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九,末伏的隔日,大漢君臣們復又早起上朝。
漢代官僚體制嚴密完善,早朝遠不似後世電視劇中那般高大上,大多時候就如公司高層開早會,讓董事長兼總裁的皇帝出來露個臉表個態罷了。
今日倒是例外,鮮少露面的太常卿劉歂竟領着諸多屬官上朝了!
朝臣們之所以訝異,非是因劉歂無資格上朝,在九大卿中,宗正卿和太常卿地位最高,席位僅在三公之下。
太常卿之所以較少上朝,乃因其職守使然。
太常卿的主要執掌有二:一是掌祭祀社稷、宗廟和大朝會、喪葬等禮儀,祭祀時充當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寢廟園陵及其所在的縣邑,太常卿每月要親自巡視諸帝陵墓一次。
太常府日常事務既繁重又繁瑣,還往往動輒得咎,諸多祭祀典儀但凡出半點差池,皆是了不得的大事,故而除卻主持大朝會,公務繁忙的太常卿是鮮少有閒暇上朝的。
太常卿上朝,必有大事!
羣臣久居大漢朝堂,對此早是瞭然於心,紛紛在心下揣測起來。
果不其然,掌印太監孫全宣了羽林校尉公孫賀上殿,頒下太上皇劉啓賜婚的旨意,將南宮公主下嫁於他。
按說賜婚旨意本無需宣之於朝堂,奈何南宮公主是太上皇的嫡女,是皇帝的胞姊,或許是天家想敲打敲打公孫賀,朝臣們倒也沒太過在意。
只是公主出降與太常府也沒太大關係啊,太常卿劉歂上朝作甚?
皇帝劉徹倒是沒吊他們胃口,言及欲在太常府增設文教司之事,讓羣臣朝議。
將有大量新的官缺!
大多數朝臣皆是欣喜在心,族裡尚有不少子弟未獲官身,終日浪蕩,混跡章臺窯館。朝廷要新設府司,若能舉薦族內子弟佔到那官缺,那是大好事。
丞相袁盎聽罷那文教司的執掌,覺得皇帝有些語焉不詳,只說甚麼要審定欲刊印發售的新書,免得大量誨淫之書流傳民間。
他不信陛下光爲這點小事就鬧出這般大的動靜,流傳民間的各類禁書多得是,秦皇焚書都禁不絕,何況太常府下轄的區區文教司。
然而袁盎也不想出言反對,臣僚們的心思他也懂,何必斷人子弟的進身之階?何況以陛下的脾性和心計,也絕不會讓他們白拿秩俸的。
增設文教司並未破壞現有官制,且其職守亦是新奇,沒有觸及半分舊有諸府司的職守,如同先前在御史府增設的監察御史,設也就設了。
倒是大農令曹欒愁容不展,國庫每歲又要多支出大筆秩俸,尤是今歲的賬目又得重新細細精算。
劉徹瞧他那守財奴的神情就想笑,出言道:“大農令可是爲文教司諸官的秩俸煩心?”
曹欒起身避席,坦言道:“陛下慧眼,臣確是有些犯愁!”
“誒,朕曾聽聞持家有道者講究個開源節流,你執掌天下租賦和國庫,等同爲大漢持家,可不能只顧節流,不顧開源啊!”
劉徹搖頭輕嘆,苦口婆心的指點道:“我大漢雖是尚儉,但若國庫支出的公帑用對了地方,日後總能有所回報的。”
“陛下教訓的是。”
曹欒躬身受教,卻又隨即硬着頭皮道:“只是臣雖想多多開源,可總難免有與民爭利之嫌。”
劉徹揚眉道:“那就多想想甚麼事是百姓無法做,唯有官府乃至朝廷才能着手施行的,譬如高奴縣的石油開採,近年就爲國庫添了大筆進項!”
曹欒自是無法辯駁,亦是慶幸朝堂早年已定下律法,少府,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雖可開設石油作坊,但探勘出的所有油田盡皆歸爲國有,交由朝廷開採。
劉徹復又道:“再譬如這新設的文教司,職守既是審定待刊印的新書,自然要向著書者收取些許貲費,待審定合格後再向其發放相應刊號,準其刊印發售。”
曹欒乃至羣臣皆是聽得雲裡霧裡,劉徹也懶得多作解釋,命宦者令李福將早已備好的文教司章程發放給羣臣,人手一冊。
羣臣正自閱看書冊,又聞得宦官宣了乘氏侯劉買上殿,爲他們講解書冊中的章程。
他們心中皆有些訝異,瞧這意思,陛下莫不是有意讓劉買執掌這文教司,出任文教令?
樑王劉武自入朝請罪後,可是安分得緊,其子嗣也是謹言慎行,鮮少與官員往來,劉買這樑王嗣子更是如此。
之前劉買的原配暴斃,樑王夫婦延請媒妁,想替自家長子再尋門親事,迎娶長安貴女作爲續絃,不少權貴世家都是婉拒,不想與樑王府扯上干係,免得引來皇帝劉啓猜忌。
沒曾想,如今劉徹做了皇帝,樑王府竟要翻身了?
新設的文教令秩俸雖只有六百石,卻也位列朝堂。
何況太常府雖屬官衆多,但因職守繁複瑣碎,屬官秩俸品階大多不高,除卻禮官大夫這等有官無印的閒散職位,位列文教令之上的實權官位就只有太常卿和數位太常丞。
若太常卿與太常丞無暇上朝,這文教令可就領太常屬官登殿了。
朝臣們再想到歷任太常卿多由劉氏宗親出任,現任太常卿劉歂的年歲也已不小,劉買卻是弱冠之年,若早早佔着位置,日後豈非是會順理成章的繼任太常卿,得以位列九卿?
失算了!
不少朝臣皆是心生悔意,萬沒料到當今天子有這等心胸,連昔年樑王劉武與他爭奪儲君之位的舊怨都能釋下,啓用樑王嗣子。
早知如此,當年就該將家中嫡女嫁入樑王府的,雖名爲續絃,卻是實實在在的嗣子妃啊。瞧這情形,陛下應是不會再對樑王府下狠手了,那待劉武百年之後,劉買就能踏踏實實的樑王之位啊!
族中本應能出個諸侯王妃的,倒是便宜了出身羌族的稗禾候府啊。
錯失良機的那些朝臣恨不能捶胸頓足,千算萬算也沒算到樑王府能翻身,真真見了鬼!
劉徹可懶得猜羣臣的心思,命劉買細細給他們講解了文教司的職守和章程,尤是向曹欒將將如何收取著書者的審定貲費。
文教司倒是不指着這審定費掙錢,主要還是避免民間將甚麼破書的呈報審定。現下倒還能應付,但待日後造紙術和印刷術向民間推廣後,每年必定有大量新書問世,就憑文教司這點人手,哪裡審查得過來?
大漢可沒有甚麼軟件可以屏蔽關鍵字的,需讓文教司的屬官逐字逐句覈查校對,工作量定是不小。
依着劉徹制定的章程,要出版書籍可以,先向文教司申請刊號,不管能否通過審定,都得先教審定費,且看何人嫌錢多,隨意將些破書呈報審定。
曹欒聽罷劉買的講解,神情儼然輕鬆不少,若真依着章程收取那甚麼審定費,國庫非但不虧,反倒小有獲利。
近來新華書局通過刊印那些甚麼白話文小說牟取暴利,曹欒也是多有耳聞,如今想到能從中分一杯羹,自是頗爲欣喜。
丞相袁盎也對這文教司多了幾分重視,只因這份章程將不同的書籍做了詳盡歸類,審定費也是天差地別。
經史子集的審定費最爲低廉,審定每千字收取百錢,幾近於無;白話文小說的審定費最爲高昂,甚至要由大農府協助,依照印版和書籍數量,向書商收取相應稅費,書商賣得愈多,朝廷掙得愈多。
袁盎對此舉頗爲讚賞,陛下顯是鼓勵書商多多刊印經典的,正如章程開篇所述:以書養書,聚百家經典,遺澤後世子孫。
見得朝臣們再無異議,劉徹當殿命御史中丞張騫擬旨,於太常府增設文教司,着乘氏侯劉買出任文教令,待丞相府編制好文教司的屬官員額,再由劉買自行擇取,呈報公府核考合格者即可拔擢就任。
朝臣瞧着劉買的眼神就跟餓狼見了肥肉似的,太常府下轄的各府司皆是員額衆多,增設文教司估摸也得至少釋出三百官缺。
平日有資格登殿上朝的也就數十名大臣,三百官缺雖不多,但朝臣們還是能舉薦不少子弟謀官的。
劉買感受到那些火辣辣的視線,心下慶幸陛下思慮周全,早想到此節。爲免他開罪朝臣,造成文教司日後行事受到掣肘,陛下言明會與丞相私下商談,釋出五百官缺。
兩百閒職取用品行尚可的世家子弟,讓他們平日出面疏通中央官署乃至各郡縣官府;三百實職則取用真才實學之人,讓他們處理文教司的正經事務。
劉買曉得陛下此舉是爲日後文教司逐步插手各地官學預做謀劃,不得不佩服陛下爲人處事的周全細緻。
他自是不曉得,後世的諸多跨國企業,皆設立有此類名爲公關的部門,非僅止華夏特有,尤是最爲強大的美帝,某些公關公司的觸角更深入議會,甚至能影響到法令的制定。
劉徹自不會允許大漢出現甚麼公關公司,但並不妨礙他藉助諸多世家子弟的背景和能量,去徐徐推行改革。
還是那句老話,世間萬物皆有正反兩面,全看主其事者如何把握好個中尺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