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

bookmark

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

約摸一個甲子之前的太宗皇帝時期,在漢帝國的商場上,爆發了一場持續經年的南北商幫大戰,以當時已經頗具規模的棉產業作爲戰場。

那堪稱是帝國商場上第一次有組織、成規模的商業大戰,波及廣泛,影響深遠。雖然最初發起的只是一些大棉布商人,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圍繞着棉產業的諸多利益參與者,都逐漸捲入其中。

在長期的廝鬥中,整個棉市場大亂,從棉商到棉工,再到棉農,可謂波及全行業,眼看着影響到民生,甚至有蔓延趨勢。

同時,大漢帝國的商鬥,從來都是刺刀見紅的,因爲南北商幫的明爭暗鬥,死傷衆多,大規模的械鬥層出不窮。

後來,地方官府壓不住了,朝廷接手了,在太宗皇帝的嚴厲訓斥督導下,朝廷重拳出擊,甚至不惜出動駐軍,方纔撥亂反正,將事端平息,使局面重回正軌。

那一次南北棉布大戰,從表面上看,是北方棉商感受到南方棉產業崛起後的威脅,不惜用一些出格的手段,以遏制南方棉市的發展,尤其是阻止一些南方棉商“膽大妄爲”的舉措,竟敢堂而皇之地把南布北賣,到他們的飯碗裡搶食吃。

在北方一些大棉商的策動下,對北上的“南棉”勢力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並且一上來便是人道毀滅,手段極其狠辣。

不管是明面上的僱員,還是暗地裡扶持的代言人,亦或是衆多合作方,都遭到了攻擊,或明殺,或暗害,貨場、貨船被攻擊,棉布產品被搶掠、焚燒.

而南方的棉商們,又豈是善人,北人亮刀子,他們也奮起反抗,北方糜爛,那便在東南找那些北商的麻煩。於是,一場真正殘酷的戰爭開始了。

常人觀之,有如霧裡看花,普通人即便就近,也只能看到哪裡走水了,哪裡發生了乘船事故,哪裡又發生了械鬥。沒錯,事情鬧得再大,死再多人,在很多官府的處置中,只是當作一般的“民間互毆”來處置,屍體一處理,那便是太平無事。

顯然,僅靠一些商人,是不可能掀起這等規模的商斗的,他們既然沒有那個能量,也沒有那個膽量。背後,顯然有更上層的權貴們,在扳手腕。

同時,也不排除其中有貫穿帝國幾代歷史的“南北之爭”,北方棉商對南方棉商的打擊背後,又何嘗不是掌握着帝國大勢的北方權貴對南方權貴官僚的打壓。

也正因如此,在最終的善後處置中,不只是南北兩方直接參與其中的棉商受到嚴厲懲戒,在朝廷的法治重權下,破家滅財,在帝國官場,凡是被查出涉及到不作爲、亂作爲的官員,都遭到貶斥。

當然,那些甘爲犬馬,直接參與其中的,就不只是降職免官這麼簡單了。就是在上層權貴,也有好些人,受到警告及懲治,罰俸、免官、殺頭乃至奪爵。

太宗雖然以仁德知名,但只是因爲他重規矩,一旦越了線,他的手段一點都不溫和。這是綜雍熙一朝,爲數不多的“嚴刑峻法”,也正因有這樣榜樣在前,其他躁動的權貴、飄忽的商賈,方纔警醒起來,不敢過於肆意妄爲。

六十餘年前的南北棉布大戰,意義重大,是關乎棉產業發展的一次大洗牌,好些原本聲名在外的大商賈倒下了,當然,他們並不是不可替代,緊跟着便有新人重新崛起,利益是沒有感情的,也不認人。

而那次大戰,不管是從過程,還是結果,事實上都是北方佔盡優勢的。畢竟,中原、河北,乃是帝國棉產業真正崛起壯大的地方,底蘊更豐富,規模更大,資源更多,同時,又有朝廷之中一大批掌權者的支持,政治上的優勢更大。

因此,最終南方棉商在北方辛苦經營的產業與渠道,付諸流水。那之後,“南人不敢北上”,只能用心耕耘南方市場,夯實根基,順帶着開拓海外。

一蟄伏,就是十多年,然後纔敢再重提北上的事情。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激烈的鬥爭始終存在,只不過像雍熙朝那次那般劇烈,再也沒有過。

而六十多年過去的當下,三代人都成長起來了,棉產業的情況又有了全新的變化。

首先,政治上的歧視已經基本消除,庶族官僚的徹底崛起,文官政治的展開,權貴階級的合流,東南經濟的崛起、政治地位的擡升,使得帝國政治不斷趨於平衡與保守,再沒有一風徹底壓倒另一風的局面。

這,對南方棉產業的發展與壯大,也是一個不斷利好的過程。

而從棉產業本身來說,正統二十一年的棉產業規模,比之雍熙時代,壯大了十倍也不止,僅僅從事棉紡織的人口,便超過一百萬人,就遑論參與到種植、運輸、銷售等諸環節的了。

僅上海市,便有十幾萬的棉紡織從業者,其中大的有職廠(官方紡織場),有官督商辦,有民辦大廠,以及規模不等的民間作坊,還有更多兼職的小市民家庭,共同催生了上海棉紡織業的繁榮。

而上海市,從建市伊始,便是始終是帝國南方棉紡織、貿易中心,七十年後,這個地位非但沒動搖,反而益加穩固。

不只是周遭的蘇、秀二州,整個江南道,乃至江西、湖廣、閩、粵的棉花,都成爲了上海棉紡織的原料地。僅靠上海棉布滿足全天下百姓的穿衣問題,不太現實,但它的確佔據着帝國棉產業的半壁江山。

這樣的大發展下,自然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不管是棉花的種植,還是棉紡織的處理。尤其是後者,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帝國的棉紡織技術,又有了一輪革新,主要體現在棉紡織工具上。

在周氏(帶頭推動帝國棉紡織技術大躍進的周仁浚)器械的基礎上,攪棉機,飛梭織機,都被造了出來,上海也是這輪技術革新的策源地。

在二十年前,一個名叫畢昇的淮西棉商,發明了一種三錠紡紗機,後來又改進出五錠機、七錠機,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如此方催生了帝國棉產業的真正繁榮。

到如今,棉衣雖然仍未在帝國全面普及開來,但從整體規模上,它已然取代傳統絲、麻,成爲帝國士民百姓主要的服飾來源。

當然,麻布市場在衰減,但絲綢這種貴族的服飾,依舊很繁榮,和棉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賽道。

隨着南方棉紡織技術的革新,北方也逐漸跟不上節奏了,南北強弱形勢,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

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19章 回京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482章 李氏第118章 查抄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330章 小市民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127章 不允第100章 城戰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01章 捐資第141章 雌威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433章 聖訓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76章 大才蒙塵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85章 趙礪案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3章 豪強第349章 邊情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8章 侯益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30章 喪國之約世宗篇終 駕崩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39章 韓常案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16章 不裝了第369章 找上門來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32章 進宮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707章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1690章 拼圖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119章 難審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154章 滅門第351章 林邑國第334章 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