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

英國領事向華東政府發出了停戰的要求,有一半的原因是日本外交運作的結果,而另一半則是由英國的利益所決定的。

遼東戰場的戰爭己告一段落,而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華東政府自然成爲最大的贏家;而俄軍在十里河一戰中雖然被重創,但畢竟收復了瀋陽,也算是差強人意;只有日軍成爲最大的輸家,不僅被徹底逐出了遼東地區,而且兵力人員損失慘重。雖然在鴨綠江之戰結束以後,又陸陸續續有數千名士兵遊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半島,但總計軍隊的人數也不足15萬,其中還有5萬多傷兵;而逃過鴨綠江的後勤人員也只有20多萬人,軍隊人員的總損失均達了60%左右。

而消息傳到日本國內之後,日本內閣上下都如喪考妣一般,因爲誰都沒有想到日軍會敗得這麼憒,儘管第2軍、第4軍的高層指揮人員成功的渡過鴨綠江,逃到朝鮮半島,算是保住了一部份高級指揮官,但這和損失相比,根本是不成比例的。

當然悲痛之後,日本政府還是要想辦法收拾殘局,敗得再慘也不能夠這樣爛擺下去。

首先當然是封鎖消息,決不能讓這個消息在日本國內傳出去。其實自從人民軍參戰以後,日本己經在國內連續封鎖了數次前線的消息,本來日本國內就因爲戰爭問題弄得物價飛漲,百業凋零,只不過此前一直有對俄作戰勝利的消息刺激,國內才能免強維持下去,如果敗戰的消息在國內傳開,必然會引發大動盪,只能先把消息封鎖起來,等局勢慢慢平靜下來再逐步揭露。

但人民軍參戰以後,日本的局勢就每況愈下,一開始是聯合艦隊被滅,接着就是旅順失守,然後是遼陽、瀋陽失守,現在又是鴨綠江之敗,被封鎖的消息越來越多,還包括兩位高級將領東鄉平八郎和乃木希典陣亡的消息到現在都還沒有公佈,因此這兩人現在連葬禮都還沒有舉行,家人也被日本政府控制起來,現在又多了一個大山岩。好在是兒玉源太郎、黑木爲楨、奧保築、野津道貫等高級將領逃到了朝鮮半島,否則光是控制安撫這些高級軍官的家屬就需要費很大的勁。

其次是要立刻重新整頓逃到朝鮮半島的軍隊。雖然人民軍贏得了鴨綠之戰的勝利之後,並沒有趁勝向鴨綠江東岸進軍,而是轉回頭去在十里河與俄軍激戰。這也讓日本政府鬆了一口氣。不過日本不能將希望寄託在人民軍不會進攻朝鮮上,因此必須加強朝鮮半島的防禦才行。

但現在華東政府掌握着制海權,日本基本不可能向朝鮮半島大規模的派遣軍隊,因此只能在朝鮮半島上想辦法。好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電報線路還是通暢的,可以進行聯絡。

日本陸軍大本營協商之後,下令在朝鮮半島成立朝鮮司令部,由兒玉源太郎任總司令,黑木爲貞任參謀長,並仍然兼任第1軍團司令官;除第1軍團和鴨綠江軍團的士兵外,其他逃到朝鮮半島的士兵均進行重新編制,第2、4軍團在朝鮮進行重建,每個軍團暫時編制一個師、一個旅;鴨綠江軍團改爲第5軍團,算是有了正式的編制。

除原有士兵之外,從後勤人員中挑選一部份進行訓練,力爭在3個月後編成兩個師,6個月後再編出兩個師;並且成立朝鮮治安軍,爭取在半年時間內,編出6個師來。好果這些計劃都完成,那麼日軍的兵力在半年之後,將重新恢復到30萬以上,當然這只是數量上的恢復,在質量上還有極大的差異,但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不錯了。

根據且本的估計,人民軍和俄軍的戰鬥會持續半年以上的時間,雖然人民軍的勝算較大,但等到半年以後,人民軍也會有較大的傷亡和消耗,那時日本還可以再從朝鮮半島出擊,或許還可以再搏一把。

不過現在日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武器彈藥的數量不足,現在日軍大約有14萬多,傷兵超過了5萬。傷兵當然是不會帶槍過鴨綠江,而其他8萬多士兵當中,只有約7萬人是在前期通過橋樑過江,武器彈自然是都帶着,剩餘的約1.5萬人基本都是游過去了,能保住命就不錯了,那還顧得上武器。雖然日軍在朝鮮還儲存了批武器彈藥,但總計也不超過10萬支槍,即使把原來朝鮮軍隊裝備的老式步槍都算上,也不到15萬支,缺口竟然超過一半以上。

但這個問題陸軍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只能救助於海軍。儘管日本的海陸兩軍一向不和,但這個時候卻頗有些同病相憐,而且海軍的人也知道現在不是鬧內鬨的時候,畢竟日本一完,海陸軍都要跟着陪葬,誰都跑不掉。因此也像海軍承諾,會盡力想辦法向朝鮮運送武器。

雖然大本營還想着再搏一搏,但內閣十分清楚,這種機會是極爲渺茫的,能夠體面的從這場戰爭中全身而退,就己經可以謝天謝地謝人了。軍事上的努力其實就爲日本體面退出戰爭製造籌碼。

日本內閣認爲,體面退出這場戰爭必須達到兩個條件,一是保住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利益,但可以做出適當的讓步,如在朝鮮的經濟權力,日本只要能夠確保對朝鮮的控制力就夠了;二是不能賠款,因爲賠款就等於是認輸了,而且日本現在也沒有錢了。這樣結果雖然沒有達到日本挑起戰爭的目地,但也算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不過要達到體面退出也不容易,華東政府是決不會輕易放過日本的,只靠恢復軍事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在日本軍事力量最高峰時,華東政府都不懼,何況是濫竽充數湊起來的軍隊,因此除此之外,日本還必須找到強大外力的幫助才能和華東政府一較長短。當然日本能夠找到的外力幫助只有是英國了。

於是日本政府向英國正式提出,要求英國履行《英日同盟條約》的規定,出兵參戰,援助日本。

其實在對馬海戰結束之後,日本就曾要求英國出兵參戰,但英國以國內需要討論“華東政府是否算一個國家”給搪塞過去,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而日本的政治精英們都很清楚,英國出兵的機率並不大,否則就根本不會去討論什麼華東政府是不是國家的問題。

但日本還是英國提出了參戰的要求,就是將球再次踢給了英國。畢竟日本和英國是同盟關係,又簽有國際條約,如果英國真的放任日本不理,對英國的國家信譽是一個重大的挫傷,因此既使英國不會出兵參戰,也會運用其他資源向華東政府施加壓力,幫助日本體面的退出這場戰鬥。

應該說日本對英國還是有信心的,畢竟現在的英國還是世界首強,除了軍事能力之外,還掌握有龐大的外交資源,因此只要英國願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收到了日本的外交函之後,英國政府的首腦們也頗爲頭疼,英國政府當然是不願參戰的,當初和日本簽定同盟條約,只是爲了牽制法國,讓日本去和俄國一對一的pk,誰知中途殺出一個華東政府來。其實英國對華東政府參戰也是有警惕的,多次表示不希望華東政府參戰的態度,只是華東政府根本就沒有理,該出手時就出手,也讓英國很沒有面子。

國家利益和麪子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關糸的,畢竟英國和日本是簽定了同盟條約的,如果英國真的對日本坐視不管,那麼其他國家會怎樣看英國呢?還有那個國家會和英國結盟呢?

如果是在10年前英國到也不在乎和其他國家結盟,因爲那時英國還在堅持“光榮孤立”,也根本不可能和日本簽定同盟條約,但現在的英國己經沒有辦法堅持“光榮孤立”了,不僅和日本結盟對抗俄國,還在積極的和法國拉近關係,並促成兩國結盟共同遏制德國,但如果英國甩掉日本,法國是否還全信任英國?就算英法簽定了同盟條約,也是同牀異夢,只想着死道友不死貧道,而根本不可能做到齊力協力的對付德國。

其實現在遠東的局勢是很符合英國的利益,現在日俄兩國都遭到了重創,就算日本能夠體面的退出這場戰爭,也必然元氣大傷,只能更緊密的依靠英國,而甘心做英國在亞洲的打手兼代言人;而別看俄國收復了瀋陽,但實際比日本的損失更大,由其是海軍大損,遠東的實力大降,因此對英國己不在構成實際的威脅。

而且俄國在遠東受挫之後,必然會將專注力轉向歐洲的方向,這就必然會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島、中東地區發生衝突,而奧匈帝國的背後就是德國,德俄矛盾必將激化。因此英國也有一個龐大的計劃,既然俄國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而且兩國又有共同的敵人,那麼也就有了化敵爲友的基礎,這樣形成一個英法俄三國的同盟來對付德國,也足以制服德國了。

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二二四章 清廷求和(七)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五三一章 調查報告(下)第四六三章 圍殲日軍(七)第二零四章 從軍(二)第六六八章 臺灣海峽之戰(九)第一八八 船上的屌絲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三)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區(十一)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二九零章 仲裁結果第二六二章 反撲(二)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四四四章 外交斡旋(一)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四二三章 進攻北京(二)第三九一章 新聞發佈會(五)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三五零章 前往青島(三)第一八八 船上的屌絲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二一九章 清廷求和(二)第一零九章 流言蜚語(下)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四零七章 北京攻略(三)第六五二章 撤僑(四)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五百章 各方態度(三)第一六七章 新艦下水(三)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四七零章 戰前(二)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作者發言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四六七章 迎擊俄軍(四)第五二九章 攻佔哈爾濱(四)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二九八章 脅迫(三)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二一一章 爪哇之戰(一)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四七四章 山海關之戰(三)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五十八章 殲滅(三)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三一三章 錦州(一)第三四九章 前往青島(二)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二八一章 旅順口作戰(一)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二七章 外調(一)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三六一章 徳國特使(九)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三二四章 李鴻章來訪(一)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下)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