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原易主

bookmark

閒談幾許,只歇息片刻,劉承祐主動告退,扛着鋤頭,再度下田。劉承訓作爲兄長,自覺當以身作則,不肯落於後,故也拖着有些疲弱的身體,到地裡,繼續笨拙地刨着地。

二人去後,劉知遠身邊不遠處一名文官,將父子的對話,收入了耳朵。透着精明的目光四下掃了掃,放下手中的耕具,步至田畔,面帶笑意地對他拱手道:“恭喜大王!”

其人三十來歲,面相清癯,精神爽秀,留着一抹修得十分精緻的鬍鬚。此人名爲蘇逢吉,官居河東節度判官,是劉知遠的心腹近臣,深得劉知遠器重。劉知遠性素剛嚴,賓佐畏而敬之,唯有這蘇逢吉,竟得幸侍奉左右,察其顏色而進文簿,每有進言,劉知遠亦多表贊同而少否決。總之,這蘇逢吉在劉知遠這兒混得很不錯。

“哦?”劉知遠對蘇逢吉的態度較他人確是親善許多,竟然對其露出了一個常人難見的笑容,好奇問道:“何喜之有?”

蘇逢吉顯得很恭敬,謹躬而立,眼睛掃向遠處的劉承訓與劉承祐:“世子端謹孝敬,溫厚有容人之量;二王子雖寡於言,然果敢嚴毅,腹有經略。有子若此,難道不是大王的喜事嗎?二位王子,皆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蘇逢吉這馬屁拍得響亮,且拍到了劉知遠的心坎了,不過其表情嚴肅到底,應道:“孤這二子豈當得此等評價?唔......不過大郎秉性醇厚,確是不假,至於二郎——

話音一頓,劉知遠眼神忽然變得有些深邃:“這半歲多以來,性情大變,御人過肅,言行尖刻,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

劉知遠顯然是將蘇逢吉當成親近之人的,對兩個兒子的評價,卻沒有一點遮掩的意思。跟在劉知遠身邊也久了,也大概明白其顧慮所在,但蘇逢吉不敢貿然發表什麼意見。

垂首復仰,眼神中透着些機靈之色,蘇逢吉神態自然地帶偏話題,話裡帶着點暗示:“二王子方纔之言,卻也不無道理,大晉已亡,中原無主,胡虜猖獗。大王確是應該積極進取——”

蘇逢吉顯然是準備長篇大論的,但被劉知遠粗暴地打斷:“豎子之言,豈可當真?”

見劉知遠“發怒”,蘇逢吉面色反倒愈顯輕鬆,不慌不忙,自顧自慢悠悠地說着:“河東形勝之地,自古以來,據之可成王業。遠的不說,當年晉王擁之,以抗強梁,及莊宗滅樑,大唐所以興也;十年前,高祖鎮河東,以一隅之地而抗天下,長驅而直入洛陽,大晉興於此也;如今大王擁兵數萬,民且安,兵且壯,中原沉淪於異族鐵蹄,若縱河東之雄,南下中原,帝業可期也......”

“閉嘴!”聽蘇逢吉道出如此直白的“逆言”,只見劉知遠怒狀駭人,狠狠地瞪着蘇逢吉呵斥道。

蘇逢吉有些意猶未盡,但迎着劉知遠的目光,還是識趣地閉上了嘴。他自認猜出了劉知遠的心思,然而此刻直面其那兇狠的眼神,心頭仍舊不免打鼓。北平王劉知遠,可不是個善人,身體不禁哆嗦了一下,蘇逢吉趕緊深埋下頭。

耳邊傳來劉知遠的激切之言:“此等悖逆之言,再敢言語,孤絕不輕饒。孤簡拔於高祖,長受國恩,自當圖報。晉室衰微,天子蒙塵,落於契丹之手,孤身處千里之外,未及援助,已是痛徹心扉,愧悔難當,豈敢有此等悖逆妄想!勿復此言!勿復此言!”

劉知遠那動情的模樣,彷彿真的一樣。蘇逢吉也是個聰明人,眼珠子提溜閃了幾圈,長長作揖:“大王之忠心,臣下明白了。臣下濫言造次,還請大王責罰!”

“再復此論,必嚴懲不貸!”輕哼了一聲,劉知遠起身拂袖而去,似乎真的生氣了一般。

見狀,蘇逢吉趕忙與幾名牙將親衛綴行而去,臉上不見一點慌張。

劉知遠答蘇逢吉之言,當然是言不由衷,瞎扯的了。他要是真忠誠於晉室,在晉朝與契丹長達五年的對峙鏖戰期間,也不會穩守關隘,坐觀成敗了,且還偷偷地收容散卒,壯大自己勢力。中渡橋之變,杜重威全軍而降,汴梁危及之時,也未見他有勤王援護動作。耶律德光入汴,見諸節度爭相覲見,又毫不猶豫地派人攜重禮詣殿而拜,大表忠心......

就劉知遠的動作便可知,他是有野心的,事實上到了他這個名望地位,是不可能沒有野心的,且不進則退。這段時間以來,河東文武已經有不少人明裡暗裡給他旁敲側擊了。蘇逢吉講得雖然大膽直白點,但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劉知遠的態度如此“堅決”,只有一個原因,時機未至。一者,天下局勢仍未明朗,雖有耳聞契丹主耶律德光在中原的暴政與聵行,士民雖有激烈反抗,卻還未成規模。二者,劉知遠心裡也是有些發虛的,耶律德光屬下胡漢幾十萬大軍,還是很有威懾力的,他可不願拿他苦心於河東經營的家底去與契丹人硬碰硬。

劉知遠此時的做法,就一個詞,觀望。

劉知遠這邊的動靜,引起了一陣波瀾,田間鋤地的文武臣僚各個側目而望。劉承祐也下意識地瞄了瞄,不過很快便有埋頭專注於翻土,一畝之數,必須達成。

北平王離去後,很多人都開始偷懶了,這場作秀,顯得有些虎頭蛇尾。最終,只有劉承祐與少數位卑之官吏,足額完成了鋤作。那寥寥幾名文武將吏,都被劉承祐默記於心。

大變之臨,必有異兆。在這萬物復甦之時,春暖花開之際,晉陽內外始終瀰漫着一股山雨欲來的氣氛。傍晚時分,南城城門指揮使上報,忽有“妖風”起,城頭“晉旗”攔腰而折。劉知遠以此問左右,無以對,唯有蘇逢吉擔當瞭解惑的角色,言此乃上天警示,恐有劇變。劉知遠默然無語,時值今朝,還能有怎樣的變故。

比較湊巧的是,日落不久,一則消息,自汴京傳來了。就在昨日,二月丁巳朔(初一),契丹主耶律德光在蕃漢羣臣的“擁戴”下於汴宮稱帝了,改契丹國號爲“遼”,改元大同,大赦天下,正式從法理上統治中國。伴隨着的是一道略顯強硬的詔旨:“自今節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戰馬。”

六百里飛騎來報,晉陽城中,又是一陣波瀾起伏,劉知遠放下吃了一半的飯碗,緊急召集霸府僚屬於王府議事。

夜幕下的王府,仍舊一片肅然。寬敞威嚴的正堂間更是一片噤然,寂靜無聲,只有幾座燈盞,默默燃燒着,晃動的火苗釋放着縷縷迷離的光芒。

堂間只十來人,劉知遠並沒有大議的意思,文武以右都押衙楊邠、馬步軍都指揮劉崇爲首,另有劉信、扈彥珂、王章、史宏肇、常思等劉知遠屬下的高級文武。大概是這半年多,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的突出表現,劉承祐也得以在列。

以一個端正的坐姿挨着叔父劉崇落於右列次席,表情與諸人保持着相類的嚴肅沉凝。當然,劉承祐打心底沒什麼緊張的,耶律德光稱帝建遼,他是早有“預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同時,劉承祐的目光,不時瞟向堂間位次靠後的一名中年武將,面相端正威嚴,氣度豪邁,那是河東蕃漢兵馬都孔目官——郭威。此時的郭威,在劉知遠帳下已經有一定地位,但也就那樣,武將之中相比劉崇、劉信、史宏肇者,他就是個“弟弟”。

孔目者如一孔一目,無不經其手。郭威這個孔目官,兵馬之事無不可管,但以河東兵馬眼下的情況,卻是無可管者。就如劉承祐所領的龍棲軍,他就絕對插不上手。

不過,劉承祐卻是一點也不會輕視這個眼下還未有譽名揚天下的武臣。每視其人,“黃袍加身”四個字眼,就不斷在劉承祐腦中盤旋,眼神不自主地變得冰冷。

大概是劉承祐的目光太過冷厲,郭威察覺到了,朝其張望過來,卻只見到已經轉過頭、表情恢復平淡的劉承祐。濃眉微皺了下,郭威平靜的眼神中不由恍過一絲疑惑。

“大王到!”伴着牙將一聲大喝,堂中氣氛更緊,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

劉知遠一身絳服,跨步而上主座,大馬金刀坐下,環視一圈,語速極快,直接道來:“契丹主稱帝了,海內譁然,其宣制詔旨恐怕已經在北來的路上了。孤只問,河東當何去何從?”

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36章 迎奉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216章 初夏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7章 風波第252章 面聖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17章 修法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765章 三郡公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87章 瑣屑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713章 機遇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95章 大商人第261章 大捷第33章 西巡結束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9章 武夫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697章 蠢蠢欲動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87章 瑣屑第9章 鳳翔戰況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66章 朕要親征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69章 夫妻密談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88章 天子金令第3章 不宜擴大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章 分食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8章 巡視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95章 玩陰謀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159章 亂情第308章 新貴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