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嶽帶領人民軍進駐涿州城以後,迅的恢復了涿州城的秩序,而且知道這附近有一股八國聯軍的殘餘軍隊之後,羅嶽立刻帶領人民軍,前去清剿。
儘管這支美軍的人數不少,但彈藥卻不多,平均每名士兵的孑彈還不到1o,重武器更是在逃離北京時全都扔棄,而人民軍雖然大多都是新兵,但裝備精良,由其是子彈充足,而且羅嶽的一營剛剛參加完山海關之戰回來,挾持大勝之威,士氣正旺,還有火力支援連押陣,三門射炮、六挺機槍,在這種局部小戰場上,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雙方交戰起來,美軍自然不是對手,結果美軍佈置的外圍陣地很快就被人民軍突破,全部被圍困在村裡。最終只能打出白旗,向人民軍投降。而這一戰下來,擊斃了敵軍約2oo人,俘虜多達9oo餘人,而自身陣亡還不到1o人。
雖然美軍己經投降,但也並不表示他們就能保住性命,一來他們這是在戰場上走頭無路的情況下才投降,可主動投降是兩碼事;二來美軍在這一帶住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其間肯定幹過不少壞事,對這樣的人是決不能饒恕的,因此在戰鬥結束之後,羅嶽讓村民們出來辯認,指證行爲惡劣的美軍官兵,並將村民指認出的43名軍官、士兵就地槍決,纔將其餘的俘虜押回涿州城。並且着手清理其他的義和團餘衆以及土匪強盜。
正好這時李鴻章在上海收到了清廷的電報,知道清廷己任命自己爲軍機大臣,只要朝廷迴歸北京,自已就可以入主軍機,執掌朝政大事,重新回到大清國的權力巔峰,而且入主軍機也算是圓了李鴻章的一個心願,因爲李中堂這個尊稱,也終於算是名副其實了,因此李鴻章也心情大爽。
其實慈禧的心裡真的擔心什麼,李鴻章是如掌上觀紋,一清二楚,老太太不就是擔心她的權力嗎?當然從李鴻章的心裡來說,他也不希望海外華人摻合現在朝廷的局勢,準確的說是不希望海外華人支持光緒,從慈禧那裡奪權,這到不是說李鴻章是支持慈禧的,其實嚴格來說,在慈禧和光緒之間,李鴻章屬於中立派,而且李鴻章雖然位高權重,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地方大員,可以避開朝廷裡的不少事非,也沒有必要選邊站,只是慈禧明顯勢大,因此才顯得偏向慈禧一些,但在戊戌政變之後,李鴻章就強烈反對慈禧廢掉光緒,雖然如果海外華人真的支持光緒,確實可以改變帝后之間的實力對比,甚致真可以幫皇帝把權力奪過來,不過這肯定又會引起一番大動盪,而現在的大清國己經不起這樣的拆騰了,而是需要儘快的穩定下來,恢復常態。
而李鴻章根據自己和海外華人接觸的瞭解,他們根本就不想摻合他們母子兩的那點破事,大淸國由誰當政都無所謂,只要是把山東劃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並且展自身的勢力就行。既然海外華人不想摻合朝政,那麼慈禧的擔心也就沒有必要了。正是因爲李鴻章心裡有這個底數,纔敢在這個時候藉機向清廷施壓,爲自已撈取最大的利益。
現在朝廷己經滿足了李鴻章的要求,李鴻章也就不能再裝糊塗,於是立刻電給山海關的張佩綸、李經方馬上趕去北京,迎接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並且做好海外華人和欽差之間的協調工作,因爲這可是李鴻章目前最大的資本,就是做爲朝廷和海外華人之間的聯絡人,因此這個時候可不能大意。而李鴻章本人則先到上海辦事處去拜訪李三傑,互相交個底,也是借李三傑之口向海外華人傳遞自己的態度,然後才啓程去天津,趕在欽差一行人員到達天津之前,先和海外華人協商好所有的條件。
李經方,張佩綸來到北京之後,先會見了李鬆晨,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於是李鬆晨也將兩人留在北京,而兩人計算時日,估計欽差一行快到了,就趕到涿州來迎接欽差。正好趕上這時人民軍清滅了最大的一支殘餘八國聯軍,暫時沒有大的軍事行動,因此羅嶽從自己營裡拔出一個連,另外加上一個騎軍班,保護他們在易水渡口等候。
聽完了兩人介紹了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後,莊親王和趙舒翹心裡也覺得不大得勁,原來還以爲是海外華人是專程到涿州來迎接自己一行的,那知道他們是在這裡清剿八國聯軍的餘衆,迎接自己只是順帶着辦,而從那幾名騎兵的態度來看,根本沒把自己這個欽差大臣放在眼裡。
不過莊親王和趙舒翹的心裡也明白,這次去天津可不是去擺什麼天朝上臣、欽差大臣的架孑,而是要對海外華人恭恭敬敬,夾着尾巴做人,可以說現在大清國的命運就掌握在海外華人的手裡,人在低檐下,那能不低頭呢!因此只能忍下這一口氣。
這時張佩綸道:“王爺、趙中堂,船都準備好了,我們還是先上船渡河,到涿州城再說吧。”
慶親王點了點頭,忽然又問道:“幼樵,方纔我給那幾名通報的士兵賞錢,他們卻沒有收,你們和海外華人熟,不知道他們是興的什麼規據,本王也好注意一二。”
張佩綸聽了,也不禁笑道:“王爺有所不知,海外華人的治軍極嚴,凡士兵擅取百姓一物,擅收一錢者,均當受軍法懲處,絕無輕恕,因此王爺只管和他們公事公辦,無需管什麼規據就是了,賞錢一事,不用再提及了,當然朝廷的賞賜除外。”
慶親王和趙舒翹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來。他們到是知道,當初的湘軍、淮軍在成軍時,也是嚴令士兵搶掠百姓,但嚴苛到連給士兵的賞錢都不準收,卻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老百姓來當兵不就是爲了吃頓飽飯嗎?不許搶掠也就算了,但連賞錢都不準收,這不是斷人財路嗎?看來海外華人治軍,到是和大清國大不一樣啊。不過慶親王的心裡到也有些釋然,看來那兩名騎兵到也不是有意要削自己的面子,而是軍紀如此。好在是在這裡遇到了張佩綸、李經方,他們知曉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到是可以少鬧錯識。
於是一行人來到渡口,輪流上船渡河。而慶親王、趙舒翹也留心觀察,見海外華人軍隊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一個個精神煥,行動虎虎生風,自然留露出一股讓兩人說不出的風範,而自己帶來的士兵儘管人數更多,但卻不知怎麼,總覺得要比對方矮一個頭。其實這是因爲這一個連不僅是久經戰火的洗禮,而且在與各國的戰鬥中連戰連勝,心氣自然不同。
一行人員渡過了易水之後,當天到達涿州城,羅嶽將他們迎入城裡,設宴接待他們。而李經方又暗中告訴慶親王、趙舒翹,這個羅營長可不能小視,別看他的年紀不大,可是海外華人中的一員虎將,戰功赫赫,因此雖然他的官職不高,大約等***國的統制、統領一類,但海外華人中排名第二的人物秦錚都打算把女兒許配給他,將來必然是海外華人中的重要人物。
兩人聽了,也不禁嚇了一跳,雖然統制、統領在清廷算不得什麼高官,但一個24、5歲的年青人能夠升到這一步,既然是在大清國也是十分少見的,當然那些什麼靠祖輩蔭恩的八旗孑弟、鐵桿莊稼是除外的。而且這麼看來,張佩綸、李經方到真是和海外華人的關係不錯,連這些婚姻私事都清楚。
當然兩人對羅嶽的態度也更爲恭敬。連羅嶽自已都不好意思,雖然羅嶽也不大鳥清廷,但畢竟這兩個人可都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這麼恭敬自己一個年輕人,當然受不了。不過經過這大半年的歷練,羅嶽在人情事故上也圓通了不少,對這樣的場合也能應付一些,當然知道這兩個人並不是恭維自己,而是恭敬自己背後的那股強大力量。不過羅嶽也不會因此而趾高氣揚,仍然十分歉遜,不俾不亢,
涿州本來就不是什麼大地方,而且遭逢變故,生活條件較差,因此招待兩位欽差的飲食自然也好不到那裡去,羅嶽也向兩人客氣的表示欠意。但慶親王、趙舒翹的臉上卻看不到半點爲難的樣子,還一個勁說這可要比從北京離逃難時要好得多了,現在國局危難,能夠吃到這樣的飯菜己是不易,當然這也是實話,並且又再將羅嶽、人民軍又誇讚一番,也讓羅嶽頗爲佩服,看來中今中外的部份官員果然是一致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一套早己練得爐火純青了。
宴會結束之後,羅嶽給欽差一行安排休息的住處,又下令由一連明天付責押送俘虜,並護送清廷的欽差一行回北京。讓連長班曉威馬上佈置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