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蕭跟蕭老爺子談了一陣子花,纔回到了自己家中休息——
他想着跟教廷之前的接觸,然後又想到了華夏和教廷之間的關係,不由得來了興趣,於是就上網蒐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來看。
這麼一看之後,林蕭就發現,以前對於這方面的內容,確實是關注得比較少,怪不得蕭老爺子要特意跟他談論這個問題。
很顯然,現在高層並沒有打算跟教廷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接觸,也沒有考慮正式建交。
教廷方面的單方面熱情,其實不過就是一廂情願罷了。
說起兩國之間的恩怨,還要往前追溯到元朝,但是當時兩國之間的關係就一直都不順利,羅馬教皇曾經向蒙古帝國派出使臣,企圖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不過蒙古人信奉的是長生天,後來又對道教比較有興趣,等到元朝滅亡之後,關係一度中斷。
到了明萬曆十年,意大利人利瑪竇被派到華夏學習漢語,後來他在華夏創立了第一個天主教傳教點,向華夏人介紹數學、幾何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
利瑪竇是個很好學的外國人,他苦讀華夏的《四書》《五經》,深入研究華夏的傳統文化,穿漢服,提出傳教要入鄉隨俗,使用漢語舉行宗教儀式,爲基督教在華夏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後來利瑪竇於北上來到京城,主持建造了宣武門大教堂,利瑪竇博學多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天主教傳入華夏之後,內部產生了所謂的“禮儀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如何翻譯“神”的稱謂,和如何對待華夏的傳統習俗。
在這個問題上,利瑪竇認爲,對於“神”的稱謂,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稱“天”或“上帝”,並且同意華夏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傳統習俗。
而西班牙傳教士另外一些教士則認爲,祭祖、祭孔屬於偶像崇拜,違反了《聖經》的規定,並派人到羅馬教廷控告以利瑪竇爲首的耶穌會。
後來清帝康熙也介入了禮儀之爭,聲明祭祖祭孔屬於華夏的傳統習俗,不屬於宗教活動。
但是幾年後,教宗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華夏教徒舉行祭祖、祭孔等活動,禁止把“上帝”和“天”作爲“天主”的別稱,並派特使來華談判。
教宗特使鐸羅來華後聲明,他來華的使命是禁止華夏教徒祭祖、祭孔。
康熙帝得知後大怒,認爲此舉屬於干涉華夏的習俗,派人將鐸羅送往金陵暫住,並下令驅逐反對華夏禮儀的傳教士,同時派使節前往羅馬談判。
然而鐸羅無視康熙的旨意,在金陵宣佈教皇禁令。
於是,康熙下令把鐸羅押往澳門軟禁並降旨稱,“諭衆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之規矩,斷不準在華夏住,必逐回去。”
後來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之前的禁令,違者以異端論處。
康熙大怒,下令拘捕傳教士並禁止傳教。
之後教皇又派使團來北京談判,康熙拒不接見並斥責說,“爾西洋人不解華夏文字,如何妄議華夏道理之是非”,“以後不必西洋人在華夏傳教,禁止可也。”
於是康熙下令逐客,羅馬教皇被迫讓步,宣佈了“八項准許”,同意華夏信徒舉行非宗教性的傳統禮儀。
康熙下令只准許尊重華夏禮儀的傳教士居留華夏,並禁止公開傳教。
一直到了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銷了有關禮儀的一切禁令,爲這場持續了三百多年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由此可見,所謂的“禮儀之爭”,完全是由於羅馬教宗對華夏的無知造成的。
十年之後,新朝成立,教廷拒不承認並對華夏內政進行粗暴干涉,反對華夏天主教徒的愛國運動,廣大愛國天主教徒對此予以強烈譴責,並決心走獨。立自主的辦教會道路。
不過近年來,教廷表示希望同華夏改善關係,但仍然與臺島保持着“外交關係”,尤其嚴重的是不顧華夏方面的強烈反對,將近代史上曾經在華夏犯下醜惡罪行的一些外國傳教士及其追隨者120人封爲“聖人”,引起了華夏政府的極大憤慨。
後來保羅二世雖然在有關利瑪竇的研討會上發表書面致辭,就教廷在歷史上及近期對華夏天主教會犯下的錯誤表示某種程度的歉意,但並未就“封聖”事件給華夏造成的嚴重傷害作出明確道歉。
繼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多次暗示要與華夏改善關係,但是華夏政府對與教廷希望改善關係的立場是一貫的,不可能那麼容易就改變自己的立場,所以這事兒始終是在僵持之中。
林蕭看了這個情況之後,就有點兒明悟。
事實上,誰都清楚,這件事情裡面,華夏政府方面的態度,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西方勢力希望通過教廷的宗教影響力,干涉華夏內政,卻是最大的障礙。
宗教幾乎是與人類誕生相伴隨的最爲悠久的社會現象,古往今來,人類的一切文化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與宗教有關。
人類歷史數千年,千變萬化,宗教依然揮之不去,足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宗教勸人爲善,做了令人崇敬的慈善事業,但是宗教也以神的名義,爲****和侵略助紂爲虐,宗教既興辦教育,倡導科學,弘揚文學藝術,也禁錮過人們的思想,摧殘壓制科學發明和創造,如審判伽利略、火燒布魯諾等,各種惡行不計其數。
可以說,宗教是一把雙刃劍,與政治可以互相利用,既可以安邦興國,長治久安,也可以興風作浪,捲起政治狂飆、戰爭和災難。
對於這種歷史上就沒有什麼好的名聲的羅馬教廷,華夏政府顯然是不能夠放心的。
萬一把他們放了進來,結果他們興風作浪,搞得整個華夏烏煙瘴氣,那豈不是說自己找了麻煩上門兒嗎?
從通盤考慮來看,拒絕教廷方面伸出的橄欖枝,顯然是最好的選擇,對於這一點,林蕭也是深表贊同的。
“不爲別的,誰讓他們有犯罪的前科啊!”林蕭自己嘀咕道。
還有一點自然也是很重要的,華夏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求神拜佛也要有好處的,沒有好處的話,憑什麼要讓我們信奉你呢?
你不是說上帝是萬能萬應的嗎?可以啊,先讓我發財,什麼都好說,給你天天供奉新鮮的豬頭都沒有問題。
至於說什麼死後靈魂得到救贖什麼的鬼話,明顯就沒有一點兒誠意,活着的時候都不好過呢,誰會考慮死後的事情呢?鬼才關心那個呢!
實際上古代中國漢族人的宗教信仰程度很低,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的教導早已深入人心。
有個笑話,說西方人對上帝許願,實現了當然要感謝上帝,沒實現則是上帝對你的考驗,需要更加虔誠,而華夏人求神拜佛卻是談生意,先許個願,願望實現了才獻上貢品,叫做還願,要是沒實現則一分貢品也不給,還要跳着腳罵“這個神仙一點也不靈,走,大家去求那邊的廟,那個神更靈”。
華夏人以靈與不靈,給神仙打分,以完全的實用主義對待宗教,所以有西方漢學家說華夏人根本沒有宗教信仰。
事實上,在討論信仰的時候,最好不要用西方人的觀念來裁定信仰,西方一般都是基督教國家,因此西方人認爲只有他們的宗教信仰纔是唯一的信仰,不信上帝等於異教徒,不信他們的宗教就等於沒信仰。
但是華夏人是不同的,信仰的是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華夏沒出現過神權大於君權的情況,那是因爲華夏的君權、神權都在傳統文化的左右之下。
文化,就有尊敬天地,修身齊家,道德至上,孝順父母,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如果皇帝違背了傳統文化,比如施展****,那麼皇權就被上天剝奪了,這種時候殺皇帝不犯法,而且也不會被人指責是弒君,所以孟子就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而且,華夏傳統文化裡的神仙,都是做出傑出貢獻的人,而且道德上沒有污點。
老子是因爲他們的道德和思想超越了普通人,才變成聖人,關公變成武聖也是因爲他的忠義。
如果神仙不幹好事兒,甚至開始作惡了,那麼他就不是神仙,應該被嚴懲。
在西方,可以借神的名義行惡,殺了異教徒可以稱作聖戰,殺得多了還能被封爲聖騎士,但是在華夏,這種神行惡,就不再是神了,就必須得到懲治。
其實華夏本土的教派也不甘心做老三的,他們也有過挑釁君權的念頭,但是秦始皇坑了兩百個術士,後來也有三武滅佛,宗教被修理過了,這才老實下來了。
但是在歐洲,可能他們自己的文化發展得太晚了,太慢了,太弱了,無法抵禦後來的宗教統治,所以中世紀的歐洲是最黑暗的。
現在教廷居然想要把當初禍害歐洲人的東西,又給搬到華夏來,華夏政府高層的腦子又沒有燒壞,當然不可能同意他們這麼做了,想要來也不是不行,你得按照我們的規矩來辦事兒。
當然,教廷想要來華,本來就沒安好心,自然不可能答應華夏的規矩。
說白了,雙方壓根兒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怎麼可能談得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