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春闈

乾祐八年,此春的東京,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件事。一是上元節的全城歡慶,當夜的煙火表演至今猶爲東京士民津津樂道;二便是淮東-東京貪腐大案,此乃朝野動盪的大事,廟堂、民間都議論紛紛。

其三,則是即將展開的又一年科考。經過數年的制度建設,大漢的貢舉取士,已經重入正軌,從地方道州考試,到東京省部選拔,都已成體系。

在此事上,內外文臣,都很用心建設,少有拖沓耽擱的。畢竟武臣猖獗多年了,而提倡科考、興教、文化,是制約武臣的一個有效手段,至少在朝堂上。

大漢的科舉時間,並未固定,都是根據形勢來的。乾祐五年徵淮歸來,即開制舉。乾祐六年同興秋舉,七年罷,到如今的八年春,又開常舉。

劉承祐的想法很簡單,爲朝廷儲備人才,接下來朝廷戰略所向,乃是削平南方諸國,一統天下。屆時,即便留用一些各國官員,人才的缺口,是可想而知地擴大,尤其是治政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是需要週期的。

是故,大漢取士選才的頻率,纔會這般高。當然,有得便有失,因爲薅得太狠,實則這些年,取士的素質在下降。與開國前幾年相比,差距則更加明顯,像初年,就有王樸與王溥,後又有王著、李昉,如今都是國家大吏。

然而,即便如此,選士的力度,也沒有放鬆。時值初漢年間,凡有一技之長者,都可培養、任用,容不得挑肥揀瘦。而對於那些才幹、資質並不出衆的人而言,也只有在國初這種天下未定的特殊時期,纔有這種機會。

換到太平盛世,若沒有驚世能力,拔萃才情,抑或深厚背景,想要出頭,那可是千難萬難。當然,就近年而言,國家所選士人,大多會作爲中下層、僚屬職吏來培養,起步不會高,至少比早年的那些人低很多,從劉承祐這兒,對他們的期望都不會太高,

不過,事情沒有絕對,每一科,都難保不會有遺珠,但那就需要他們在宦海之中,打拼出來。養一千隻蠱蟲,總會有些蠱王、蠱將冒出來......

今歲科考時間,被定在三月十三至十五連續三天,乃是開國以來,第一次常舉,第一次春闈,恢復加增了幾門在劉承祐看來還是有用的科目(當然,重點永遠是進士、明法)。以往,都是選在秋季,進行制考。

從正月時起,便已有士子,陸陸續續地從全國各地赴京備考。到截止日起,持解文至禮部登記備案的士人足有3427人,規模乃歷次科考之最。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朝廷多開了幾門,又早早地放出消息,此次取士的名額,也遠比往年多,幾倍之,是故引得不少士人,都動了心思。再加上,還有淮南、秦鳳之地的士人。

尤其是秦鳳、漢中這種方取未穩之地,不管是爲了一視同仁,還是收買人心,劉承祐直接下詔,對於籍貫此地的士子,沿途官府,需給驛宿便利。而這,是個很得人心的政策,至少於讀書人而言,得到了極大的尊重,這是王朝興盛的徵兆。

而隨着八方士子入東京,開封城也更添幾分文氣,幾分熱鬧。新擴建的開封城,雖然仍有內外、貴賤、貧富之分,但自從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後,整座城池愈趨繁榮,雖然官府的管理成本劇增,但整座城市的活力明顯提升。

而最直接的好處,便是商稅的增長,這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以前的幾座市場,仍舊被保留着,並有所擴張,修城的時候,還特意改善交通,到如今,仍是商旅貿易往來的選擇,尤其是大宗交易。

同樣的,在原市、行的基礎上,新發展起來了一些集市,其中名氣最大的,要屬相國寺了。佛門禁地,早爲民間煙火氣息所染,與紅塵接壤,再無清淨可言。朝廷雖然抑佛,但是終究難以控制人心,許多百姓都喜歡往相國寺湊,即便是做生意,也能離“我佛極樂”近一些。

有鑑於相國寺的特殊情況,開封府專門派了一支由市吏與市卒組成的隊伍,負責秩序的維護,與稅收的管理。原本的上百間僧房,也被開發成了旅宿賓館,總免不有行旅之人夜宿。

如今值三月,也正是相國寺一年最熱鬧的其中一段時間。而站在原本的山門前,放眼望去,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入目皆是熙攘,進耳滿是喧囂,但劉承祐卻顯得很陶醉的樣子。

總算,官府給相國寺還是留了些體面,至少沒有讓人把攤子鋪到佛殿內去。到如今,寶剎之內,仍有僧侶修佛,依舊有遊人觀賞,信徒上香。寺廟仍舊輝煌,然而,就是少了從前的那種令劉承祐不爽的浮麗。

說起來,距離當年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已經有快五年了。但不得不說,佛門的生命力,真的很頑強,在新的形勢下,各地保留的佛寺,仍舊從艱難地生存着,甚至有所適應。

畢竟,劉承祐雖稱“滅佛”,但滅的是其影響,取的是其財產,奪的是其丁口,用利益來解釋,就足夠透徹了。至今,當年之所獲,皇帝內帑之中,還存有一部分。在減少社會資源控制的情況下,劉承祐還是容忍佛門的存在與發展的。

近年來,官府對佛門最大的動作,還得屬奪取淮南後,兩道大員,秉持朝廷政策,對地方的佛寺進行改(掠)造(奪),其中做得最徹底的,又是我們淮東布政使王樸。

當時,還與淮東都指揮使陳思讓起了些衝突,因爲陳思讓看不慣王樸的做法,因爲陳思讓極爲信佛。說來也是一種現象,在當世,有諸多戎馬一生,殺人如麻,從不把人命當回事的武夫將領,篤信佛門,越到晚年,越是如此,大抵是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迷惑吧。

但是,陳思讓又豈能鬥得過王樸,最後感受到來自東京的壓力,還得捏着鼻子發兵配合布政司衙門。兩淮佛寺的整改,使得大漢再添數萬人口,戰後的恢復也得利於佛寺的財產。

同時,也因爲有諸多像陳思讓這樣的軍政大臣,都對佛門抱有同情之意,使得“滅佛”只能成爲一種可持續的政策方針。

交流好書,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郎君,此間人來人往,魚龍混雜,實在不是你該待的地方。如今看也看了,還是早些回宮吧!”張德鈞緊緊侍候在一邊,清秀的臉上帶有一絲焦急,向劉承祐勸說道。

由不得不緊張,劉承祐此前不止一次地微服出巡,但卻從來沒有像今日這般深入市井。

聞言,劉承祐不由四下看了幾眼,伸手指着周圍那些嚴密戒備,驅出一片空擋,瞪大雙眼看誰都像歹人的侍衛們,道:“你們要是再緊張些,可真要將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

基本上,凡是路過的人,沒有不對劉承祐這幹人投以好奇目光的,不是沒見過達官貴人遊市,但這種表現的,幾乎沒有。

當然,劉承祐也並不怪護衛們擾了他的興致,左右他也並沒有深入民間、融入百姓的可笑想法。

稍作思量,劉承祐扭頭看着跟在身邊的周淑妃,意態輕柔地問道:“逛累了嗎?”

“大周后”爲劉承祐的所獲,已經三年了,雖不滿二十,但經過皇帝的開發,也越發可人,就如春天綻放的花蕾一般,不論容顏、氣質還是身材,都透着股誘人的韻味。

不過,漢宮中的后妃,最受劉承祐冷落的,還得屬這大周娘子,劉承祐去淑華殿的次數很少。雖然能縱情聲樂,填詞譜曲編舞,不過聊以**罷了,深宮的寂寞總是難以抵擋的。

時間久了,生生從一活潑的懷春少女,蛻變成多愁少婦。那美麗面容之間,始終揮之不去的哀怨於傷感,劉承祐見了,哪怕他心再硬,也是會軟幾分的。

此番乘興出宮,大概是憐之,劉承祐特意召她伴駕。面對皇帝突來的召幸,小娘子是受寵若驚,也難地展露嬌顏,一同在東京市井遊玩一番,面上的愁緒都明顯消去不少。

此時,依在劉承祐身邊,聞其問,美眸有些眷戀地看向相國寺前的繁華盛景,顯然流連不已,但很快一抹黯然浮現。迎着劉承祐詢問的眼神,大周輕輕地吁了一口氣,就如夢醒一般,露出一道嬌柔的笑容:“妾也走累了,還是回宮吧!”

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324章 交代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348章 老皇帝第252章 面聖第61章 淑妃病危第53章 兵臨刪丹第42章 嶺南在望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40章 城塌了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60章 皇后進言第407章 麻煩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7章 西京風波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052章 回京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27章 西京風波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99章 兩個人才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811章 歸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19章 回京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2章 慈父的關懷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85章 賜宴第195章 遼帝第16章 軍中俊才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341章 向錢看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345章 剝削者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368章 榮寵第68章 撤了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3章 取士不公第141章 雌威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69章 東出太行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78章 滄州府第132章 進宮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98章 轉折點第314章 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