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5 漢金衝突

bookmark

如何解決漠北問題,從建隆八年冬到九年春,朝廷上下討論了不少辦法,但幾乎所有人都清楚,以乃蠻崛起之事,以劉金驕狂之心,要想在問題的處理上取得實質效果,最終還得落到軍事上,其他手段,或許有用,但用處有限。

不過,彼時漢帝國正因西南滇黔之亂而分神,雖然也感乃蠻金國崛起對帝國北疆的嚴重威脅,但一時還無法下定決心,直接訴諸於武力。

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世祖皇帝早年的教誨,讓皇帝劉文濟按捺住了即行發兵出塞,北討乃蠻的衝動。當然,以彼時的局面,漢金之間的敵對態勢已經很明顯,金國與饒樂國之間,已經快打出狗腦子了。

而劉金之所以沒有大舉南下,自是心存顧忌,尤其顧忌饒樂國的存在,這就是其腹背之上的尖刺,他必須得將這肘腋之患拔除了,方能放心南下。

至於金兵之南下,也是早晚的事,根本原因在於,由劉金一手“打”出來的乃蠻金國,是不能長久停下戰爭步伐的,同時,以漠北苦寒的生存條件以及傳統遊牧生產生活方式,是無法供養全國各族部民所需。

一般這種情況,要麼極限地壓榨治下,這實際上是漠北契丹幾十年來的統治模式,而作爲一個初統大漠的梟雄,劉金自然不可能走漠北契丹的老路,自我閹割,自去爪牙。

發揮遊牧民族的傳統藝能,對外或者說南下擴張掠奪,便成了唯一的選擇,即便,當下的漢帝國如日中天,但涉及生存根本的問題,在社會時代受限的條件下,基本沒有其他方法可解。

而饒樂國成爲劉金的第一目標,也是必然的,那裡距離漠北太近了,對金國統治尤其是新徵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威脅是巨大的,劉金不可能忽視。

同時,饒樂國背靠大漢,據有“科爾沁草原”以及納河流域大片豐美水土,且經過劉昕三十年的發展興聚,積累了足夠讓劉金流口水的人口與財貨。

若能將饒樂國吞併,其中的好處不需贅言,直接就能讓金國國力更上一層樓,至於壞處,也就是與漢帝國交惡罷了,吞併契丹之後的劉金,對於南方的漢帝國,至少從精神上,已經是不帶怕的了。

不過,對饒樂國的攻伐,並不順利,論將士之勇悍,饒樂軍自有不如,但裝備上,卻是碾壓金兵一條街的。尤其是,靠着與帝國的親密關係,饒樂軍隊也武裝了諸如火箭、火炮、火雷的火藥武器,這這方面,即便劉金早有準備,依舊在大規模交鋒後,吃了不小的虧。

值得說道的是,劉金統帥下的金兵,進化得很快,雖然沒能找到剋制的辦法,至少逐漸熟悉火藥武器存在的戰場節奏,爆炸與轟鳴聲固然震撼,但鑑於精度與威力的限制,彼攻我守的情況下,依舊很難對金國高機動性的騎兵造成致命威脅。而僅拼馬上的廝鬥,靠着更充足的經驗,以及馬上廝殺的本能,金兵的確是要勝過饒樂軍隊的。

不過金兵面臨的問題依舊很明顯,那就是攻城乏力,饒樂的軍隊,雖然同樣以騎兵爲主,卻也注入了漢軍防守的因子,尤其在城池防禦上,饒樂國境內那些散佈在河流、山嶺間的城池,對金兵來說就是一根根硬骨頭,想要啃下,就得做好被崩掉牙的心理準備。

因此,在長達數年的“饒金之戰”中,金兵的戰法也在不斷改變,由前期的“一戰式”決戰,改爲圍城打援,以困城殲滅饒樂軍隊有生力量爲主。

在前幾年,憑藉着豐厚的積累,尚能與金兵掰掰手腕,但越到後面,越是乏力,饒樂軍甚至不敢再與金兵於城外野戰,只能死守城池,變“保境”爲“保城”。便是守城,也只有金山、興國、白城、樂康這幾座城池可作依靠,一般的小城小堡,同樣扛不住金兵的攻擊。

眼瞅着堅城難克,劉金也捨不得將寶貴的兵力消耗在漢人的城池之下,於是,他又放棄了直接吞併饒樂國的目標,改以掠奪爲主。數萬金兵,如蝗蟲過境,搜刮吞噬着饒樂國境內的一切,人口、牲畜、財貨......

等到建隆八年,在劉金的數次大掠中,劉昕辛辛苦苦攢了大半輩子的家當,幾乎損失了一半。在安東女真之亂如火如荼之時,甚至有金兵越境南下,到燕山北道境內燒殺掠奪,雖然迅速被當地駐軍剿殺驅逐,但燕山北道也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安寧之後,再度品嚐到鐵與血,究竟是何滋味。

而金軍對帝國北疆的騷擾與威脅,又何止燕山北道,在饒樂戰火連綿之際,在漢帝國漫長的北部邊境線上,在長城以北、陰山以南的沙漠、草原間,來自金兵抑或金國下屬部落的騷擾,也已經常態化。

到建隆八年,乃蠻金國的存在,已經成爲帝國北部邊境安寧的一顆毒瘤,漢金之間距離徹底撕破臉皮只差一層脆薄的窗戶紙了。塞北的騷亂,甚至影響到京畿權貴士民吃羊的大事......

但在建隆九年初,帝國中樞達成的決議中,仍舊不包括直接出兵北伐,先南後北纔是帝國戡亂攘寇的基本方針。不過,在明知道劉金野心以及金國對大漢威脅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再坐視不理。

契丹的滅亡,已經讓劉文濟飽受非議,爲了此事,朝野內外總是免不了蜚短流長,指責劉文濟只顧着攬權整頓,對付宗親骨肉,而放縱外侮.....

在這方面,劉文濟也是真難,當年他要是力主出兵救援漠北契丹,且不提軍事成敗可能給劉文濟帶來的政治風險,一旦出手,必然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流言蜚語,雖然並不能傷人,但的確是能誅心的,而安東王劉文淵是一貫喜歡玩這種小把戲的。這一點,是劉文濟深埋心中對劉文濟與安東的憤怒,引發建隆六年“宗藩之爭”的重要原因。

因此,經過與政事堂文武相公們的商議,針對乃蠻金國,劉文濟做出了三方面的措施。其一,加大對饒樂國的支援,糧食、武器與兵力;

其二,詔傳帝國北疆邊防諸軍,加強警戒、巡邏等控制措施,再有金兵犯境,邊防駐軍將領可適時發起反擊,堅決消滅一切來犯之敵寇;

其三,也是對金國打擊最深重的一點,下詔北部諸邊,尤其是與金國交界要道、關卡,封鎖一切通往漠北的貿易通道,禁止一糧一茶、一鹽一鐵流入金國轄地,經濟制裁手段直接使上了。

沒錯,就是在金國與饒樂國激烈對抗的那幾年中,漢帝國這邊與漠北的經濟聯繫也沒有中止,還是有許多商人通過明面的、秘密的交易路線,將金國急需的物資轉賣過去,甚至包括一些武器裝備,那段時間,也是北境走私犯最猖獗的時候,賺錢正當時......

隨着朝廷三項大令的下達,雖然沒有大動兵,但整個帝國北疆的氣氛也隨之緊張起來了。饒樂王劉昕那邊,總算鬆了口氣,對朝廷怨言緩解了幾分。

而由於經濟制裁的緣故,也導致北境走私犯罪活動更加高漲,即便朝廷下達了犯行即殺的酷令,依舊免不了一些商賈以身犯法,尤其是生存在塞北漠南的一些歸附部落......

同時,經濟制裁這一招,對金國來說也的確是好使的,南北的貿易線,一定程度上也是漠北的生命線,當漢帝國的禁令下達之後,很多問題迅速暴露了。而僅靠那些走私活動,顯然無法彌補金國對大漢各種物資的需求。

可以想見的,漢帝國的舉措,徹底激怒了劉金,也加劇了漢金之間的敵視與衝突。從建隆九年秋開始,漢帝國北疆,西起榆林,東至燕北,處處示警,狼煙滾滾,金兵頻繁南掠。

這一回,比起過去幾年一些掩耳盜鈴的所謂“部族行爲”,可要直接得多。雖然規模仍不算大,但都是金國成建制的騎兵,洶洶南來,遇強則避,遇弱則打,遇民則掠......

雖說小打小鬧,難傷根本,但金兵的襲擾依舊打破了山陽等地幾十年的安寧,面對來去如風的金軍騎兵,漢軍以防守反擊爲主,雖然取得了一些勝果,但諸邊軍隊依舊被搞得焦頭爛額。一些老一輩的漠南士民,甚至懷念起李繼隆來,當年李繼隆坐鎮漠南時,可只見李繼隆領軍北上,抄掠契丹,可不見北軍南掠。

漢金之間撕破臉皮,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實際上,劉金也是看準了漢帝國北顧無力,雖然以大漢的實力,南征北伐並舉,也不是什麼難事,但皇帝劉文濟顯然不願意那樣冒險。

經過一番明火執仗的試探之後,精明狡猾的劉金捕捉到了這一點,於是在進入建隆十年之後,減弱了對大漢北部諸邊的襲擾,而是再次集中力量,東征饒樂國。

在漢軍不親自下場,僅憑饒樂一國之力,靠着一些“援助”,顯然是無法力卻如狼似虎的金兵。饒樂國自大王劉昕以下,終究不像中亞三國那般能打,畢竟所處環境不一樣,經歷的磨練也不一樣。

再加上,在金國與饒樂、漢軍的多次交鋒之後,金兵也開始嘗試着使用火藥武器了。他們火器,一部分來自戰場繳獲、襲擾掠奪,一部分則來自仿製,生產出的哪怕是劣質品,那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進步。

因此,到建隆十一年夏,劉金實現了對饒樂攻伐最大的一次突破:兵圍興國城。這一圍,就是一個多月,不只圍城,還有攻城。

金兵役使數以萬計的奴隸兵,向興國城頭髮起蟻附進攻,再配合火箭、弓弩、石炮這樣的遠程武器,還真給興國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若不是饒樂王劉昕德高望重,能得人心,有一干忠誠的臣民爲之據城死戰,劉昕差點就被金兵俘虜,成爲帝國之辱,宗王之恥......

興國能夠保住,除了饒樂國拼死抵抗之外,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援應。當然不是帝國朝廷,得知興國之困需要時間,決策反應、調度籌措更需要時間。

解饒樂王於危難的,是另外兩個人,安東王劉繼覃以及燕山北道都指揮使董從儼。

得知興國被圍,與金兵也算老對手的董從儼,立刻便察覺到了這一次的不尋常,一方面派人打探,一方面調集了兩萬邊軍、團練,親自率領,北上馳援。

燕北漢軍主動出擊救援,雖有些讓劉金意外,但在得知消息後,反而大喜,覺得這是一個重創漢軍的好機會,甚至於,是一個一舉將饒樂、燕北同時囊括入金國版圖的天賜良機。

在董從儼軍行進到白城以西、他魯河畔時,遭遇了由劉金親率的四萬金兵的襲擊。這一回,劉金吃足了苦頭,董從儼在應對金兵襲擊上早有充足準備。

即便金兵人數倍於漢軍,但沒能在前幾波衝鋒中,擊垮漢軍軍陣,他們就失去了速破“董軍”的機會。相反,在懂從嚴從容不迫的指揮下,漢軍結陣自守,穩中有進,甚至發起局部反擊。

在漢帝國的軍事歷史上,有無數戰例可以證明,當漢軍結成軍陣之時,只要指揮體系不亂,士氣不泄,在他們的“領域”內,就是無敵的。董從儼,只是用幾年的時間,讓燕北漢軍找回了一些被歲月磨平了的東西。

陷入短兵相接的混戰之後,劉金也感覺到不對勁,等他調整戰術,擺脫與漢軍軍陣的廝殺時,已傷亡三千餘人。接下來的五日,雙方就在他魯河邊對峙着,金兵嚴密監視漢軍,漢軍則在董從儼的指揮下,渾然無懼,不動如山......

一直到興國城那邊傳來消息,金兵敗北了,劉金留在興國監視城池金兵,安東國大將劉尚遠率領一萬軍,聯合城內守軍,一舉擊潰金兵,斬首數千級,餘者狼狽而逃。

得知此消息,劉金大驚失色,再也顧不得與董從儼軍糾纏了,迅速撤兵。董從儼見機,親率燕北鐵騎追擊,在饅頭山東麓遭遇金兵反擊,折兵上千。

從他魯河到興國城,劉金遭遇了自他滅契丹、反漢以來,第一次重大失利,狠狠地打擊了其驕狂之心。而從這一戰開始,也徹底掀開了漢帝國反擊乃蠻金國的序幕。

董從儼之出兵,後續還引起了一個插曲,朝中有文臣攻訐他,說他未經請示,擅自動兵,玩忽職守,置燕北安危於不顧。直言其若兵敗,燕北有失,董從儼罪責難逃,甚至有指責他在最後追擊劉金過程中的損兵折將......

所幸,劉文濟還算清醒,沒有被帶進溝裡去,董從儼的決定雖有有待商榷之處,但不管是初衷還是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他劉文濟,還沒到容不下將帥一些臨機決斷的程度,因此,他不只褒獎賞賜董從儼,還將上表的幾名朝臣,一併發配到燕北都司下屬聽用。

至於安東國出兵救援,則在情理之中了,畢竟饒樂若有失,他們就將直面金國威脅,爲了安全利益,也得有所作爲,這也是劉文淵留下的一干輔政重臣的共識,並且讓劉尚遠這“三駕馬車”之一親自領軍。

須知,在劉文淵時代,安東國與饒樂國之間的關係多有不睦,因爲劉文淵對他十四叔的慢待與蔑視,不過,經此一戰,從劉繼覃開始,兩國關係開始有了徹底的改善......

第334章 喜訊傳來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38章 殿議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47章 視察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43章 不自知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74章 厚葬之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8章 侯益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344章 打個賭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20章 折家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51章 以鎰稱銖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47章 戰略所向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756章 海豐號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289章 捷報齊至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21章 西巡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5章 堂議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456章 遺澤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470章 分封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339章 那一腳第421章 樑孝王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章 乾祐滅佛第412章 二王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11章 動心第1779章 四王畢第375章 少林寺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32章 進宮第20章 威臨荊南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401章 老郭威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35章 開封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