地磕着頭,以表確實。

“皇城司還有頓丘縣,是以何名義,抄家鎖人?最終又是用什麼罪名判你家人死刑?”劉皇帝又問。

薛徹泣淚道:“小民家人被誣與康氏有牽連,以同黨謀逆罪死!康氏原爲大族,財雄勢大,豈是小小薛家所能攀附的,唯一有所牽涉,只是早年給一位康氏族人售賣了一塊玉石”

劉皇帝的眉頭終於皺了些,沉吟少許,凝視薛徹道:“你所言,皆是一面之詞,可有證據?”

薛徹叩請道:“薛家慘劇,縣裡鄉鄰,皆有傳聞,張盡節行事猖獗,只要稍加調查,便可真相大白!”

不動聲色地打量着此人,良久,劉皇帝方輕聲嘆道:“就爲了一尊玉佛,值得如此大動干戈,要害得你破家滅門?”

“小民斗膽上告陛下,非薛家一門,就小民所知,僅京畿之內,因康氏逆案被毀家破財之良商善民便有數十家。皇城司看中的,何只一尊玉佛,更是薛家家財!”

“還有這回事?”劉皇帝斜眼,瞥向嵒脫。

注意到劉皇帝那面無表情的模樣,嵒脫快速斟酌了下,拱手道:“小的不知。不過,因爲康氏逆案,確實牽連了不少商賈家族,至於其中是否有冤屈,還需看具體偵辦情況……”

底下,薛徹似乎又想到了什麼,繼續道:“另,小民還曾打聽到一則消息,那張盡謀求我家玉佛,是欲作爲陛下嘉慶壽誕禮物覲獻……”

其言罷,劉皇帝老眼再度眯了起來,帶着少許危險的光芒。不過,飽含猜疑的目光卻直勾勾地落在薛徹身上,到此爲止,他對此人也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

凝視着薛徹,劉皇帝的老臉嚴肅得有些嚇人,沉聲道:“擡起頭來!”

薛徹緩緩擡首,露出他那張憔悴的充滿故事性的年輕面龐。

“你老實告訴朕,誰指使你敲登聞鼓告狀的?”劉皇帝緩緩問道。

聞此問,薛徹面露愕然,臉上閃過一抹驚慌,緊跟着拜道:“小民身負深仇,爲雪冤屈,寧與惡賊同死”

“正面回答朕!”劉皇帝冷冷道:“到了御前,還敢虛言應付,朕且不管你家案情是否冤屈,再敢閃爍其辭,朕先辦你個欺君之罪!”

“陛下,小民小民”見劉皇帝發怒,薛徹臉色頓時又白了一分,支支吾吾的。

“講!”劉皇帝面上已然帶着少許殺意了。

見狀,薛徹再也不敢踟躕了,叩頭道:“不敢欺瞞陛下,小民告御狀前,曾前往洛陽府。小民聽聞洛陽呂府尹公正無私,不懼權貴,因而求上門去,盡陳冤屈。

呂府尹說,此案案情重大,皇城司更屬於欽命衙司,洛陽府也無執法之權,小民想要洗刷冤屈,唯有登聞御告鳴冤,世上也唯有陛下能還小民父母兄弟一個清白公正”

又冒出個呂蒙正!劉皇帝心中,漸起波瀾,這事似乎越發“有趣”了。

“不只吧!”俯視着薛徹,劉皇帝還是那副滲人的表情,冷淡道:“你具述情況,恐怕不是一個通緝批捕的逃犯能夠探聽到的!開封的案情,就是呂蒙正也難盡數知曉,還有,你是如何混進西京的,還能見到呂蒙正!”

到這個地步,薛徹自然不可能再有任何隱瞞,倒豆子一般將他所知講來:“陛下,登聞上告,確實是呂府尹指教,小民所述,也確有一部分來自呂府尹。

至於小民能夠逃脫追捕,並且成功進去洛陽告狀,乃是得一名義士指點相助”

“還有個義士,本事不小啊!”劉皇帝呵呵一笑:“這個所謂義士,是誰?”

“小民不知,只曉得其姓鄭,聽聞我家冤屈,因而出手相助。”

“遮遮掩掩,宵小之輩!”

問到這兒,對這薛徹,劉皇帝已經沒有其他興趣了,擺擺手,衝嵒脫吩咐道:“將此人帶下去,好生看守着!”

很快,垂拱殿中安靜了下來,劉皇帝老腰難以承受長時間的端正坐姿,整個人很快歪了下來,斜倚在御座上,但表情依舊沉凝,顯然在思索那薛徹所言。

過了一會兒,嵒脫小聲試探着喚道:“官家對此人所告,心存疑慮?”

“怎麼,你對此案,也感興趣?”劉皇帝一句話,懟得嵒脫心驚不已。

嵒脫趕忙搖頭道:“小的只是覺得,倘如那小民所言,那情節實在深重,竟然假爲官家準備壽禮之名,害人斂財,實在是聳人聽聞,喪心病狂”

“呵呵”劉皇帝笑了兩聲,旋即衝嵒脫道:“你去一趟皇城司,把這薛徹上告之事,通報與張德鈞,朕要看看他是何反應!”

“是!”嵒脫心中微動,拱手應命而去。

而從後打量着嵒脫那靈活到有些滑稽的背影,劉皇帝目光中透露的,同樣有一絲懷疑。

顯然,老皇帝已然察覺到了,一張大網正潛然織就着,撲向皇城司。一個張盡節,無足輕重,真正針對的,恐怕還是皇城使王繼恩。

已經暴露出的洛陽府呂蒙正,以及那個姓鄭的所謂“義士”,怕只是冰山一角,而背後還有哪些人,哪些勢力,或許纔是劉皇帝更爲關心的。

而於劉皇帝而言,眼下更在意的,不是皇城司究竟幹了多少人神共憤的惡事,而是誰如此針對王繼恩,這個劉皇帝最寵信的宦官。無風不起浪,此前若沒點風聲傳出,劉皇帝是不信的。

而第一個懷疑的對象,就是嵒脫,畢竟,劉皇帝也僅僅在他面前表現過對王繼恩的不滿。

倘若是這樣一思及此,劉皇帝的心就更冷了,嵒脫可是他的貼身侍宦,內侍行首,他若是與外臣有交結勾連,後果可想而知。

這已是劉皇帝所不容的了,而他更憤恨的,則是總有人喜歡猜他的心思與態度,並據此判斷聖意行事。而劉皇帝越老,則越討厭那些擅自揣摩上意,甚至自以爲是地利用“上意”以達到個人目的的行爲。

皇城司,大太監、皇城使王繼恩,同樣目光陰冷地注視着嵒脫那得意離去的背影。堂間,王繼恩的“四大金剛”只到了兩個,除了常駐司衙協助王繼恩處置庶務的王守忠外,便是“正主”張盡節了。

四名義子中,張盡節年紀最小,形象最好,相貌堂堂的,一抹小鬍子也顯成熟,放到外面很難讓人想象這是個心狠手辣的鷹犬頭領。

當然,平日裡,張盡節也是行事最爲張狂,作風最爲酷烈的。不過,此時此刻,卻怎麼也驕狂不起來了,跪在那兒,耷拉着腦袋,像霜打的茄子,那張俊偉的面孔上甚至有些惶恐。

一旁,不管是王繼恩還算王守忠,都是面沉如水。王守忠低着頭,擰眉深思,王繼恩則不斷踱着步,良久方纔轉過身,怒火朝着張盡節發泄而去:“瞧你做的好事!吃相如此難看也就罷了,手腳還收拾不乾淨,竟讓人告到官家那裡去了!”

面對王繼恩的責難,張盡節也是一臉的懊惱,不是因爲其他,只爲疏忽大意,沒把後患清理乾淨。

深吸一口氣,張盡節鄭重道:“還請父親放心,禍是兒闖下的,兒一力擔着,絕不連累您!”

不過,這一番表態,只迎來王繼恩更加嚴厲的呵斥:“還在說蠢話!事到如今,你以爲這是衝你來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沒聽過?你沒看到嵒脫那老狗得意之態?這是衝我來的!”

王繼恩此言,讓王、張二兄弟都震動不已,張盡節甚至脫口而出,道:“他們敢!”

“父親,事態如此嚴重?”王守忠也不禁焦慮地問道。

王繼恩老臉抽動了幾下,右手緊握拳頭,沉聲道:“嚴不嚴重,要看官家如何看待!”

王守忠立刻接話:“陛下讓嵒脫老賊傳話,這是何意?”

聞問,王繼恩又踱了幾步,猛地停下看着張盡節,緩緩說道:“此一次,驚動了官家,就是我恐怕也保不住你了。盡節,你若是被明正典刑了,不會怨我吧!”

聽王繼恩這麼說,張盡節不免色變,迎着王繼恩那清冷而認真的目光,額間不由滲出汗水,經過一定的心理活動之後,叩首道:“父親對兒恩重如山,感激不盡,豈能生怨?若能不牽連父親,更是死而無憾!”

說着,張盡節哈哈笑了兩聲,繼續道:“這些年,兒也算享盡榮華富貴,足矣!”

王繼恩仔細地觀察着張盡節的表現,不肯放過一個細節,良久,上前兩步,探手輕撫其腦袋:“你的孝心,我知道!你放心吧,只要爲父能順利闖過此關,一定保住你家小,讓你香火不絕!”

“謝父親!”張盡節聞言,流着淚叩頭道。

“來人!將這逆子,打入牢房!”王繼恩轉身即變了臉,衝外邊的守衛吩咐道。

不需押送,張盡節主動下去,前往監房。然於王繼恩而言,如此處置,心中非但沒有一絲放鬆,反而更加憂心。

“父親,接下來,爲之奈何?”見王繼恩沉凝着,王守忠主動問道。

“吩咐下去,把人手都撒出去,還有,給守義、盡仁傳信,告以此事,給我查,盯着相關人等查!”王繼恩冷冷道:“我倒想看看,竟是誰要和我王某過不去!”

“是!”王守忠答應的同時,又提醒道:“陛下那邊,是否要去一趟?”

稍作思忖,王繼恩又嚴肅地道:“這是自然,我即刻進宮!不是有人罵我是閹狗嗎?這打狗,也不知看看主人?”

說這話時,王繼恩一張老臉幾乎扭曲在一起,從來沒有如此難看過,面上的憤恨,恐怕傾黃河之水也難沖刷掉。

第291章 酬功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408章 蠢兒子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6章 相形見絀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84章 夏州降第324章 交代第1809章 餞行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41章 祭關公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4章 外戚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40章 郭黨俊傑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433章 聖訓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287章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5章 小人行徑第67章 遺表第45章 治安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84章 滅佛伊始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95章 難第261章 大捷第14章 外戚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85章 安心第455章 見聞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9章 寫得不錯!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457章 鄭州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6章 遺奏十條第85章 少壯派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82章 殺俘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296章 反響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94章 善後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78章 滄州府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439章 自請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