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

黃鶴樓聚宴後,老皇帝又在江夏逗留了兩日。一天用來觀察這座華中商業大埠,八方輻輳,舟船相接,空前繁榮的商業情景與老皇帝預計相去弗遠,甚至猶有過之。

一天則用來體察民情,半天待在城內的魚行,沾了一身腥味,半天待在走貨通道,與門吏、稅吏一道,觀察他驗貨、收稅,默默地體會着江夏這座城市的發展,感受着它運轉的節奏。

這本不是座大城,而今卻是翻天覆地,進而容納十萬人,這是如何做到的!以當前大漢社會的生產力,每一座大城的供應,代價都是巨大的,江夏沒有政策優勢,上下都得考慮成本,是怎麼突破道道難關,一步步發展至如今。

仔細研究下來,根本原因,或許還是生產力的進步,過去幾十年,朝廷在民生上還是做了少事情的,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直道的修建就不提了,四通八達、連接各大中城市的道路,是大漢高效運轉的保障之一。

在衣食方面,更是苦心孤詣,糧種的不斷改進,堆肥技術的改良,生產工具的大規模打造,畜力的大規模使用,占城稻的大規模引進與種植,海外資源的掠奪,等等,都大大提高着大漢的基礎物質水平。

至於棉花,從引進、培育、發展、改良,逐步擴大成爲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大產業,朝廷除了投資錢糧、人力、土地,還用數以十年計的時間來保駕護航,等待其發展成熟。

而對棉紡織技術的大力推進,不吝重賞,更是效果顯著,自南到北,各種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紡織機冒了出來,對這方面,老皇帝雖然不懂,但只需要知道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棉紗、棉布的生產效率即可。

最早被盧多遜從西域帶回的兩個棉農,已然在大漢發展成了兩大棉花家族,改良棉紡工具、技術者也成爲了棉紡貴族,都是犒勞他們在此行業中開天闢地般的功勞。

像進獻儋州改良紡織技術的周仁浚更是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一路升遷,如今已是河東道布政使,河東那是什麼地方,不用多說了。

這些,都是老皇帝頒發的“生產力進步獎”。

全國範圍內,大修水利,鼓勵諸道州因地制宜,興修水庫,疏通溝渠,如黃淮地區,一些修修補補工作仍在斷斷續續進行,清淤排沙、植樹固堤更是每年的“必修課”。

各縣裡設立專事農牧生產技術的農所,鄉里派駐農吏,指導生產,具體效果如何暫且不提,但都是朝廷有作爲的證據

同樣開歷史之先河,科舉設立農科、工科,從根本上改變兩者的政治地位,而不再是名義上的“士農工商”。

只不過,不管是出身工農,還是修習農工學問技術,當了官就基本脫離了原來的階層,並且越走越遠,並不能真的將其與普通農工一概而同。畢竟,自古以來在中央之國,只有兩種人,權貴與其他。

但是,名義上的進步,那也是進步,有些事情,甭管事實如何,表面功夫,就是該做足,並大力宣傳,能夠落實於制度,本身就具備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大漢朝廷在生產力的提升上,還是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的,極大地豐富了大漢的物質基礎。

若沒有這些,單單靠放鬆的營商環境,靠商品的流通,大漢城鎮發展能夠到如今的地步,那也是癡人說夢。

於鄂州,或者說江夏而言,也正是趕上了一個治世,國家整體又處在一個昂揚向上的態勢,再兼地利人和,方纔崛起了這麼一座長江大邑。

當然了,江夏這邊也不全是真善美,假惡醜同樣很多,陽光越豔麗,陰影也就更深重,繁榮往往也是罪惡的溫牀。更深入的情況,老皇帝沒精力也沒心思去了解,但他能夠看到的,還是江夏的普通士民百姓,日子過得還忙碌而緊張。

不過老皇帝也不會同情心氾濫,在他如今的觀念裡,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人生在世,各安其位,既然是普通人,就要謹守普通人的本分,承受普通人的辛苦勞碌,這是整個社會運轉的一環。

身爲下人,若是隻想着獲得上人的待遇,那既不切實際,也容易滋生問題,影響社會穩定。能夠給下人,保留一絲通過拼搏奮鬥躋身上人的可能,就已經是最大的公平了。

只不過這一點,是目前朝廷做得並不算好的地方,畢竟,權貴們恨不能把所有的好處都薅到自己盤子裡,怎麼可能願意給下人留出空間,當然這就屬於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了。

體察了一番江夏的市場風貌,老皇帝也就結束了在此地的視察,至於他始終關心的農村狀況,卻沒抽時間去看。總歸,要比羅山縣那邊好吧,畢竟依靠着大江,魚米豐足。

下一站,自然是道治江陵,到了荊湖北道總得去首府看看,再有樊知古的親自邀請,若是不去,面上既不好看,還容易引發一場不必要的政治風波,影響樊知古威望,給他治理湖北帶去麻煩。

別看鄂州這些年發展不錯,崛起勢頭就像插了翅膀一樣,但若給荊湖北道諸州排個名次,那佔據第一的仍舊是江陵府,鄂州勉強第二,其次嶽州,再次襄州,餘者就暫且不論了。

而江陵府,在事實上也從沒擔心過鄂州能威脅到自己地位,就一點,鄂州僻處湖北道東部,只要朝廷不對湖北道州建置區劃做調整,鄂州發展得再好,也難以承擔起首府的職能。

鄂州逗留三日,即開拔江陵府。

從洛陽出發南來,一路都是車馬,老皇帝估計也膩了,於是這回西去江陵選擇坐船。龍舟是沒得坐了,一般江船、遊船又不放心,爲策聖駕安全,從長江水師中選了一條主艦,作爲皇帝座駕,並抽調一支水師溯流護駕。

在鄂州,也是常年駐泊有一支江防水師,規模並不大,編制兩千出頭,大小船五十來艘,唯一的一艘大艦也不過一千料,作爲老皇帝西行的座駕。

出發前,老皇帝還親自對鄂州水師進行了一場檢閱,大異從前,這還是老皇帝此番出巡以來,第一次對地方軍隊進行檢閱訓話,完全不符他的行事風格。

江陵距離江夏陸路約三百來裡,水道蜿蜒曲折,則要更長,溯流而上,靠漿帆爲動力,全力趕路,日行也不過四五十里。加上沿途走走停停看看,前後仍花費了半個多月時間,方纔抵達江陵,正好在江陵過中秋。

抵達當日的情況,與在鄂州的流程一般,歡迎儀式,衙司座談訓話,接見士民代表,並且,當夜還於江陵城內的太白樓上聚會,君臣民都盡興而歸。

不過,比起在鄂州的溫情脈脈,在江陵這邊,老皇帝便展露獠牙了。就在翌日,武德司吏卒出動,對湖北道下轄的兩支主力水師進行清理,目標明確,行動迅疾,爲了策萬全,彈壓可能出現的騷亂,還有大內軍士配合,登船拿人。

誰也想不到,前一夜還載歌載舞,君臣盡歡,夜盡天明之後,便是雷霆霹靂。基本沒有什麼阻力,事實上,即便沒有大內軍配合,攜詔令去拿人,也不可能遭到反抗,天下人對於老皇帝的敬畏,恰恰屬中等階級最爲深重。

於是,荊湖北道的水師,有半數的中高級軍官,都在此次行動中被捉拿,幾乎是一鍋端。搞出這麼大動靜,當然是師出有名的,細枝末節且不提,就參與走私這一條,就已經是死罪了!

經濟發展,商品流通,長江這條黃金水道里,流淌着的財富,足以動搖人心。過去的三十來年,江上的走私活動很猖獗,很嚴重,嚴重到負責巡航、治安、剿匪的水師參與到其中的程度。

收受賄賂,批條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甚至都是小事,把水師艦船當作走私船,那就不只是犯了政法,還犯了軍法,是概不能容忍的。

而根據荊湖北道水師內部舉報,以及武德司的調查,水師做的事,還遠不止於此!比如,惡意攔截商船,私收舟船稅,如果只是收過路費也就罷了,謀財害命的情況也很多;更有甚者,豢養水匪,養寇自重

這一樁樁,一件件,擺到老皇帝面前,引發的劇烈震動可想而知,又如何能忍住殺心,不對長江水師大力整頓。

長江水師,算是大漢內河水師的精華所在,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南平高氏時期,在原荊南水師的基礎上,進行擴張。後來,又糅合了一部分湖南水師以及後來居上的江南水師,多年發展下來,形成如今的長江水師。而長江水師,又與其他水系水軍,共同構成大漢內河水師。

而關於內河水師,最大的變革,要屬指揮權下放,分道、分段,下放給各道州指揮司,保持一定戰爭功能的同時,還負責治安、剿匪、緝私等事務,而樞密院那邊,直接統轄的,則是海軍。

但如今看來,水師權力的下放,卻成爲了滋生腐敗的溫牀,讓那些人更便利、更容易地與地方勢力勾結在一起。

湖北水師如此猖獗,肆無忌憚,糜爛至斯,顯然不可能只是部分官兵上下勾結,上頭必有靠山,軍地必有結合,內外必有勾連。

一番驚天動地的行動下來,湖北水師半數的軍官被拿下,戰力基本算是廢了。與之同時展開行動的,是對荊湖北道司及蔣江陵府官場的清洗,重點放在司法、稅務、監察三大系統,一次性拿下了六十餘人。其中職級最高的,一個是荊湖北道副都指揮使、湖北水師都指揮使魏忠,一個則是江陵知府符昭壽。

後者什麼身份,也無需贅言,光看姓就知道了,皇親國戚,符皇后的弟弟,太子的親舅舅。至於前者,背景反而要複雜些,前長江水師都指揮使魏璘之子。

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名氣,但魏氏同孫家一般,同出南平高氏,也同樣是湖北望族,是荊湖北道最頂級的食利者。

在大漢,幾乎與孫家同時發跡,早年之時,不管是平楚、伐蜀,還是後來東進平定江南,都有魏璘率領水師奮戰的身影,在一統天下的大業中,有魏璘一份功績,同時也奠定了魏氏在荊湖北道的地位。而魏忠,則是如今魏氏的當家人,也是道司大吏。

這二者的被捕,對於湖北官場來說,可謂是一場大地震了,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自建置以來,三十餘年間,荊湖北道也經歷了大漢政治的變遷,固然因爲各種爭鬥、運動、變革而受到影響,但整體而言,都是平穩渡過的,而從來沒有像這一次這般,大清洗。

很多人都是無所適從的,誰都沒想到,但誰也都看得出來,老皇帝要下狠手了。抓了那麼多人,連小舅子都一併下獄了,總不是鬧着玩的。

於是,心懷恐懼下,很多人都找到布政使衙門,求到樊知古這兒,希望樊使君能夠出面,帶領他們共度時艱,挽救湖北這場突如其來的官場危機。

事實上,對於此事,就連樊知古都大感愕然,畢竟事前一點徵兆都沒有,一點風聲都沒流出,前一夜還在太白樓君臣同樂。然而,仔細想想,這也符合老皇帝的作風,不動則已,動則如雷霆。

冷靜下來之後,樊知古反而安下心來,沒有如一般湖北官僚那般驚慌失措。湖北之弊,不在他,他畢竟只是個就任還不足兩年的布政使,事前沒有得到一丁點暗示,既可以看作是對他的一種保護,也是一項考驗。

同時,對湖北情況才熟悉,剛剛涉及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樊知古在心裡做過一番衡量後,得出結論,老皇帝施雷霆手段整治湖北官場,對他這個荊湖北道布政使來說,也未必就是件壞事。

終究是個外來者,還是寒門出身,與孫、魏等湖北望族根本上是有區別的,難以真正尿到一個壺裡去。

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396章 天花板第56章 是非第216章 馬政第375章 少林寺第29章 勸諫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73章 解決第264章 孺魏王第146章 驕將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7章 恩賞問題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241章 “戲言”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69章 夫妻密談第97章 擴*整頓第296章 反響第17章 武德司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3章 不宜擴大第76章 大才蒙塵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693章 安西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66章 兄弟之國第321章 矛盾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98章 山道第338章 爭執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28章 默認第49章 求援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8章 祭拜第1809章 餞行第140章 封王第34章 亡國之族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87章 就國第49章 醫政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94章 汝公出山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450章 落幕第95章 效果已顯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50章 蜀亡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1章 議治湖湘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