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

入得十一月,關中各地漸漸飄起鵝毛大雪,百姓們紛紛躲在家裡熬冬,長安城周邊的作坊也在大雪天裡歇工大半,僅留下少數人手維持必要的生產。

劉徹窩在暖閣內,望着玻璃窗外的漫天飛雪,微微有些犯愁。

今歲的冬季遠比之前數年來得寒冷,氣候實在有些反常,讓他不由得想起史籍對來年的記載。

明年三月,關中將連降暴雨,並伴隨着大量冰雹;七月辛亥,將出現日食。

史上正值漢景帝劉啓在位,民間謠言四起,以爲雨雹和日食乃是上天爲懲罰景帝之過,方纔連降天災。景帝無奈之下,只得罷免了當時的丞相劉舍,代其受過,改任衛綰爲丞相。

如今歷史的進程被劉徹改變了,劉徹已登基爲帝,袁盎也沒早早死去,而是做了數年丞相,劉舍還是御史大夫,衛綰則從太子太傅改任中大夫,仍兼任太學祭酒。

然而天候卻並未因劉徹而發生甚麼太大的變化,畢竟如今的大漢可不似後世的華夏,會因碳排放引發甚麼溫室效應,影響到大氣候。

劉徹深知若不盡早想好應對之策,待得天災降臨就會有大麻煩。畢竟他纔剛登基,明年還要大婚,若三月和七月就連降天災,他的威信必定會因謠言而遭到重創。

要提前搶佔輿論高地,進而將民間輿論導向對自身有利的方向才行。

向臣民解釋雨雹和日食乃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行不通的!

對迷信無知之人,自然要用迷信的做法,但不能由劉徹這個皇帝出面裝神弄鬼。

劉徹苦思良久,終是想到合宜的人選。

五年前,朝廷出兵收復河朔之地時,劉徹曾領兵駐守函谷關,以防備樑王劉武舉兵謀反。

在函谷關的太初宮內,劉徹遇到了崇尚道學的宣德,並將其收入麾下聽用。之後劉徹命宣德到大漢各地建設道觀,廣爲佈道。

五年來,劉徹爲宣德提供了大筆貲財,又命各地官府對其建立道觀大開方便之門,宣德已將那些名爲“慈濟”的道觀開遍了大漢諸郡。

劉徹之所以讓宣德建這些慈濟觀,並非是想傳播宗教,而是想建立如後世慈濟般的民間慈善組織,在發生大規模天災,官府難以顧及周全時,由慈善組織發動民間自救或協助官府投入救災。

故而遍佈大漢的慈濟觀沒有宣揚甚麼教義,只是簡單的導人向善,扶助孤寡老幼,從信衆處募集到的香火錢,也盡數用來廣設粥棚,爲窮苦百姓布粥施飯。遇到災害時,更是出動人手,不惜傾盡所有的救助乃至收容災民。

百姓是淳樸善良的,懂得感恩,尤是對慈濟諸多不求回報的善舉,百姓們盡皆感念在心,稱頌於口。

大漢取官時尤重官聲,在民間口碑好的官員往往在升遷時佔有極大的優勢,故而各地官府對聲譽極佳的慈濟觀愈發看重,便連當地的世家大族也紛紛贈與慈濟觀大筆的香火錢,爲家族謀求良善之名。

宣德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卻並不迂腐,反是極爲狡詐厚黑,這亦是他最被劉徹看重的特質。

宣德命各個慈濟觀的觀主將世家大族送來的香火錢盡數收下,並投桃報李,在布粥施飯乃至救災時適當的爲那些世家揚名,向百姓們提及他們出資佈施的善舉。

如此一來,所有人各取所需,自是皆大歡喜。

隨着慈濟觀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宣德身爲大觀主,已成爲揚名各地的大善人,又在劉徹暗中的推波助瀾下,隱隱有執道教牛耳的勢頭。

當然,道教和道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劉徹允許大漢出現道學宗室,卻覺不會允許大漢出現一個道宗。

漢人信奉和崇拜祖先即可,宗教甚麼的還是免談了。

後世談甚麼華夏信仰缺失,那是別有用心的公知或愚蠢的盲從者的謬論,華夏百姓向來不缺乏信仰,祖先篳路藍縷,開啓山林,我們感念在心,故而年年祭祀。

篤定人定勝天,先祖開天闢地,採石補天得爲神,這不是信仰麼?

頂多是華夏百姓較爲實際,求財之時拜財神,求子之時改拜送子觀音,這算甚麼信仰缺失,這是古典實用主義好麼?

信奉長翅膀的鳥人或憧憬樂土七十二少女的聖戰士,滾粗好麼?

劉徹細細想好對策,便是遣郎衛執手令,急召正在中原巡視各處慈濟觀的宣德,命其快馬進京,不得有半分延誤。

漢六十三年歲末,數則流言在關中各地交口相傳,並迅速傳揚至中原各郡縣,乃至蔓延整個大漢。

昔年太后王娡夢的驕陽入懷,不日便即有孕,隨後誕下龍嗣,是爲當今大漢天子劉徹,可見今上乃是日神臨塵,貴不可言。

匈奴人得知今上乃是日神,不甘見得今上護佑大漢社稷永昌,又記恨連年戰敗之仇,不惜放出北地災神,要於來年三月在關中各地降下天災,非但有傾盆暴雨,還會伴有冰雹。

唯有當今天子能引日神之力,爲大漢萬民驅邪避災,然天子年歲尚幼,神力未彰,需得先在來年春祭大典上祭祀日神,再於中元節祭奠爲國捐軀的大漢忠魂,方能於七月廿九辛亥日聚日神及忠魂之力,引來日曜神力,消滅北地災神。

大漢百姓若不齊心協力,爲今上祈福,並竭力對抗天災,則今上性命危矣,大漢亦將爲北地災神佔據,淪爲匈奴附庸,再無今日榮景。

這些流言隨着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大漢百姓因之羣情沸騰。

近年大漢對匈奴連戰連捷,百姓們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加上朝廷屢屢減免賦稅,輕徭薄賦,又遇連年豐收,百姓豐衣足食,對已退位的太上皇劉啓和今上劉徹是頗爲感念的。

不少百姓都在家中爲太上皇劉啓立了長生牌位,祈禱其長命百歲,對今上劉徹自也是愛屋及烏。英明仁德太上皇既託之以社稷,定是知曉今上乃日神臨塵,能護佑大漢社稷永昌。

如此聖主,豈能被匈奴人使出的鬼魅伎倆所害,豈能被那狗屁北地災神所害?

堂堂漢人,又豈甘被匈奴人奴役,辱我妻兒,掠我財貨,使我屈膝臣服?

於是乎,百姓紛紛焚香禱告,爲天子祈福,更有不少關中百姓不懼風雪酷寒,匯聚在鄉里耄老家中,在萬民書上蓋了血指印,呈交到當地官府,請求郡縣長官轉呈朝廷,以表誓死捍衛今上之心。

民間輿論的力量如此之大,便連劉徹這始作俑者都未預料到,在他駭然驚覺時,這股近乎大漢總動員的勢頭已是止都住不住了。

民意是柄雙刃劍啊!

劉徹雖爲自個在民間擁有如此高的聲望感到欣慰,卻又不免心生惶恐,大漢的百姓實在太淳樸,太好忽悠了。

若是他日後昏了頭,沉溺於操弄民意,致使民粹氾濫,怕是會禍及社稷啊。

後世的華夏,類似的前車之鑑可不少。

被嚇到的可不止劉徹,還有諸多大漢權貴。無論是各郡縣的世家大族,還是長安城的朝堂大臣,皆是被這股洶涌澎湃的民意浪潮嚇得戰戰兢兢。

大浪襲來,誰若小心站到風口浪尖,必將被拍得粉身碎骨。

朝堂之上,丞相袁盎最先提及此事,向高居御座的劉徹躬身道:“陛下,這等民言愈傳愈盛,爲之奈何?”

他雖有“硬項丞”的美譽,但脖子再硬,也不敢將那些流言斥爲謠傳,否則若傳揚出去,他必將被大漢百姓視作居心叵測的佞臣,晚節難保。

“朕聞得那些傳言後,已命太史令觀測星象,便讓太史令向衆位卿家細說詳情。”

劉徹早有準備,將已候在御階之側的太史令唐都推了出來。

唐都感到羣臣紛紛投來的視線,心下不由苦笑,他這太常府屬官,秩俸不過區區六百石,平日連上朝的資格都沒有,何曾如此受人矚目。

太史令雖掌天時星曆,他唐都也精研天文,但平日也頂多爲皇室或重臣推演些婚喪嫁娶的吉日良辰,哪有甚麼夜觀星象,預算天災的大本事?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如今也只有硬着頭皮,依着陛下的吩咐,出言誆騙羣臣了。

唐都趨步行至大殿中央,向劉徹行了禮,復又轉而面向羣臣躬身作揖,方纔道:“下官奉陛下旨意,夜觀星象,確實見得北方星象混沌,應有災星現世,來年三月或會稍稍遮掩紫薇帝星,然日曜亦是大盛,不出明年七月,必能盡掃北方星域的兇邪之氣,還我大漢朗朗乾坤,盛世永昌。”

羣臣聞言,皆是譁然,萬沒料到民間傳言竟真是確有其事。

老宗正劉通更是急聲問道:“紫微帝星被遮掩?那陛下命途如何,該如何趨吉避凶?”

此言一出,殿內霎時無聲,陷入極爲凝重的沉寂中。

老宗正實在是急瘋了,竟當衆詢問皇帝的吉凶,這是犯大忌的,鬧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劉通亦是醒過神來,扭臉望向御座上的劉徹,渾濁的雙眸中滿是執拗和擔憂。

他不怕死,只擔心劉徹有甚麼不測。

他曉得劉徹乃是太上皇劉啓膝下最爲出色的兒子,日後必能成爲千古聖君,將老劉家的江山箍得牢牢的。他作爲宗正,不能眼睜睜瞧着劉徹出事!

若以命換命能爲劉徹趨吉避凶,他不惜弒殺萬千權貴和百姓,甚或讓他舉家獻祭也無妨,死後也能昂首挺胸去見劉家的列祖列宗。

“呵呵,老宗正不必在意,朕知你是因憂心才言出無狀,不會怪罪的。”

劉徹擺了擺手,出言寬慰道,復又吩咐唐都:“太史令照實說來,無需隱瞞諸位卿家。”

唐都忙是躬身應諾,頂着殿內羣臣銳利如刀的目光,緩聲道:“民間趨吉避凶,最常見的便是沖喜之途,陛下亦可如此。”

老宗正眼神微亮,忙是道:“如何沖喜?”

唐都早將劉徹教他的話背得滾瓜爛熟,宛如神棍般死命忽悠道:“三月間若北地災神降下天災,則可待災情止歇,朝廷撫卹好災民後,陛下迎娶真鳳天女堂邑翁主,可使龍鳳齊鳴,抵禦災神侵襲,保陛下無恙。待中元節祭祀過大漢忠魂,不出七月,日曜神力暫入陛下龍體,掃除兇邪,災神必定敗亡。”

“好,就這般定下了!”

老宗正劉通身爲最德高望重的劉氏宗親,徑自爲皇帝做主,瞪着老眼環視殿內羣臣,冷聲道:“來年四五月間,陛下需得大婚,你等皆得悉心籌備,若有居心叵測之人膽敢陰私壞事,就是存心謀逆,當夷九族!”

羣臣皆是下意識的縮了縮脖子,他們瞧得出老宗正並非妄言恐嚇,而是真的決意如此。

朝堂上的這一幕很快便傳揚出去,大漢臣民皆是信以爲真,對陛下來年的大婚生出諸多期待,堂邑翁主那真鳳天女之名也隨之傳遍漢疆。

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三百一十八章 諸般綢繆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