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欒城之戰(完)

bookmark

夏季天亮得早,剛入卯初時分,天就已矇矇亮,縷縷晨曦播灑而下,似有消除暴戾,寧神靜氣的作用。

血腥與殺戮的刺激,能一時矇蔽人的心志,但終究難以長久,在遼軍這個“燈塔”一般的目標退去,瘋狂過後,紛亂漸止......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最疲憊的時間,歇斯底里地發泄過後,再剛強的人都得軟化,進入賢者模式。

沒了黑夜的遮掩,洨水之畔的景象,露出了真容,屍橫十數裡,血染灘塗,河水爲之浸紅。刀兵交擊的廝殺聲已然平息,風聲也不再那般猛烈,代之的,是一陣陣淒涼而悲慼的哭聲。

死傷的人,太多了。尤其是,那些被擄的晉臣、降卒家屬,強徵的民壯,這些人的生死安危是最沒有保障的......

劉承祐領軍,也是到了天亮,才鬆了口氣,不過精神仍舊緊繃着,轉移到遼營西北部的一片還算乾淨的營地中,暫作休整。

一夜爆肝,行軍、突襲、戰鬥下來,早已是身心俱疲,乏累似潮水一般涌了上來,但一點也不敢放鬆,強行壓制着身體本能的困頓,劉承祐巡視撫慰軍士,尤其是那些受傷的士卒。

真正被劉承祐集結起來的龍棲軍士,只有不到四千人,各軍都有,以第一、四兩軍爲主,餘者,盡數失陷在亂兵之中。

劉承祐身邊,也只有張彥威、馬全義、慕容延釗這三名軍指揮使以上的龍棲軍將還在。張彥威受了傷,疼得齜牙咧嘴的,不過嘴角掛着笑容;馬全義也一樣,身被好幾處創傷,神色倒也還平靜;至於慕容延釗,倒沒受什麼傷,但也是一身狼狽。

天亮後,只有韓通率着一部分追擊契丹人的馬軍歸建。龍棲軍,基本都打散了。

凝染着血跡的高牙大纛下,劉承祐隨意地坐在一面土坡上,問道:“還有多少人沒回來?”

“各軍各營,半數以上!”簡單地點檢過後,慕容延釗向劉承祐稟報道,聲音低沉:“第一、四軍各歸兩營,二、三軍僅歸一營,兩軍指揮使皆未歸來,郭將軍、向參軍沒有蹤跡,羅將軍也無消息,恐怕都陷在亂軍之中了。至於傷亡戰損,還需查檢統計,暫無確數......”

聞言,劉承祐沉默了,望向南面血腥瀰漫處,心情很是沉重。都言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兩軍指揮使、郭榮、向訓、羅彥瓌,更遑論其他的中下級軍官,若是這些人全都身喪亂軍之中,那他這龍棲軍可就基本廢了.....

“讓韓通,去欒城徵調些民壯,廚役與女婦,取水砍柴,埋鍋造飯。繼續救治傷員,讓將士們休憩片刻,儘快恢復體力,然後給我搜救!”沉吟幾許,劉承祐指着南邊,嚴肅地吩咐着。

“是!”

昨夜的大變亂,欒縣城中的百姓,也是整夜難眠,憂懼難安。韓通帶人去徵調民力,很輕鬆。至於糧食、柴火、甚至酒肉,遼營裡多的是,雖然被焚燬不少,但餘留下來的,仍舊是一個巨大的數目。

視線仍舊投在南面,注視着那一大片與朝霞交相輝映的血色,目光一時有些悽迷,劉承祐的雙眼佈滿了血絲,耳邊隱約又響起了“殺胡虜”、“殺契丹”之類的嘶吼聲。

已然疲憊到了極點,精神只稍一放鬆,劉承祐便有種躺下酣睡一場的衝動,上下眼皮直打架,身體都有些飄。他這既勞心又勞力的,實在有些熬不住,不留力地掐着大腿,用疼痛抑制住那強烈的睏倦,劉承祐站了起來。

察覺到劉承祐的狀態,仍舊侍衛在側的李崇矩開口了:“殿下,您先睡一會兒吧。”

直接搖了搖頭,他知道,以自己此時的狀態,一躺下,不睡個暢快,是不會起身的。擺了擺手,當前走着,說道:“不了,還沒到放鬆的時刻,陪我再去巡察一圈。”

周遭,大量的將士已經躺下了,枕刀而眠,呼嚕聲,此起彼伏的。

足足兩個時辰之後,龍棲軍士方纔有所恢復,雖然仍舊疲憊不堪,但總歸回復了不少精力。用水進食之後,開始散開,打掃起戰場。在這段時間內,陸陸續續的,也有其餘失陷的士卒,在大小長官的率領下歸來。都是百戰之士,鮮血染衿袍。

在龍棲軍整頓的同時,自殺戮中活下來的燕兵、晉軍、還有那些青壯,也都各自聚在一起,相互之間,難免有些戒備。當然,遇到那些還活着的契丹人,都會順手結果其性命。

對於燕兵,劉承祐直接命令此前在潞州收服的燕人軍官,前往聯絡召撫,效果也還不錯。那些燕人叛了契丹,正處彷徨,無所依處,面對劉承祐的善意,很是乾脆得接受了,暫表臣服。

龍棲軍,怎麼都是戰勝之師,以一軍之力擊破契丹十幾萬精銳,作爲勝利者,完全打出了軍威,使得燕兵順服。爲表重視,劉承祐還親自前往,約見那些燕將,一番推心置腹的商談允諾,服其衆。很快,剩下的燕兵,也開始配合起龍棲軍,清理起戰場,扶危救亡。

而在那些燕將中,有一人表現得十分和善,直接向劉承祐表示投靠之意。其人名叫李筠,原本是後晉禁軍控鶴指揮使,契丹入汴之後,趙延壽聞其勇武,將他收入帳下聽命。

對此人的投效,劉承祐欣然納之,在此時的局面下,這樣的積極分子,是有助於和諧穩定的。與之聊了聊,得知他也是太原人,也可以理解其投誠的意願爲何那麼足了。

因爲李筠有過禁軍將領的資歷,劉承祐當即拍板,委任他爲行營招撫使,負責前往招撫那些流散的晉軍降卒。而這些降卒,對龍棲軍的招撫,明顯親切多了,畢竟自己人,劉承祐這邊也是還打着“晉軍”的旗號的。

而羅彥瓌那邊,已然很自覺地提前聚攏起一部分降卒,朝劉承祐這邊靠攏而來。

在南面,也有龍棲軍士,受命組織起那些殘存的晉臣、丁壯、老弱婦孺。一時間,遼營廢墟上,到處都活躍着龍棲軍士的身影,原本的一片死地,增添了幾分活氣。

於劉承祐而言,仗雖然打贏了,但善後的事情,更加冗雜、麻煩。

————————

PS:欒城這一戰,算是寫完了,掛看起來是開得有些大,因爲過程中掐掉了很多原本準備寫的細節,但就算這樣,感覺還是水得太多,不夠簡練,湊合着吧。

另外,百度了一下,說李筠初名李榮,因避諱柴榮改名,按照時間點,此時應該叫李榮纔是。不過查了查宋史和東都事略,好像都沒交代這一條,也懶得去找出處在哪裡了,所以還是寫“李筠”,這個名字辨識度應該強一些。

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50章 落幕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89章 分封與否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49章 求援第242章 戰後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06章 誘惑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25章 邢州事第97章 再臨井陘第403章 抓起來!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689章 高規格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41章 卷甲入城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267章 國難之際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314章 還京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5章 李史合謀無題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22章 稱帝第298章 事泄了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11章 李沆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380章 投漢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43章 不自知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26章 問罪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7章 武德司第1694章 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