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這段時間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以外,就是在實驗室旁邊的一個房間裡待着看書。
看書……實驗,實驗……看書,林奇的生活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下來回切換。
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潘教授介紹過來的博士——漢永豐,剛開始的幾天,林奇問他的都是一些量子力學和通信領域一些入門的問題,過了不久,林奇問的問題,就高了一個層次,再往後林奇問的問題已經是現在世界上公認的量子領域的難題了。
通過和林奇的持續交流,漢永豐意識到林奇是一個天才,是自己從未見過的天才。
林奇之所以這麼着迷於量子力學,是因爲他覺得現在的通信有很多的制約,但是量子通信卻有無限的可能,只是現在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所謂量子糾纏就是指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它描述了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爲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簡單言之就是在一個地方測量糾纏粒子的自旋方向必與遙遠的另一個糾纏粒子的自選方向相反。
正是由於量子糾纏這一詭異的現象,讓波爾和愛因斯坦這兩位大神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在愛因斯坦看來,如果量子糾纏的這種定義真的是對的,那麼意味着相距無限遠的兩個粒子可以實現瞬間作用,這不就是突破了光速極限了嗎?
愛因斯坦堅信,量子糾纏是一個整體被分割成兩個部分的現象,在它們被分割的那一瞬間其各自的狀態就已經是確認了的!因此量子糾纏不可能超過光速!
而波爾對愛因斯坦的理論極其的不認同,甚至在多個場合曾與愛因斯坦就這一問題展開過激烈的爭辯。
林奇通過自己做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將量子糾纏考慮的過於簡單了。
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只要測量一次糾纏粒子的自旋方向,那麼距離無限遠的另一個糾纏量子自旋方向必爲相反,不管測量多少次,這個結果不會改變。
但是林奇卻發現,對一個糾纏粒子在不同方向的測量,會改變另一個糾纏粒子的自旋方向。
通過做這些實驗,林奇更加了解了量子糾纏是什麼東西。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就像一對雙胞胎,他們長期相處,有一定的心靈感應,比如一個在南極,一個在北極,如果在南極的有了危險,那麼在北極的那個就心慌有什麼不好的預感,這很類似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的速度不低於光速的四個數量級,也就是至少是10000倍,但是量子糾纏的上限至今無法確定。
儘管知道這些粒子之間“交流“的速度是光速的幾千倍,但現在的科學技術卻無法利用這種聯繫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傳遞信息。
因爲干涉量子糾纏的時候,量子糾纏態會立即消除,所以無法利用這種能力發送信號。
因此愛因斯坦提出的規則,即任何信息傳遞的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目前仍然成立。
當今世界對於量子糾纏的應用主要是信息加密技術,與超光速無關。
林奇研究量子力學,是想找到一個方法能讓信息以超過光速來傳播,而不僅僅是用於加密。
因爲林奇想解決一個難題就是流量的問題,流量說白了,就是數據的傳輸,就是信息的傳輸。
當前人們的研究並沒有什麼方式能讓量子傳遞信息,但並不表示量子就不能傳遞信息。
林奇就是需要要找到一個方法能讓量子傳遞信息。
過了10個月,經過大量的實驗,林奇發現了一個現象,不是所有的干涉行爲都會導致量子糾纏現象消失。
林奇發現了這個現象後就對漢永豐說了這個發現,兩人共同研究這個現象,發現可以利用這個現象進行信息的傳輸,接收方也必須有量子糾纏的另一個粒子,然後通過一些特定的理論和算法,就能還原出來原本傳遞的信息到底是什麼。
程序的算法,林奇交給了南宮凝雲來做,南宮凌雲配合這林奇和漢永豐一起研究量子通信相關的事情。
這個過程是艱難的,雖然看到了希望,比世界上已知的所有的科技都走得更靠前,但是也正是因爲走得太靠前了。
所以並沒有經驗可以供幾個人參考,前方的道路需要幾個人一步一步的走出來,不過這樣也有好處,那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看過了沿途的風景,知道沿途都有什麼坑,幾個人的基礎特別的紮實。
最終又過了2個月,在三個人的通力合作之下(當然了最主要的還是系統給了林奇一些靈感),量子通信的設備和終端做了出來,當然了終端和設備也包含了量子算法。
設備一直放在實驗室,而終端三個人每人一個,爲了測試量子通信的距離和下載速度,林奇和南宮凝雲拿着手機和終端,跑到了深山老林裡面,拿出來傳統的三大運營商的手機,發現都沒有任何信號,偶爾會有一小格的信號。
拿上量子終端的時候,發現信號是滿格的,用量子終端和在實驗室的漢永豐視頻通話的時候,視頻模式調整的是4k高清的,看着視頻裡面的內容分毫畢現,沒有任何卡頓。
測試完了視頻通話之後,幾個人開始測試下載速度,林奇找了一個高清的4k資源,一共是2個小時的影片,大小爲20G。
在林奇的手指鬆開播放按鈕的時候,再看進度條,已經緩存完成了。
爲了驗證是否真的下載完成,林奇向後拖動了播放控制按鈕,發現不管到哪裡都非常的流暢,沒有再次緩衝的痕跡,林奇這才確定確實是緩衝完成了。
除了用這樣直觀的方式觀看外,林奇還去系統設置裡面找到了流量管理,看了下剛纔的流量走勢,發現剛纔下載的20G內容是在50毫秒完成的。
50毫秒有多久?一秒我們都知道有多久,50毫秒就是一秒的1/20意思就是如果這個速度下載一秒就能傳輸400G的內容。
但是其實量子設備那邊的記錄是2毫秒就能全部發完,但是因爲終端設備的讀寫速度制約了整個終端的設備。
對這個測試結果林奇非常的滿意,但是林奇也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傳統的手機無法利用量子通訊設備來進行通訊。
PS:
手機內存的讀寫速度根本沒有那麼快,這裡爲了說明量子通信的速度,大家把這個故事發生地可以想象在一個平行宇宙中,稍微有一些不同之處。
另外關於量子科技,我找了不少相關的信息,但是看完之後還是“懵逼樹上懵逼果,懵逼果下你和我。”這種狀態。所以這項科技的研發直接就是一年的時間。
如果書友們有這方面的專家,希望給點指導,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