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

劉徹身爲大漢天子,對倭奴之事確非信口胡謅,漢軍在釜山設立軍鎮和軍港後,早已引來倭人的注意,包括對馬國在內的諸多倭島小國皆欲遣使臣漢。

想想也正常,對馬島本就緊挨着朝鮮半島,比到後世倭奴九州島的距離更近,島上的土著部落究竟是屬三韓部族還是倭奴部族,誰也說不清楚。

依史籍記載,大漢與倭奴正式的“官方接觸”也是始於武帝朝。

後漢書有云:“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爲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

書中所謂的“韓”,即爲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漢武帝雖出兵覆滅朝鮮,設立了漢四郡,但未曾完全佔領整個半島。

劉徹提早近三十年對朝鮮半島用兵,雖尚未將衛氏朝鮮徹底滅掉,卻也逼其遷都南下,且不得不出兵替大漢征討三韓。

朝鮮對三韓動兵已有年餘,大漢始建釜山軍鎮距今更已近五載光陰,若從大漢各世家糾集捕奴隊,僱傭水師戰艦運送,對三韓土著的血腥擄掠算起,可就足有將近八年了。

八年是甚麼概念?

後世的華夏抗日戰爭打了八年,軍民傷亡超過三千五百萬,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更是無可計數。

慘不慘?

朝鮮半島南部就屁大點地方,壓根談不上甚麼戰略縱深,又爲三韓和諸多部族分割佔據,難不成還能組織起甚麼全民皆兵的“抗漢戰爭”麼?

早在釜山軍鎮建成前,東南沿海的弁韓就已被打廢了,只留下半口氣在苟延殘喘。

待到朝鮮出兵南下,諸多大漢世家捕奴隊聚集而成的“民兵”更是毫無顧忌,已然不滿足劫掠散居部落,從釜山軍鎮獲取大量兵械乃至攻城器械,押着戰奴去攻打弁韓城寨,甚至與朝鮮軍隊夾擊韓弁韓北面的辰韓。

漢軍水師也沒閒着,先是搭載大量捕奴隊在馬韓的西部沿海地帶登岸,隨後更奉旨演訓水師步騎,由步騎校尉唐濤親率步騎將士登岸作戰。

隨着大漢水師的軍制愈發細化,各路水師皆以一將軍領三校尉治軍。

步騎校尉,掌登岸作戰,統率步騎將士;樓船校尉,掌航行停泊,統率羅盤士及操船水手;火器校尉,掌弩炮火器,統率火器士。

近年來,大漢水師鮮少需登岸作戰,故樓船上的步騎將士在茫茫滄海長時間航行,又不似操船士和火器士般明日有事可做,可不憋得發慌麼?

高爆弩機和燃燒罐拋投機皆可從戰艦卸下,運送上岸,使得步騎將士可輕易攻陷馬韓沿海諸多城寨,只要不深入內陸,背靠大海,壓根就無需憂心軍需的後勤補給。

數年折騰下來,弁韓和辰韓已然覆滅,唯餘馬韓尚在苦苦支撐,卻也已屢次遣使到遼東郡,欲覲見大漢皇帝,遞交歸順乞降的國書。

遼東郡太守竇嬰爲官多年,連太尉都做過,深悉帝皇心思,除了給皇帝陛下呈了封密函,壓根就沒將此事呈報公府。

久久等不到皇帝旨意,竇嬰就曉得自個猜得沒錯,陛下是存心將三韓之地的蠻夷徹底誅絕,只是礙於仁德賢名,不好明言罷了。

馬韓若入朝乞降,陛下硬是不受,傳揚出去貌似也不太好,畢竟馬韓還真沒做過甚麼得罪大漢的事,大漢征討三韓就只爲擄掠奴隸罷了,朝臣們也正因如此才支持出兵的。

大漢雖是鐵血尚武,然朝堂上也還是有較爲溫和的派系,倒也算不得甚麼主和派,就是些堅持與民生息,不太想多動兵戈的治政文臣。

這也是文臣和武將的本質區別,武將若想更快的加官進爵,自要通過戰爭手段,文臣的升遷卻是靠着積累政績,慢慢往上爬,故而多是不太喜歡戰爭的,除非有極大的好處,譬如開疆拓土後設立新的郡縣,釋出大量新的官缺。

倒也談不上誰對誰錯,只是站在對己方有利的角度看待問題罷了。

皇帝劉徹覺着若爲否接受馬韓乞降開朝議,朝臣們又會爭執不休,着實太過麻煩,索性就當不知此事了。

竇嬰將皇帝的心思猜準了八九分,見皇帝無甚聖諭示下,就更懶得理會馬韓使者了,命人將之遣送出境。

漢七十一年,冬月。

朝鮮王衛長從國都東暆城啓程,欲前往大漢帝都長安,向大漢進貢朝賀,朝鮮國相則留在東暆城代爲理政。

衛長臨行時,數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扶着車轅,涕淚橫流的哀聲道:“吾王不返矣……”

前來宣召朝鮮王入京的大漢行人令見狀,挑眉斜覷亦來送行的朝鮮國相。

朝鮮國相會意,忙是命人將那數位老臣硬攙下去,心下更是惱怒這羣不識趣的老傢伙。

衛長離去的隔日,那數位老臣連同其府上男女老幼皆被屠戮殆盡,朝鮮國相更已追緝兇嫌爲由,再度清洗異己,朝鮮王衛長留下的心腹親信更是盡數斬殺,牢牢掌控住朝鮮政局。

數日後,代掌王印的朝鮮國相頒佈徵兵令,舉全國之兵征討馬韓,凡年滿十五的男子皆需入伍。

朝鮮半島冬月苦寒,朝鮮百姓自是民怨四起,然朝鮮國相又是頒佈公告,今冬先是徵兵操練,明歲開春方會正式發兵,入伍者除卻糧餉加倍,更會給予足量糧食和貲財,使其足以供養家中妻兒老小。

朝鮮的民意風向立馬大轉,東暆城周邊雖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焚林墾荒需要時間,結網捕魚更是看天吃飯,雖說沒再鬧甚麼大饑荒,但數十萬屬民離吃飽穿暖還差得遠。

權貴們倒是錦衣玉食,自臣服大漢後,漢廷在遼東邊城,也是朝鮮舊都王儉城開了邊市,允許漢商向朝鮮出售除鐵器外的各式貨物,金玉珠寶但凡給得足,鮮少有買不到的,便連產地在數萬裡外的西域香料,只要下夠定錢,最遲月餘光景必會運來。

朝鮮國相徵兵討伐馬韓,自是經過漢使授意的,大漢皇帝雖沒頒下密旨,然朝鮮國相早是投靠大漢,與漢使熟的不能再熟了,深知他所傳達的必是皇帝的意思。

朝鮮國相不蠢,也曉得馬韓若是覆滅,且清洗完三韓之地的諸多部族,就該輪到朝鮮國了。

然他不憂反喜,他們這些早早投靠大漢的朝鮮貴族,數年來已不斷把府中親眷遷往漢境,散居在燕北各郡縣。

大漢朝廷頗是厚道,非但沒訛他們的錢財,反是賜下不少田宅,讓他們的家眷得以儘速遷居,現今留在朝鮮的國相派系,用後世的說法,就是羣“裸官”。

他們現下就盼着朝鮮早些亡國,得以“功成身退”,“復歸”華夏,“重冊”漢籍,做個安逸的富家翁,指不定還能得大漢皇帝賜下爵位啊。

朝鮮國本就家底不厚,又被大漢折騰了好些年,國庫和糧倉幾已搬空,剩下的貲財糧草都被朝鮮國相用來徵兵了。

半年!

即便能從大漢邊市購糧,朝鮮想要徵發舉國之兵,官倉存糧也頂多只能再撐半年,畢竟漢商向來講究錢貨兩訖,若朝鮮拿不出貲財,是絕不會賒糧的,且明年開春動兵後,朝鮮再無精壯男子下地耕作,明歲秋收是指望不上的。

朝鮮國相不知大漢皇帝尚有何盤算,只曉得漢使許諾三韓平定之日,便是他們“功成”之時,亦曉得漢人最重信諾,漢使也着實沒必要誆騙於他。

那些不識趣的朝鮮老臣也確是愚蠢,當着漢使的面說甚麼“吾王不返”,就仿似大漢皇帝真會要了衛長那廝性命。

他們是有多蠢?

大漢皇帝若真想除掉衛長,何必要宣召他入朝進貢,直接遣人到東暆城神不知鬼不覺的將他殺了,既是乾脆利落,又不會污了名聲,豈不更好?

如此愚蠢之人,還不該死麼?

大漢在東暆城埋下不少細作,迅速將朝鮮國相的所作所爲密報回京,執掌暗衛的郎中令齊山接獲後,便手轉奏皇帝陛下。

劉徹自是頗爲滿意朝鮮國相的識時務,他本是想尋個由頭將朝鮮舉國誅絕的,然近來北海水師呈報,不少倭島小國已遣使到釜山,意欲向漢廷遞交國書,既是如此,朝鮮就還有些剩餘價值了。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朝鮮雖被大漢折騰慘了,但即便曾被烏桓大軍進犯,然朝鮮的軍中主力卻從未遭遇重創,還是有些戰鬥力,且舉國之兵仍能近愈八萬。

八萬……盡數坑殺豈不浪費?

後世華夏抗日戰爭時,倭奴軍裡的高麗棒子可不少,他們對華夏百姓燒殺擄掠時,甚至比倭人更狠,只因某些情勢,不少歷史資料被刻意淡化了。

劉徹卻絕不會忘的,組建奴從軍的構想,也正是從此刻,漸漸在他心裡萌生髮芽,且愈發難以抑制了。

以夷制夷,並非易事,要讓朝鮮人甘爲奴從軍,爲大漢清剿倭奴,那他們留在東暆城附近的妻兒老小,還得好好利用啊!

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六百六十九章 滌綸衣料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