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醫政

bookmark

劉承祐嘴角帶着點笑意,回到崇政殿,腳步輕快,面容間的嚴肅都釋去幾分,讓殿中伺候的內侍們都輕鬆許多。

“參見陛下!”聞皇帝回殿,趙普前來陛見。

“免禮!”手虛擡,劉承祐一臉的溫和。

感之,趙普陪着笑容,問道:“陛下遇到什麼喜事了?”

劉承祐也直接答之:“太后病情已然康愈,朕的賢妃也查出有孕了,可稱喜事?”

“大喜!此爲雙喜臨門啊!”趙普也眉開眼笑,向劉承祐道:“臣恭喜陛下!”

劉承祐心情着實不錯,差點脫口而出,道出一句“同喜”。

他方自慈明殿探視歸,太后李氏病癒,氣色良好,連食慾都漲了許多,親自侍奉李氏進食。而回殿之時,又轉道去了一趟秋華殿,賢妃折娘子那邊傳來消息,又害喜了。

從四月到五月,於劉承祐而言,可謂喜事頻頻,家事國事,事事順利。荊湖輕鬆收取,太后病情好轉,四月時進宮多年的周淑妃查出有孕,而今邁入五月,賢妃又懷上了。

不算剛懷上的兩位,劉承祐膝下,已經有六子三女,可謂丁口豐盈了。甚至於,他感覺自己幾乎成了一架播種機器,命中率極高的那種。

事實上,算上夭亡、流產,還有更多。這幾年,在宮內,劉承祐並不只臨幸那一後四妃,像皇后身邊的女侍御、荊南、南唐、吳越進獻的美女也都有嘗一嘗。結果嘛,只有李璟獻上的孫氏,成功地給劉承祐誕下了一名公主,由此提級爲美人。

“太醫署的人,已經南下了吧!”看着趙普,劉承祐問起正事。

趙普也斂容答之:“醫師2人,醫工12人,再兼醫生20人,共計34人,已然動身,臣與署令一同相送,傳達聖意!”

滿意地點點頭:“醫者,懸壺濟世,湖南多疾,他們這幹人南下,是要替朕救濟軍民,診疾斷症,爲朝廷宣揚德化的!傳制地方官府,要善加安置這些醫者,配合他們工作。”

因考慮到湖南醫療條件惡劣,軍中多疾,劉承祐特意命太醫署選拔了一批人南下。拋去那些冠冕堂皇的話,目的則爲整合湖南醫療資源,研究病理,治療疾症,尤其針對嶺南的瘴氣、疫病做些深入探索,爲今後大軍南下做準備。

“如今太醫署中,有多少人?”劉承祐問趙普。

趙普說:“回陛下,兩部諸科及上下師生,已有近500人,醫學之盛,已邁前代啊!五日前,方舉行了一次月考!”

“500人,可能濟整個天下?”劉承祐不禁感慨:“還需擴大規模啊!”

漢承唐制,雖然如今的朝廷,諸多制度都有其特色了,但各處都透着大唐的影響,很多典制度都沿襲下來,有改來改去,乾脆被恢復唐制。

似醫學制度,基本照抄唐制,只是受劉承祐重視,恢復得很快,並且規模空前。開封可以說集中了天下最優良的醫療資源,不過能夠享受的,只有皇室、貴族、官僚以及軍隊,如今,基本每一支軍隊,都有一支軍醫隊伍。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這些年來,劉承祐逐年在加大在醫療事物上的投入,每歲都有地方上的名醫,被徵調入京。同時,太醫署經過考覈,也會釋放出一批人,到地方任醫官。爲此,專門設立了一套醫官的升級制度,提高品秩。

劉承祐一心想要擴大太醫署的規模,惠及於民,但到如今,也是稍顯乏力。一是投入大,二是醫生的培養也需要週期,三是願意幹這一行的畢竟是少數。

見劉承祐又陷入了思索,趙普也不打擾他,等他回過神來,方纔說道:“陛下有濟世之心,這是天下子民的福分,然事事猶需量力而行。太醫署有如今的盛況,已是難得,天下未平,朝廷各項支出甚大......”

“你不用說了!”劉承祐嘀咕了句:“朕明白你的意思!”

趙普的意思很明顯,做什麼都需要財力的支持。別看如今大漢朝廷財政歲歲向好,但攤子鋪得大,經不主花,劉承祐又是個有爲之主,想法多,每每念頭一起,就要投入財力、物力、人力。而醫療的投入,從來都是巨大的,從醫政到醫學,涉及的方方面面,沒一樣不費錢的。

考慮了一會兒,劉承祐一臉偉光正的表情,嘆道:“醫者治病,君王治國,這是相同的道理。待天下太平,朕不只要讓百姓居有其所,耕有其田,還需病有其醫啊!”

聞之,趙普不由滿臉感慨,鄭重地應道:“陛下仁心,包攬天地啊!”

擺了擺手,劉承祐嘴角不由掛上了點無奈的笑容。嘴裡雖然這麼說,但他自己都沒什麼底氣,想要做到此點,何其難矣,他真正能做的,只能儘量去提升大漢的醫療條件了。

“你說,今後的科考,增加一門醫科如何?”看着趙普,劉承祐問道。

眉頭稍凝,發覺皇帝那興致勃勃的表情,稍微盤算了下,趙普還是說道:“或可一試,只怕引起上下非議!”

“有什麼可非議的?”劉承祐當即道:“這滿朝臣工,有誰遇疾了,不需尋醫問藥的?”

“這樣,你稍後發文至政事堂、禮部及太醫署,籌議此事!”劉承祐直接吩咐着。

“是!”

縱使增涉醫科,想來也不會造成羣起報考的效果,但有一點還是可以保證的,那邊是醫師地位的提升。

談完此事,注意到趙普手中的奏章,劉承祐問:“何事要奏?”

聞問,趙普將奏章呈上,將淮東的兩道急務講了一遍。

“鄭仁誨已病重至斯?”劉承祐眉頭稍凝。

雖然鄭仁誨身上帶着濃濃的“郭氏”印記,但劉承祐從不否認其才幹,不管當初的樞密副使,還是如今的淮東按察使,都堪稱賢臣良吏。年初淮東大案時,就有耳聞鄭仁誨身體不爽,如今幾個月過去,卻又加重了。

“淮東既然上報朝廷,那就說明鄭公的病情確實嚴重,甚至比想象中的還要重!”趙普說。

“使臣僚羸病而理事,卻是朕有些不恤下情了!”劉承祐說:“應當提早放其回鄉休養的!”

“陛下不必過於自責!”趙普勸慰道。

“老臣漸凋零啊!”劉承祐嘆了口氣,此番感慨比起從前更加深切。

今歲以來,朝廷的文武老臣,幾乎約好了一般,染疾,病重,折從阮、趙暉、劉詞、和凝,再到這鄭仁誨,無一例外,開封府尹景範身體似乎也有不爽了。

念及這些,劉承祐的心情,似乎沒有那麼美妙的。

但心情再沉重,擺在面前的問題還是得解決的,趙普問:“不知李相公所擬,如何批覆?”

“制下,鄭仁誨以本職致仕,賜太谷郡公!”劉承祐說道:“至於淮東按察司之職,就從李濤所請,以徐臺符徙任吧!說起來,徐臺符盡忠王室,也有些年頭了!”

“是!”

聽命的同時,趙普心中難免異樣,給鄭仁誨封公,似乎有些不妥,爵位重了。不過轉念一想,趙普又有些明白了,鄭仁誨的兒子已經死了,屬絕嗣的情況,這樣,待其亡,朝廷可直接收回爵位。

“至於龜山運河之事,朕相信王樸,他既然主動奏請,必然已經考慮周全,詔允之!”

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492章 事發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433章 聖訓第120章 折家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21章 矛盾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428章 用心第83章 抉擇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4章 苦難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15章 瀛州第395章 大商人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12章 整風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421章 樑孝王第118章 棉第85章 浮雕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052章 回京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3章 市井之聲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1章 禍從口出第94章 善後第52章 幽燕變故第2章 登聞鼓響第86章 鬚髮花白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19章 幸西京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93章 完了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68章 機遇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38章 破寨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313章 日常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790章 憂勞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98章 轉折點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82章 殺俘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3章 接見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75章 在滑州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