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

bookmark

毫無疑問,王士廩貪戀權位、不肯隱退的行爲,對大漢帝國的政治生態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破壞與傷害,即便,帝國沒有任何一條律條與典制規定,尚書令的任期只有五年,並且由貴族、庶族官僚輪流掌權。

但是,那種通過幾十年的實踐,通過無數次鬥爭、妥協、交換,最後方達成的朝野共識,這種由核心統治權貴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是不能輕易打破的。

比起寫在《刑統》、《會典》裡的法律條制,這種政治潛規則的破壞,後果要更加嚴重。因爲前者主要用於約束被統治者、被剝削階級的,而那些隱藏於水面下的規矩,纔是真正的統治階級(權貴)達成的關於一切利益的平衡。

一旦破壞了,那麼打破的不只是政治原則,還有好不容易形成的利益平衡,而侵犯到其他人利益,則必然引發衆怒。

而根本利益的衝突,對那些食利的統治權貴來說,比起朝局平穩、社稷安定、蒼生幸福什麼的,更容易讓他們聯合起來鬥爭。

對於這種情況,其中的艱難與風險,以王士廩的老謀深算,他未必不明白,只不過,權力的誘惑,尤其是執政大權的誘惑,又豈是那麼容易抵擋得住的。

在帝國曆任尚書令中,王士廩絕對算是年輕的,幹滿五六年,也才六十出頭,身體康健,精力充沛,哪裡捨得就這麼退下去。

即便在朝外,仍有封疆大吏、公卿將相的位置等着他,但怎能與一國首相的權力威風,相提並論?

而王士廩之所以願意爲自己的權力慾望採取行動,付諸於實踐,大抵也來源於自身的自信。他自認爲二十年的苦心經營,以及尚書令之位的加成,他已經擁有足夠的威望與實力,去擺平那些反對的聲音。

他自信,憑藉對朝廷的熟悉,憑藉自身的權謀與策略,能夠平衡利益衝突,過去他也的確做得不錯。

更爲重要的,還是正統皇帝的態度,劉維箴對王士廩的追求,並沒有反對,甚至還表示,王相公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朕無煩憂,悉賴其功,這可是一劑強心針。

有此三者爲憑,從正統二十一年,王士廩便正式開啓“連任”,這自然引發了內外大量權貴及官僚的不滿,抗爭由此而起。

與包拯之間的對抗,只是一種預熱,一種暖場。畢竟,包拯態度言辭雖然激烈,但他只是就事論事,只是基本大局考量,一切行爲也在朝制約束之下,影響雖大,但範圍有限。

但包拯之後,可就不一樣了。一個包拯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包拯站起來了,當然,僅僅在打倒王士廩專權的事情上。

公侯勳貴、朝廷大臣、士林清流,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約而同,向王士廩發起攻訐。並且,絕不止於口誅筆伐,從政治到軍事,從吏政到民生,王士廩的一切政治行爲,都被人拿放大鏡研究,用以尋找破綻、漏洞乃至弊病,予以攻訐。

這還僅是基礎的,依附於王士廩的那些黨羽們,則更是重大關照目標,而他們的身上,最不缺的就是問題.

王士廩知道會很麻煩,但未曾想到會那麼麻煩。當朝廷勳貴、中樞大臣、清流名士,這些人等聯合起來的時候,給王士廩帶來的壓力也極其龐大的。

他甚至一度有種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覺,在這種局面下,王士廩自然不可能坐着捱打,相反,他的反擊也很凌厲。

天下烏鴉一般黑,你敢揭我短,我便敢掀你老底,憑藉手中掌握的實權,來自“相黨”的反擊,也顯然要更犀利些。

而這種相互揭短的作爲,顯然不可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這是在激化矛盾,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當執政的權貴們陷入內耗時,朝廷的局勢也隨之動盪難安。

建隆後期,因爲嗣續之爭,朝中也爆發過一場大規模政爭,此一回,與當年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還是統治階級內部因權力利益而展開的博弈。

只不過,上一回,有世宗皇帝鎮壓,局面再亂,也有個底,負面影響是能夠得到控制的。但是當今皇帝,不是世宗,而是劉維箴。

在相黨與倒王派之間不斷鬥法時,大漢皇帝在幹什麼呢?倒也不純在看戲,面對紛至沓來、如山堆積的劾章,劉維箴既措手不及,而惱火異常。

對王士廩,進行了嚴厲申斥,說他無法團結臣僚,以致上下銜怨。對那些屢發爭端的權貴,同樣也沒放過,幾次下詔敦勸,希望諸公能夠相忍爲國

劉維箴的一系列表態,倒也不是沒有作用,但只是揚湯止沸罷了,對問題的根本,始終沒有觸及。皇帝態度曖昧,自然給了王士廩繼續專權的機會。

當然,在劉維箴那裡,王士廩可也是費了大心思的,除了一貫以來的貼心侍奉,也跟王士廩的一則進言有關:尚書令職,乃陛下所授,今陛下無意更免,而羣臣亟欲黜落,居心何在?今日能羣起而攻臣,他日若聯合以逼陛下,陛下如何當之?

王士廩的言論,自然有偷換概念、轉移矛盾之嫌,但對劉維箴卻十分有效,這不是個自信的皇帝,習慣了衆正盈朝的太平日子,面對混亂政局,洶涌輿情,處置實在乏術。

因而,讓王士廩替大抵擋來自外朝的紛擾與風雨,似乎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這些混亂因王士廩而發。當然,影響劉維箴態度的,還有內侍行首蔡訣,至少外廷權貴相互牽制時,他們這些在內廷伺候的,處境可就寬鬆多了。

這場圍繞着相權展開的黨爭,持續了足足三年之久,由於皇帝劉維箴的態度,王士廩始終佔據着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過相當的妥協,以尋求合作,但做得更多的,是以各種手段,對政敵進行打壓。

曾公亮、富弼、趙尚範(趙匡贊之後)等重臣,逐一被排擠出中樞。如歐陽修者,更是流貶地方,雖然並不是太看得上這些清流,但他們在士林中的名望太高,手裡的筆桿子,還是很厲害的。

王士廩在秉政後期的表現,很符合權相乃至奸相的特徵,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大反派。他的權謀,盡用在安撫皇帝,打壓政敵,鞏固地位上,爲一己之私慾,致朝政陷入昏亂,以致政務紊亂,士心躁動,人浮於事。

雖然對朝局的震盪,皇帝劉維箴要負很大責任,但最終一錘定音,把王士廩趕下臺去的,還是劉維箴。皇帝在帝國體制內的權威,可遠未被消磨乾淨,它始終存在,只看坐朝者願不願意去行使罷了。

王士廩幾乎在火山口坐了三年多,並且從各方面,牢牢地壓制着屁股下的洶涌。然而,在長期的對抗中,他也難免失策,乃至失智。

而他最大的過失,就在於,在長時間的執政生涯中,他逐漸忽視了,自己的權力與地位究竟來源於何人。

正統二十四年(1065)正月,春寒料峭,時年48歲的皇帝劉維箴在寵幸一名宮娥的過程中,由於過度興奮,以致昏厥,消息傳開後,朝野震盪,暗流涌動.

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62章 薨逝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357章 國滅第17章 武德司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6章 進士樓第179章 長教訓第76章 視察第345章 剝削者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44章 打個賭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383章 敞開談第218章 走私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36章 怪圈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327章 派系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49章 降表第157章 提親第391章 暗箭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64章蜀臣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73章 西北隱患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428章 用心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78章 會獵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68章 機遇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398章 虞美人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45章 中秋第178章 祭拜第153章 未來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