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

使唐北歸後,王溥以出使之功,再加前番諫言河工,王溥被拜爲崇政殿學士、給事中,隨侍御前,諫言進策,具備應答。

雖然實際上與此前在劉承祐身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終究有了個正式的官職,從“觀政進士”的身份擺脫,算是通過了考覈。並且在崇政後殿,得賜一方小案辦公。

本書由公衆號整理製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至於陶谷,加崇政殿大學士,仍爲中書舍人,知制誥,另賞賜錢帛,還是天子近臣。雖然在出使南唐的過程中,陶谷有不檢點的地方,但是,劉承祐並不是太在意。

至少其出使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不管陶谷個人品行有多少問題,但一直以來,劉承祐都覺得此人用得很順手,他不期望其對自己有多忠誠,只要有用能創造價值,便足夠了。

甚至於,劉承祐還真在考慮,是否將陶谷提相,只是有些猶豫,不爲其他,只是猶豫換誰。

自劉承祐繼位以來,大漢朝堂在劉承祐不經意的調整間,形成了七宰並立的局面,分管六部諸司寺監事務,雖權力有大小,地位有尊卑,關係有親疏,但在兩年時間的磨合下來,已成爲一種默認的政治格局,漸成定製。

在分軍權,掌控軍隊方面,劉承祐是抽絲剝繭般小心翼翼,窮兩年之功,平叛以樹君威,施恩以收人心,乃稍有建樹。而在分相權上,沒有費太多心思,初時只想着削楊邠之權,結果反倒在權力制衡上,走上了正軌。

而今政事堂的七名宰相,楊邠、王章、蘇禹珪、馮道、李濤、趙瑩、範質,這是經過劉承祐不斷因時因勢調整而成的。

最初元臣權重,秉執國政,政悉出彼受,劉承祐深憚之。先分楊邠之權,又拿下任意妄爲的蘇逢吉,補以前朝宰相趙瑩,以馮道等人制衡楊、王、蘇。

後來發覺,竇貞固、李濤、趙瑩有合流黨同的跡象,今歲在許州解決皇叔劉信的時候,留其於許州處理後續事務,事畢順勢以其知許州,又以範質這個心腹之臣拜相。

如此一來,政事堂的勢力由原本清晰的“兩黨”,變得更加模糊化。舊臣之中,老狐狸威望雖高,有撫人心之效,但凡事皆念自身,用得雖順手,但於銳意進取的劉承祐而言,總差點勁兒,然朝堂之上,又少不了這種“潤滑劑”。

李濤,治政經驗還算豐富,辦事能力也是有的,也有一定見識,只是格局不高,心眼不大,私心也稍重,勉強還能用。

趙瑩,這個前朝的宰相,才德俱佳,老成持重,不形於色,只是仕漢,平日裡顯得比較矜持。未得劉承祐信任,更像是一個擺給前朝臣子們看的吉祥物。畢竟接收的後晉遺產,還是比較豐富的,人才不少,需要認真經營。

而從龍開國的元臣中,蘇禹珪,這個人雖爲文士,然纔能有限,德操也不足,得以位居相位,只是因爲跟對人,僥天之倖。但是此人,聰明的地方在於,識時務,並且似乎也有些趨利避害的嗅覺。如今在大漢朝堂上的作用,嗯,實則沒什麼大作用,基本上,只是領着劉承祐養在翰林兩院、三館及諸殿的文士,編書著史作學問。

楊邠與王章,自不用多說。

楊邠始終對劉承祐抱有戒心,劉承祐亦然,常生歹意,只是剋制住了,在理政,彈壓朝堂,打擊犯罪,清查貪官惡吏方面,楊邠還是很有作用。但再大的作用,不能盡心侍奉君主,從來都是取禍之道。劉承祐的耐性雖足,但對其又能忍受多久?

王章此前提過許多次,此人能力算不得頂尖,只是州郡之才,但辦事果斷,作風強硬,意志堅決,亦有公心,在天下變亂爲治的關鍵時期,由這樣一個人掌控大漢的財政,並且幹得還不錯。

雖然有的手段過於苛烈,但勞心勞力,結果上是很有效果的。

以大漢拮据的財政狀況,使之維持運轉,又豈是容易的。正是因爲看到了這些,將心比心之下,劉承祐慢慢地放下了對其猜忌之心。

至少在初期的時候,以其與楊邠有同鄉之誼,往從甚密,劉承祐將之打爲一黨,心中格外警惕。不過,在後來,因爲朝局的變動,與劉承祐的作爲,王章與楊邠之間,關係也慢慢疏遠了,在政見之上,漸行漸遠。故眼下,楊邠雖仍爲首輔,但在劉承祐心中,王章的作用,纔是最重要的。

最後一個,便是範質了,其才學自不必多提,年紀也夠,經驗也足,亦有功勞,最重要的是,他算是政事堂中,真正的“帝黨”,爲天子劉承祐一手發掘出來。

對於政事堂中的諸宰,從劉承祐心裡,顯然還是不夠滿意的。不說其他,至少還得換上一個帝黨,那宰堂之內,纔算“正常”。

因此,劉承祐纔會想到陶谷。個人品行如何,在政治上,當真不是硬傷,雖可作爲政敵攻訐藉口,但也要有效才行。關於政事堂內的情況,劉承祐近來也不時會考慮,七個名字寫在紙上,刪刪減減,不論怎麼減,只剩下三個名字,蘇禹珪、趙瑩,以及,楊邠!

......

百忙之中抽得點閒暇,劉承祐關注起南方的情況。來自湖南楚王馬希廣的奏報,言已經於上月十八,擊破其兄馬希萼的朗州叛軍。

自信地閱讀完畢,劉承祐以一種局外人的清醒語氣,發表感慨:“這二馬爭槽,還真是沒完沒了了!”

王溥侍候在下邊,聽其感慨,輕聲指正道:“陛下,時下應當是三馬爭槽,若算上馬希聲、馬希範,則是五馬了!”

“哦?齊物對湖南的情況,也有所瞭解?”劉承祐來了興趣,看向王溥。

“楚王馬希廣的使者,臣與之相談,結合逸聞,故有所得!”王溥回答道。

劉承祐“嗯”一聲,坐姿更加安穩了,眼神瞟着他。

劉承祐目光中隱含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示意王溥細述自己的看法。

王溥也不矯情,微施一禮,便從容敘來:“楚王馬殷,共有生子三十餘人,其晚年,次子馬希聲掌權,長子怯懦。未免其薨後,同室操戈,諸子相殘,爭奪王位,故留下遺命,馬楚權力傳承,兄弟相繼,兄終弟及......”

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無題第19章 武夫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78章 火油彈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82章 不手軟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3章 東京城內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375章 少林寺第1675章 血戰第115章 瀛州第53章 有詩云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771章 襄陽王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4章 西南事務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694章 鹽州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64章 漢宮之內世宗篇終 駕崩第140章 封王第47章 誘其北上第99章 北巡結束第296章 反響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73章 道府之爭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84章 教訓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69章 東出太行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21章 西巡第41章 小風波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8章 澧陽之戰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33章 延禧驛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95章 難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73章 馬氏內亂或可利用一下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2章 方略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80章 春夜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87章 秋後算賬第5章 春闈第133章 面聖第465章 “教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