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對付清廷,華東政府到是有足夠的經驗,就是以武力相威脅,因爲和清廷打交道,好好後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先將清廷暴打一頓然後再說,比什麼都管用,雖然現在華東政府不可能正式推翻清廷,但狠狠的將清廷打一頓,還是可以做到的。目標就是保定。
保定府是清廷向河北首府,北京的南方門戶,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 之稱,清廷編練新軍,就是將新軍的駐地設在保定,實際就是加強北京的守備。因此如果人民軍攻下了保定,可以對清廷將是極大的威脅,足以迫使清廷拒絕4國的邀請。
當然在進攻保定之前,必要的輿論宣傳還是需要求,雖然清廷己經正式承認了華東政府的獨立地位,但畢竟清廷現在還是中國的大衆所承認的合法政府,華東政府要進攻保定,必須在道義上說得過去,如果是在平時,華東政府當然可以無所顧忌,反正把清廷一滅,誰還敢再說什麼,但在這個時候卻不能這麼硬來,畢竟現在華東政府要集中力量應對英法聯軍,不能在清廷身上多消耗精力。
華東政府在操控輿論方面,當然早已是駛輕就熟了,在華東政府參戰期間,輿論工作就一直沒有停過,並充份利用人民軍在東北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大力的宣傳,將華東政府的聲望推向高峰,在遠東戰爭期間,發生的河湖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以及華東政府正式脫立清廷獨立事件,在華東政府的輿論操控下,聲望不降反升,輿論幾乎一致都認爲是清廷錯了。
其實在近兩年來,清廷也意識到了輿論也重要,因此也僱了一批文士爲清廷發聲,但無奈宣傳的方式太落,一味的強調“皇權天授、三綱五常”之類,對於近代“自由、平等”思想己傳入中國,這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式宣傳能起到的效果自然是極爲有限的,而且華東政府不斷在對外的戰爭中取勝,也給宣傳提供了足夠的硬料,這恰恰就是清廷的短板。
不過在英法兩國宣佈參戰之後,在中國的輿論中到是引起了一陣不少的波瀾,畢竟這個時代的中國知識份子還是有一點世界常識,知道英法兩國都是世界強國,由其是英國仍是現在的世界第一強國,因此這兩個國家宣佈參戰,將會使戰爭發生極大的變數,也有不少人爲華東政府捏了一把汗。而由清廷僱傭的文士,還有一些思想守舊,一心維護清廷或是因爲種種原因,敵視華東政府的人卻都像是看到了機會,於是也都紛紛發聲,指責華東政府挑恤強敵,遭惹外禍,危害國家,連累朝廷等等。
華東政府當然不會忍氣吞聲,立刻展開反擊,首先逐條的反駁對華東政府的指素,並指出英法兩國是日俄兩國的支持者,現在不過是看到日俄兩國被人民軍擊敗,親自下場而己,根本就不是華東政府遭惹來的,而且既使英法兩國參戰,華東政府也不懼怕,而且有充份的信心擊敗英法兩國的軍隊。隨後又怒懟指責華東政府的人,稱其爲膽小鬼、軟骨頭,畏洋如虎等等。
而華東政府反擊之後,大部份輿論還是站在華東政府的這一邊,雖然中國人知道英法兩國是世界強國,但沒有直觀的認知,不知道這兩國到底強在那裡?而最主要的還是華東政府以前的勝績,也包括這次參戰之後,所取得的一系列輝煌勝利,再加上華東政府的宣傳得力,也讓許多中國人對華東政府都有強烈的信心,因此英法兩國的參戰,到並沒有對華東政府造成多少影響。而這次華東政府要再次引導輿論。
很快,在上海的幾家報紙發佈新聞,稱清廷己有決議加入英法日俄組成的四國聯盟,準備同時來對付華東政府,清廷打算借四國之力,消除自己的最大危脅,而且還稱清廷己和四國達成協議,一但消滅華東政府之後,清廷準備將東北三省割讓給俄國、日本,將山東割讓給英國、法國,以酬謝四國,同時還附有慈禧的一些言論,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等等。
這個新聞一發表,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華東政府的官方報紙【新中華報】首先發表評論,嚴厲的指責清廷只顧一家之私,不顧國家利益,賣國求榮等等,並宣稱華東政府將會採取任何的反制措施。
而其他的報紙,也都紛紛發表文章,大部份都是指責清廷,儘管誰都知道華東政府已經脫離清廷獨立,但畢竟還是華夏同脈,因此大部份中國人都能認同華東政府,而且現在華東政府出兵東北,與日俄兩國作戰,也可以視爲是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戰鬥,何況華東政府屢勝外國,已經成爲不少人的心裡寄託。華東政府和清廷的矛盾,只是中國人的內部矛盾,而華東政府與英法日俄四國,則是華夏民族和異族之間的矛盾,而在這個時候,清廷卻要勾結外國,一起來對付華東政府,自然是引起巨大的誹議。雖然也有少數報紙發聲,支持清廷的決議,但很快就淹沒在一片指責的聲音中。
很快這股輿論就從上海傳到了北京,形式也不侷限於報紙,還有手抄本、小冊子、貼公告等等,而且也不限於民間的文士、鄉紳,東南各省的總督、巡撫,甚致是布政使、道臺、知府等官員也都紛紛上書朝廷,有的是詢問,有的則是直言不可與英法日俄四國聯盟等等。
清廷也沒有想到這件事情競然會引起這麼大的公憤,因此不得不下詔稱此事朝廷尚在與四國商談,還未有定論,那知這一下更是火上澆油,畢竟清廷承認了在和四國協商,也坐實了並不是傳聞,於是江蘇、浙江、安徽、湖北五省總督、巡撫聯名上書清廷,要求清廷立刻停止與四國協商,並正式下召,表示朝廷絕不會參加四國聯盟。
其實五省總督、巡撫的反應這麼激烈,並不是真的出於義憤,而因爲是清廷與四國的協商中,還有讓日軍在上海登陸,進攻山東的計劃,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將戰火燒到東南各省來,必然會給東南各省造成重大的損失,這當然是五省總督不能接受的,在庚子國變時,東南各省就組織了當時違背清廷決議的東南互保,現在又一次聯手反對朝廷的決議也沒有什麼心理障礙。
不過當時的東南互保,是得到了各國的支持,這也是東南互保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一次各國顯然是不會支持五省總督、巡撫的行動。英法日俄四國的公使也立刻行動,一方面向清廷施壓,要求清廷控制輿論,嚴懲相關人員,以壓制民間的聲音,同時又命令上海、南京、漢口等地的領事,約見五省總督、巡撫,要求他們停止向清廷施壓,並支持清廷加入英法日俄四國的反華東政府聯盟。
而就在輿論僵持的時候,華東政府也開始出手,下令第6軍,向保定府發動進攻。
人民軍第6軍,實際就是原來河湖根據地的義勇軍。取得了河湖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之後,河湖根據地佔領了整個河南省,以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各省的一部份,總面積超過了2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000萬,均超過了山東。
華東政府徹底和清廷割裂獨立之後,也考慮到沒有必要再遮蓋和河湖根據地的關係,因此決定正式將河湖根據地納入華東政府,併成立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湖北五個行政機構,雖然後4個行政機構實際管轄的地區很小,但可以爲以後做準備。另外如果將這些地方都併入河南省,那麼河南省的領地、人口都超過山東省,形成了強幹未枝,顯然也是對華東政府不利的。
而河湖根據地正式併入華東政府,義勇軍這個番號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再保留了,軍委決定,將義勇軍正式編爲人民軍第6軍,下設4個師2個團,原來的軍官還是全部留任,並且仍然駐守在河南。併兼管保衛河北、山西、安徽、湖北各地。
接到了軍委的命令之後,第6軍也立刻行動,調集了2個師、1個團的兵力,進攻保定府。
其實在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之後,河湖根據地雖然沒有進攻保定府,但卻在暗地裡以農村包衛城市的方式,向保定府滲透。現在己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保定府超過7成的村莊鎮店己被華東政府控制,清廷的管轄權幾乎只能限於縣城、州府,一出城就是華東政府的地盤。
不過保定府,甚致是周邊州府的清廷官員對此都是心知肚明,但誰都沒有說破,因爲所有的城市都還在清廷的控制下,這樣對朝廷也就交待得過去,何必自找麻煩呢?因此雙方就這樣相安無事,清廷官員不管城外的事,而華東政府控制的村莊也都如數交納錢糧稅賦,當然額外是沒有了,而且差官衙役們也不敢去要。這樣互相保持默契的相處了幾個月,現在這個平衡也終於要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