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3章 終章

爲了加快回京速度,老皇帝選擇了走水路,爲了滿足整個行營隨衆的出行,江南道布政司緊急調集了上百艘大船,以供輸送,同時江南道都司也以水師隨行護衛。

實在是老皇帝的身體衰弱,已然難以支撐陸路交通的疾行,同時,行營隨衆幾千人,又伴有大量累贅輜重,若欲提高轉進效率,行船是一個相對合適的方式。

然而即便如此,在這種緊促的安排中,從收拾、登船再到起航,整個行營隊伍也難免處在一種混亂、緊張的氣氛中,再加烈日炎炎,更添沉悶。

同時,想要保證速度,僅靠風帆與槳櫓,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從兩淮到河南,收到訓令的沿途官府,也都緊急抽調縴夫,如備戰一般,爲行營船隊拉縴。

於是,運河之上,又重現了多年以前老皇帝南巡時的景象,場面也堪稱壯觀,運河沿岸,數以千計的縴夫,整齊地喊着號子,一步步地拉動着水上沉重的舟船。

船間有槳櫓撥水,船身有旗幟飛揚,船舷邊還有一些隨駕的權貴、將士、宮人,打着遮陽傘,喝着涼茶,以一種憐憫而又好奇的目光,像看戲一般俯視着岸上賣力的縴夫們

與當年所不同的是,這一次,老皇帝乘坐的不再是奢華至極的“龍舟”,爲他拉縴的縴夫數量也沒有當年那般誇張,但遍插船身的龍旗,在陽光下依舊光彩奪目、亮麗多姿。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頭頂那輪昭昭天日盡情散發着熱量,用最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着芸芸衆生。

三層樓船上,老皇帝還是一副單衣輕袍的打扮,微聳着肩膀,精神萎靡,表情麻木地注視着岸上奮力拉拽的縴夫們。

夏日酷烈,炎熱異常,縴夫們或着短衣,或乾脆裸着上身,一個個都是彎腰屈身,埋頭苦幹的模樣,默默地忍受着烈日的肆意烘烤。

每一聲號子,每一道步伐,堅實而有力,同時也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肩身上被勒出的血痕,即便隔十幾丈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當然了,老皇帝是看不到的,他只是用一個冷漠的心去感受

縴夫們身材形態各一,或高或矮,或壯或弱,也不知官府徵召,每個人價錢是否統一,或者乾脆不給?地方官府應該不會如此膽大吧.

老皇帝沒有打傘,直接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大概是他幾十年來第一次如此強硬地面對天日,額間甚至沒有流下多少汗水,只是平靜地沉浸在夏日運河上的這道“風景線”中。

老皇帝的狀態顯然不那麼正常,一直侍候在側的皇孫劉文渙很是不自在,被太陽曬得倍覺難熬,不由勸道:“祖父,此間暴曬,有傷御體,還請返回船艙歇息。”

老皇帝聽到了勸說,但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擡手指着運河邊如螻蟻一般的縴夫們,說道:“當年隋煬帝出巡時,大運河沿岸,是否也是如此光景?”

老皇帝總是這樣,總是提出這樣讓人難於應付的問題,劉文渙聞之,迅速開動腦筋,還在斟酌如何回答方得其分寸,便又聽老皇帝悠悠道來:

“朕這一生,大德大言談不上,但取得的大功大業,前溯千古,後及萬年,卻自詡不虛於任何帝王。

經歷過大喜大樂,承受過大悲大痛,當然也犯下了大罪大惡。但朕也不以善歡喜,也不以醜惡負疚,不是朕境界有多高,只是朕有自知之明,朕並非完人,更非聖人!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凡有爲之君,也難稱善人!

眼前這些艱苦辛勞之縴夫,因一紙詔令,暴於酷暑,流血落汗,該是朕做下的最後一樁惡事吧”

老皇帝的絮叨,讓劉文渙一時無語,他實在無法理解祖父此時的心態,似乎在憐憫那些縴夫,若是如此,下詔放他們回家即可,說這麼一番話,意義何在?

“文渙!”思索間,老皇帝叫了劉文渙一聲,然後交待道:“要引以爲戒啊!不要如祖父這般,把個人私慾,凌駕於天下之上。

愛民如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若天子都不愛他的子民,還能指望權貴、官僚、墨吏嗎?”

老皇帝依舊在虛僞與真實之間搖擺,空談更甚於行動,雖然嘴裡是一番大徹大悟的道理與感慨,但卻沒有給酷日下拉縴的縴夫們多少憐憫,一些喘息與歇整補水的時間大概就是恩賜了。

自揚州而始,過邗溝入淮,西行北轉入汴,在沿途州縣數以萬計縴夫們的努力下,行營船隊沿着運河快速地朝東京方向駛去。

一路都保持着比較平穩的節奏,但莫說拉縴的縴夫了,就是隨駕臣僚們在這連續至不講道理的行船中,變得壓抑與焦躁,毫無興致可言,不只是天氣的緣故,整個行營的氣氛都長時間處在一種詭異之中,就仿若山雨欲來之前的沉悶。

一直到宋州,得益於一場暴雨,衆人緊繃的神經終於有放鬆的機會,疲憊的身體能夠得到短暫的緩解。

暴雨如注,直落汴水,雨落成線,清晰可見,嘩嘩的雨聲完全充斥在耳中,一時間,彷彿世上所有的聲音都統一於此時夏雨之聲。

船隊停泊在宋城西南的碼頭上,縱然是千料大船,在暴風驟雨中也搖晃不已。

老皇帝再一次站到船舷邊,還是老位置,只不過身着一件皮製雨衣,頭上還頂着大傘,即便此時的老皇帝已經對世間一切事務都抱有無所謂的態度,但也沒必要淋雨。

雨幕之中,老皇帝麻木地觀察着的,還是碼頭上的縴夫們。這一路回城,縴夫是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們在老皇帝眼裡,都是一樣的。都是大漢社會中最底層的氓隸,都是如螻蟻一般不值價的人。

前者還在暴曬之中汗流浹背,如今在暴風驟雨之下,卻又瑟瑟發抖。岸上雖有避雨的棚子,但根本起不到太好的遮蔽效果,大部分人身都是溼漉漉的。

充飢的乾糧,大抵也被雨水沾溼了,但依舊啃得歡實。穿戴着雨具的監工巡視着,兩三個人便能壓制上百人,即便拳打腳踢,也沒人反抗。雨水再大,也不敢走遠,擠在一塊兒,隨時等着暴雨停歇,繼續爲皇帝陛下拉縴,對於他們這樣的苦力來說,這可是上天賜予的幸運.

時間久了,雨水依舊沒有停歇的趨勢,眼前的景象也逐漸模糊了,視線裡除了昏沉的暗色調,再無其他顏色。

即便有竹節的支撐,老皇帝依舊不能久站,當疲憊襲滿全身時,老皇帝也不得不選擇回艙。手上的竹節,已經修了好幾次了,去年在廣州砸張洎時又壞了,但或許也正因爲裂紋滿身、縫縫補補,老皇帝方纔不願換新的。

“傳詔!”走進船艙前,老皇帝衝胡德吩咐着:“雨停之後,棄舟登陸,向東北出發,不去東京了!”

胡德聞令微愣,顯然不知道老皇帝又要搞什麼幺蛾子,不由問道:“官家欲往何處?” 老皇帝沉默少許,方纔沉聲道:“去泰山!”

六月下旬,兗州,泰山,比起此前的着急忙慌,行營在一種相對從容、平穩的狀態下,順利抵達。

老皇帝上一次抵達泰山,還是在封禪之時,距今已然快二十載過去了。即便對老皇帝來說,也足夠久遠了,別看他至今也才六十二歲,但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也堪稱漫長了

沒有去州城,目標明確,直奔泰山,行營也駐紮在泰山腳下,比起當年封禪之時,這一次顯然沒那麼聲勢浩大。甚至於,老皇帝當初親自登壇祭拜的五色壇都荒蕪褪色了。

盛夏的夜依舊是熱烘烘的,夜幕之下,行營被星星點點的燈火照得通亮,從御營、禁衛到後衛,都處在一種忙碌之中。

不過,忙而不亂,上上下下都有條不紊地收拾安頓着,大夥似乎都有預感,到了泰山能夠好好地休整一陣了,若是皇帝陛下興致一來,不覺草率,再來一次封禪祭祀,那調整的時間就更充分了,這事還真說不準。

許多事情,實在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就拿泰山來說,老皇帝從來不覺得他有多巍峨雄峻,能夠託負起他的不世功業,但當年仍舊依傳統選擇泰山作爲封禪之所。

明明對儒家學說抱有一定偏見,但在實際治國中還是不免用起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否則換個地方封禪還真有人能擰過老皇帝大腿嗎?想殉道老皇帝也能乾脆成全。而時至今日,回想起當年的輝煌時,老皇帝仍舊不忘再來泰山,來到當初碑刻祭天之所。

雖是大張旗鼓地來,但重登泰山,老皇帝卻顯得很樸實,不擺儀仗,不穿冕服,就着一身便裝,只在少數隨從的護衛下,郊遊一般重訪泰山。

毫無疑問,封禪臺乃是他的最終目標,那條天梯,也收拾心情,鼓足氣力,重走一遍。二十年後,老皇帝已然年老體衰,不比當年,但再走天梯,依舊展現着他的固執,不許任何人攙扶,即便走得慢些。

屹立於泰山之巔的功德碑,吸收了近二十載的日月精華,也飽受風吹日曬雨淋,多出來的陳舊感,或許就是歷史的沉澱。

佇立碑前良久,老皇帝仰着頭,默默地注視着那篇對他歌功頌德的祝辭,那顆不怎麼波動的心終於生出了些夏日都帶不給他的暖意。

只上前探手輕輕地摸了摸碑體,老皇帝沒有多作話,轉身回頭,像頭老驥一般,埋頭朝封禪臺而去。還是老皇帝獨自登臺,走得很累,當站在所謂“天人感應”之地,老皇帝原本以爲自己會有無限感慨,然而事實卻是,頭腦一片空白,就彷彿往事盡是雲煙,功名悉成糞土。

伏期的天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在這山巔,直面凌空之大日,老皇帝精神有些恍惚了,他甚至感覺有些冷.

夜下,行營,御帳,幾十盞油燈把不大的空間照得透亮,只是燈火有些閃動,帳簾敞開,夜風的作用下,閃得有些頻繁。

未己,四道人影在胡德的引領下進入帳中,壽國公李少遊、定安伯李儉以及文渙、文濟兩個皇孫。四個人都有些緊張地看着老皇帝,他的情況太不對勁了,那種近乎喪失了所有精氣神的衰弱模樣,對於熟悉老皇帝的人來說,還是頭一遭。

不帶絲毫猶豫的,四個人都跪了下來,在這一刻,所有人心頭都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所有人都被一股莫名的恐懼感籠罩着。這是一種錐心驚魂的衝擊,不真到這一刻,誰都難以說出其中的恐慌與茫然。

老皇帝擺了擺手,屏開伺候的內侍宮人,使帳中除老皇帝外只餘六人,胡德作爲內侍行首自然在列,還有老皇帝很少用到的起居郎.

緩慢地偏過頭,老皇帝看向定安伯李儉,有氣無力地說道:“元徽,你給朕當了四十五年的禁衛,有人甚至調笑你是看門貴族,守護侯伯,這些年委屈你了!”

李儉聞言,當即叩首,情緒一下子噴涌出來,哽咽道:“陛下,這是老臣無上之榮耀,何怨之有!”

“那麼,你就給朕當最後一班崗吧!送朕回京之後,就卸職養老吧!”老皇帝虛弱地道。

“老臣,奉詔!”李儉老眼中,涌着淚花,叩拜道。

老皇帝又看向李少遊,聲音保持着同樣的節奏:“遊哥,你我之間,勿需多言,朕的後事,就拜託你了!給太子帶句話,朕對他,很滿意”

“是!”李少遊竭力地控制着情緒。

最後,老皇帝方纔看向已然有些無所適從的劉文渙、劉文濟兩兄弟,突然地掙扎了下,鼓足氣力,道:“你們兄弟,當好自爲之!”

兩兄弟呆呆地望着老皇帝,話也說不出來,只是眼眶越來越紅。邊上記錄的起居郎手直抖,眼神不斷往老皇帝這邊瞟,然而老皇帝似乎已經交待完他想說的一切了。

躺在榻上,老眼逐漸迷離,逐漸無神,不知道過了許久,當帳中的氣氛徹底爲哀傷籠罩之時,老皇帝又板騰了一下,嘴裡斷斷續續,低聲絮叨着:

“都說.死前,能回顧整個人生,朕怎麼什麼都看不到?不,朕還是看到了,這就是大漢帝國嗎,這——”

突然,老皇帝兩眼圓睜,眼白之中佈滿血絲,就彷彿看到了什麼恐怖的事務一般,等榻前臣子們反應過來時,老皇帝已然不再有任何聲息。

開寶三十年(992年)六月二十九日,漢帝劉承祐駕崩於泰山行營,享年六十又二,在位四十五載,功過無量!

完。

第176章 雍王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7章 耶律妃第106章 敲打第193章 楊邠案(1)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6章 名將第376章 對策第83章 遼帝之亡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92章 定州事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7章 風波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43章 不自知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14章 還京第1811章 歸來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章 附議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章 何謂開寶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92章 定州事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20章 折家第376章 拷問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95章 玩陰謀第173章 日常第119章 難審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59章 亂情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2章 稱帝世宗篇47 封禪第126章 問罪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134章 回府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9章 請纓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29章 勸諫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42章 戰後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2章 分食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