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不對勁!

bookmark

洛陽府自不用提,鄭、許、蔡三州縣也都是中原腹地,人煙稠密,經濟發達,鄉聚村落,有如星羅棋佈,集市墟場,也是隨處可見。雖然大漢當前已經滋生了諸多問題,但此時民間的繁榮氣象,也是實實在在的。

不過,對於沿途的繁榮,老皇帝並沒有多少興趣,哪怕行程緩慢,但除了必要的歇息,根本不願意駐足留意。即便停下,也只是接見各州軍政長官,其他僚屬以及下級官吏都沒資格面聖,對話也只是些沒營養的誇誇之談,少有提及政事民生。

當然,老皇帝也是有理由的,去年水害之時,三州也就鄭州受到了影響,但也極其有限,鄭州的水利設施可以說說黃河沿岸最完善與牢固的。

而看許、蔡二州的莊稼長勢,今年該是個豐年,即將開始的夏收收穫會比較可觀。講道理,這樣景狀是值得駐足一看的,至少對沽名釣譽來說是極好的素材。

只是,如今的老皇帝,對治國尚且懈怠,又哪裡來的心情與精力去做表面文章。一直到抵達信陽,老皇帝終於走出行營,第一次步入地方城池,泰康宮之落成,申州之力得佔三分,就衝這一點,也得表示一番問候。

申州知州還是個宗親,身份還真就不低,徐王劉承贇之第三子劉繼謙。大漢皇室發展至今,粗略得來分,有五脈,其一自是老皇帝這一支主脈,其次爲雍王劉承勳一脈,再次爲魏王劉承訓(基本名存實亡),然後是徐王劉承贇。

餘下爲故太原王劉崇一脈,雖然早就被老皇帝下詔解禁,但由於歷史原因,始終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如今劉崇子孫也散佈大漢各地,雖有宗親之名,實則已淪爲普通政治家族了。

比起慘兮兮的劉崇一脈,徐王劉承贇的待遇則大不相同了,僅從爵位就可知了。雖然他只是高祖劉知遠長子,雖然他是劉崇所生,過去的幾十年也沒有什麼成就,也沒有做出多少廣爲人知的對帝國的貢獻。

但是,劉承贇與老皇帝的關係處得極好,臣忠臣節上把握得極有分寸,始終獲得老皇帝信任,這就是天大的本事。老皇帝連雍王劉承勳、太子劉暘都猜忌,但就從沒猜忌過劉承贇,從不認爲他能對自己有什麼害處

這就可想而知,徐王劉承贇在大漢帝國所處的特殊地位了,很多時候,宗室之長本身就是一個無上殊榮,名望的體現。作爲徐王三子,劉繼謙還有個特殊的地方,便是他非劉承贇親生。

這又得翻一翻大漢宗室史的舊賬了,早年皇叔劉信因在許州貪暴恣虐,在老皇帝給高祖扶靈入葬之時,被拿下法辦,責其守陵,與其子活活困死方纔解禁。

劉信父子走了,卻留下了一男一女兩孫,憐其孤苦,徐王心生不忍,請示老皇帝之後,將之收於府上,撫養長大,劉繼謙就是那個男童。

如今劉繼謙年方不惑,比起這些年在大漢政壇涌現的諸多政治明星,要顯得低調得多,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甚至有來自徐王的刻意壓制,原因就是怕引起老皇帝的猜忌,去翻舊賬。

對老皇帝,徐王一樣也太瞭解了,說不準某天哪根神經就搭錯了,產生怎樣不正常的心理都很正常。如果劉繼謙提拔太快,吸引了老皇帝的注意,那絕不是什麼好事,反倒是如今這樣,一個四十歲的中州知州,中規中矩

不過,對劉繼謙來說,日子就有些難熬了,既然走了仕途,在政治上自然是富有一定野望與追求的,但是,政治前途上始終蒙着一層陰影,還是種唯心唯上的感覺,可想而知,劉繼謙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劉繼謙三十出頭,才做到大縣縣令,一任五年,到申州任職,正好三年。也正是在這三年中,讓劉繼謙找到了一個破(取)局(悅)老皇帝的辦法,雞公山行宮的修建。

過去兩年半,毫無疑問,劉繼謙整個心思都用在對行宮建築的支持上,民力、財力任其調動,甚至於,是整個申州士民都被他“綁架”了,不惜代價把行宮工程搞好。

其他州縣,在此事上,或許還有手腳不乾淨的,爲行宮貢獻的同時,還順便往自己懷裡摟點。但劉繼謙沒有貪污的興趣,一心一意地完成上命。

論雞公山行宮興建過程中,哪家民夫死傷最重,毫無疑問,是作爲“地主”的申州。

從行宮修建,到如今御駕南巡,劉繼謙已經苦苦支撐了兩年半之久了,如今隨着鑾駕抵達,也是到檢驗成果的時候了。

劉繼謙的心裡,自是喜悅與忐忑交雜,但當受到老皇帝將幸信陽,到城中夜宿的通知後,他大感壓力的同時,也鬆了口氣,他早已探明,鑾駕沿途所過城池,就沒有停駐參觀的。今上意下達,申州的特殊豈不是一下子體現出來了。

申州的城牆是修葺過的,整潔地不見絲毫青苔;護城河的水清澈見底,才整個更換不久;道路是整潔的,幾乎一塵不染;巷舍樓棟也是精心裝飾過的,繡帶飄飛,色彩斑斕

一切事物看起來都是那麼地美麗和諧、欣欣向榮,然而,本該最生動活潑的申州士民,卻顯得那麼沒有生氣。

劉繼謙親率申州官民迎拜聖駕,氣氛自然是烘托得熱烈的,提前瞭解了下劉繼謙,老皇帝果然想起了“皇叔舊事”。

不過,或許是事情過去太久了,又或許是給徐王面子,再或許是他在行宮修建過程中的功勞表現確實打動了老皇帝。

對於劉繼謙與申州官吏,老皇帝態度很和善,准許劉繼謙騎馬隨侍駕從,以示恩寵。

行營大隊,自然還是駐紮城外,當然,已經有些普通的隨駕大臣開始在申州官吏的引導下,去辦理入住了。申州官府在信陽西南的南灣湖水畔,修建了一片沿湖園林,樓宇屋舍,鱗次櫛比,與周遭的湖光山色融爲一體,環境極佳。

那裡的房子,自然是給隨行臣僚們準備的,雞公山行宮,那可是皇家離宮,可不是一般臣子能居住的。當初在避暑山莊的選址上,南灣湖這顆“豫南明珠”也是重要的權衡因素。

一座行宮的落成,絕不只是山裡那些宮殿建築,除了南灣湖的園林區,還有提供包括軍營、馬場、獵場在內的一系列配套設施。而要把這些完成,僅靠申州三縣之力,顯然是遠遠不足的。

同樣的,如此規模的建築工程,哪怕申州只承擔其中一部分,對於申州來說,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過去,申州財稅進項,除了農桑漁牧,便是“過路稅”了。作爲中原道州連接兩湖的重要樞紐,每年南來北往的商隊旅人數量是極其可觀,僅是做好迎來送往的服務業,就獲取了不小的利益,自古佔據交通便利者,往往大獲其利。

在加上申州本地特產的綠茶(毛尖)的產業優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除了上繳朝廷與道司的財稅,以及官僚們的“利潤”,申州官民還是積累了一筆客觀的財富。

但是,這些積累,都在泰康宮的工程中消耗一空。在當前這個生產力受限的時代,一切的成果都是底層勞動人民用流血流汗用雙手成就的。

那些光鮮亮麗的奇觀,吞噬的就是黎民百姓的血肉,泰康宮選址在申州,固然是一種榮幸,但更多是一種苦難。至於像老皇帝所預想那般,通過大工,帶動經濟發展,給申州百姓帶去福祉,只是一種自以爲是的、水土不服的假想罷了

進城隊伍的人數並不多,最引人矚目的顯然是那座奢華而威嚴的鑾駕,信陽官民依次立於道路兩側,肉食者挺胸昂頭,黔首伏地垂首,表達着對聖人的歡迎。

老皇帝是縮在鑾駕內部,不肯輕易拋頭露面,倒也不全是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他自覺眼前這副形容,實在不好現於黔首面前,對於愚民,皇帝最好還是要保證一定的神秘。當然,根本原因還是,老皇帝對如今的糟糕形象不滿意。

不過,人雖然待在車駕裡,但老皇帝心中卻莫名地產生了些異樣,這股子異樣,讓他有些難受。

有些不對勁!

小窗拉開,明黃的簾幕被掀起,露出一道縫隙,老皇帝一隻渾濁無神的眼睛透過縫隙,默默地盯着街道上的景象,觀察着他所能看到的一切人與事。

沿街迎候的人並不多,大多跪在道側狹窄的空間內,不敢越雷池一步。申州的官民是謙卑的,恭敬的,那順從的姿態,甚至顯得有些軟弱。

大部分的百姓都是低着頭,偶爾有人小心翼翼地擡起,露出的面龐,卻很難見到笑容,甚至只是愁苦,與麻木。至於尊敬,都跪下了,還不夠尊敬?

與平民百姓不同的是,那些官僚、職吏、差役們,都是精神抖擻的,哪怕知道皇帝陛下不大可能關心他們,依舊把自己最好的面貌展現出來。

而作爲申州主政官員的劉繼謙,騎着高頭大馬,衣冠楚楚,頭昂起的角度有些得意,乃至倨傲。

見着這副場景,老皇帝心中陡然生出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一口氣提在胸前,不上不下。

這種感覺,來得太過猛烈,甚至有些上頭,一時間,眼神似乎都有些朦朧了,眼前的景象似乎也扭曲起來,老皇帝就彷彿置身於一種魔幻的場景中,那種強烈的不真實感,甚至讓老皇帝產生了恐慌。

依稀間,老皇帝又開始回憶當年了,當初,老皇帝每次離京,不管是出巡還是打仗,每次回京,面對的都是京城百姓的鮮花與歡呼,那如潮的歡聲,很多都帶有真摯情感。

怎麼申州百姓,如此地不熱情?是因爲天子威嚴過分恐怖?老皇帝再怎麼自信,也不敢如此想,那種異樣感,更加強烈了。

而老皇帝所不知的是,就鑾駕所過的路,都是臨時“清理”出來的,信陽城市格局狹小,所有可能阻礙鑾駕通行的建築、民房、鋪面乃至幌子,都被官府徹底清除了一遍,只爲讓鑾駕能夠暢通無阻地直抵州衙。

此時,策馬隨駕的劉繼謙,心潮是有些澎湃的,或許是五感觸發了,不敢東張西望的他下意識瞥頭看向鑾駕,正對着老皇帝那一隻露出的眼神。

尿差點沒嚇出來。

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2章 郭氏之慮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50章 蜀亡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344章 打個賭第344章 打個賭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27章 冬至宴3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79章 父子問對第9章 寫得不錯!第133章 納了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345章 剝削者第140章 封王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4章 武夫軍閥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85章 少壯派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96章 缺人了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251章 壽國公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88章 童謠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7章 出兵爭論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49章 降表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47章 視察第79章 父子問對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06章 調任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5章 荊南來使第243章 不自知第61章 淑妃病危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41章 高麗國王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70章 其志甚堅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