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紆尊降貴

“小的恭迎王公!”開封南郊,汴河碼頭上,剛從官船上落地,便見到張德鈞挺身直立,恭候着。

張德鈞實則長相十分出衆,也頗有姿儀,風度翩翩,若非知其底細的人,誰人想到,這個氣度不凡、貴公子一般的男子,會是個宦官,無根之人。

一身穿着也透着貴氣,錦服玉冠,身邊跟着數名一看就知道不好惹的衛士。王樸當然是認識張德鈞的,打量了他幾眼,見他恭敬的模樣,擡手回了個禮:“原來是張中官,哦,現在應該是司使了!”

“王公還京,小的特奉官家之命,前來迎候!”張德鈞笑眯眯的,雖則輕言細語,卻也沒有宦官特務的陰柔。

聞之,王樸立刻正肅容,北向宮城,鄭重一拜。

掃了眼汴河之景,水岸綠柳成蔭,閭舍綿延,人煙稠密,水上舟船絡繹,新增的幾座虹橋高懸,溝通兩岸。再看着矗立眼前,面積倍增,雄偉壯麗的開封城,王樸長嘆一聲:“一去六七載,京中已大換新貌了,令人咋舌啊!”

“東京變化之大,王公日後可細細體會!”張德鈞說道:“官家有諭,賜王公沐浴、紫服,入宮覲見。王公舊宅狹小,不堪入住,官家於皇城東南,另賜宅邸一座,安頓家眷。王公這便隨小的進宮吧!”

對於皇帝細心照顧,王樸難免感激,再度拜謝。張德鈞又指着隨行的幾名衛士,說道:“知道王公僮僕不多,小的特地帶了幾名下屬,別的做不了,幫王公一家擡箱扛包,還是足夠的!”

聽其言,王樸深深地看了張德鈞一眼,這是把自己的情況都瞭解清楚了啊。東京的變化確實大,眼前的張德鈞就是個例子,以前只有個武德司,如今又添了個皇城司。

心中雖生異樣,但還是拱手稱謝:“多謝張司使一番美意了!”

幾個大箱子,自船上卸下,看着衛士費力地將之擡到車上,張德鈞語帶玩味地道:“何物如此沉重?”

瞥了他一眼,王樸淡淡地說道:“張司使要檢查一番嗎?”

“王公說笑了,小的豈敢行此冒犯之舉,唐突之處,還望見諒!”張德鈞趕忙賠禮。

王樸帶回的幾口箱子,當然不會是什麼金銀珠寶了,除了一些傢俬之外,都是些書籍圖冊。不過,也沒有任何解釋的意思,以王樸的脾性與身份,對於張德鈞這宦官+特務的身份,始終抱有一定的戒備與鄙視心理。但人家背後站着皇帝,對此,他也不便多說什麼。

沐浴,洗去塵埃,換上一身新裝,王樸直接入宮。開封郭城、皇城雖然大變樣,但宮城還是那般熟悉。

覲見的地方是文華殿,皇帝劉承祐正在這邊察看考校皇子們的學習。得知王樸求見,劉承祐當即口諭傳召,並正衣冠,表現得十分鄭重。

殿內,劉承祐正坐書案,文華殿大學士張昭侍候在側,六名皇子也都規規矩矩地站在下邊。

“臣王樸,參見陛下!”入內,見到皇帝,王樸大禮拜倒。

見狀,劉承祐當即起身,離座親自將他扶起,緊握着他的雙手,動情地說道:“卿這些年在揚州,可是讓朕好生想念啊!”

不管劉承祐的心情是否真的這般激動,但他這番表現,還是十分讓人感慨的,論跡不論心,即便沽名釣譽,這副禮賢下士的氣度,也值的人傳揚讚佩。

而王樸對此,也是十分感動,雖然被劉承祐有力的雙手託着,仍舊躬身再拜:“有勞陛下惦念,臣感激萬分!”

注意道王樸蒼老的面容,斑白的頭髮,劉承祐長嘆一聲:“卿鬢間灰白,紋如溝壑,其老如此,可見操勞之劇,朕心中,着實不忍啊!”

王樸則灑然應道:“臣雖老,但意滿足,得遇明君,一展所用,乃臣之幸事。陛下龍行虎步,神采依舊,纔是大漢之福!”

“卿治淮多年,廢寢忘食,鞠躬盡瘁,忠直勤懇,名傳京師,雖遠僻千里,但你我君臣之間,實心若比鄰啊!”握着王樸的手,劉承祐似乎捨不得鬆開,又是激動,又是感慨,做足了姿態。

聞之,王樸說:“陛下盛讚,臣不敢當。陛下付臣以大任,重責在肩,唯恐失政,不能揚陛下恩澤於民,辜負陛下的信任,但悉心盡職,竭力以報而已。”

頓了下,王樸又道:“倒是臣性情有缺,在任淮東,言行常有操切之時,給陛下添麻煩了。幸陛下度量寬宏,不以爲意,屢加包容,臣思之,至今含愧無顏!”

聽其言,劉承祐笑了,看起來,王樸對自己的“聲名狼藉”,還是有一定認識的啊!

“卿言重了!”劉承祐拍了拍他手。

終於鬆開王樸的手,劉承祐扭身,招呼着幾名皇子,道:“文伯公乃是大漢的忠臣良臣,替朝廷安治淮東,盡取民心,乃才德高士。你們是大漢的皇子,對江山社稷,當有以身作則的覺悟,一起向他行禮謝之!”

皇帝老子吩咐了,幾個皇子立刻聽話地上前,一起向王樸行禮。包括入學文華殿不久的劉旻,也都懵懵懂懂地跟着哥哥們,禮節表現倒也像模像樣的。

對此,王樸哪敢直接受着,匆忙回禮,心中的感動無以復加,朝向劉承祐:“官家如此禮待於臣,臣受之有愧啊!”

在大漢的文武重臣中,有資格受皇子紆尊降禮的人並不少,但前前後後,真正受過此禮的,卻是屈指可數。當然,此番王樸也是恰逢其時,正好在文華殿,劉承祐趁機想到的體現對他敬重的表現。

“卿一路北歸,旅途辛勞,朕當設宴款待,爲你接風!”劉承祐說着,便向侍候着的孫延希吩咐道:“傳諭備膳萬歲殿!”

“是!小的這就去安排!”孫延希有些後知後覺的。這就是此人與張德鈞的差距了,若是張德鈞,早就見機提前問詢準備了。

“多年未見,朕有滿腹的話,欲同卿相敘!走,我們一道去萬歲殿!”劉承祐又對王樸道。

看着一旁的張昭,笑道:“煩勞張公,作陪如何?”

張昭在殿中,全覽君臣會面的“感人”場景,心中難免生出些豔羨之情,作爲經學博士、飽學鴻儒,這等尊榮豈不奢望。不過,他終究只是個學問人,皇帝會厚待禮遇,但要做到如此紆尊降貴,那也是不可能的。

面對皇帝的邀請,張昭自然笑應道:“陛下相邀,那是臣的榮幸,豈有推辭的道理!”

萬歲殿中,擺了一桌還算豐盛的膳食,算是單獨招待王樸,劉承祐稍微有點不好意思地道:“聽聞卿在揚州,一直簡衣素食,多年儉樸如故,不爲揚州繁華所誘,初心依舊。

朕聞之,十分感慨啊。這些年,宮中穿戴、飲食,也漸浮麗起來了,不復當初節衣縮食之景。朕每思之,也不免心存忐忑。”

聽皇帝這麼說,王樸卻道:“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財政艱難,陛下以身作則,厲行簡樸,已彰明君之德。如今國家逐漸富足,百姓都多有餘糧,陛下足食,並無不妥,只需警惕鋪張,杜絕浪費即可。

陛下如今,仍能以警示,心懷慎重,可見陛下仁德!”

劉承祐笑了:“你這一回來,就不斷地誇朕,朕可有些慚愧啊!”

王樸卻是一副認真的態度,道:“臣這一路北歸,所見所聞,民安國富,河清海晏,一片清平盛世之象,臣心實感佩萬分!”

畢竟是經歷了前代亂世的人,王樸的感觸,自然深刻。

“雖有所得,卻不足以爲自矜,固步自封。江南未平,塞北不安,即便大漢治下,黎民百姓的負擔,也不輕鬆。距離清平盛世,還有不小的距離啊!”劉承祐則說道。

一直以來,大漢朝治下,百姓的負擔,一直不輕,雖有朝廷幾次減負,但都是逐步釋壓,在稅賦、徭役方面,農民的負擔仍舊嚴重。畢竟,這十年間,朝廷動作太多了,功業的背後,往往是民生疾苦。

當然,比起前代,在於政治清明,國家穩定,治安嚴肅,使百姓少生計之外的其他憂慮。軍強,國富,民安,是當下大漢的特徵。

見皇帝沒有完全沉浸在既有的業績之中,仍舊保持着謹慎的心理,清明的眼光,王樸也是大感欣慰,道:“陛下篤行自省,終有一日,天下可治,億兆子民,當獲其澤!”

“但願如此吧!爲他日之治安,還需像卿這樣的良臣,悉心輔弼啊!”劉承祐舉杯,對王樸示意道。

第95章 大洗牌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92章 萬歲殿宴第85章 安心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48章 教誨第2053章 終章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72章 太子妃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170章 御宴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385 禮賓館第321章 瑤女第68章 湖南亂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78章 南北併發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52章 聽政3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1章 西巡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章 封禪的餘韻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95章 玩陰謀第70章 同州之戰第299章 溫情脈脈278章 軍務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38章 殿議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9章 勸諫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9章 醫政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296章 反響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94章 楊邠案(2)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26章 冬至宴2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77章 小賢王第54章 病虎獠牙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21章 樑孝王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91章 暗箭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