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

袁世凱對地方治理的經驗不多,但對唐紹儀、蔡紹基的那些什麼“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也不大感興趣,平時談到這些話題時也是興致索然,不過這時心裡隱隱覺得兩人說海外華人是“其興也忽焉,而其亡也勃焉”,未免有些太武斷了。

海外華人發佈的【土地改革制度大綱】和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袁世凱都看過,裡面的內容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都主張將田土收爲國有,然後再進行分配,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地,但其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袁世凱也說不出到底是怎麼個不同法,但本能的感覺到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基本就是一紙空文,根本不可能做到,當然在【天朝田畝制度】裡,說得十分含糊,許多制度根本就沒有可行性。

如主張【天朝田畝制度】中主張“土地按每年產量的多少,分爲上、中、下三級九等,然後好田壞田互相搭配,好壞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但土地的好壞,到底是一個什麼標準,由誰來劃定。而且“田產按人口平均分配”,這個人口到底是指什麼人口,是全國人口,一省人口,還是一個州縣的人口。雖然袁世凱對地方治理的經驗不多,但也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但每一地的情況都不一樣,一般來說,南方土地的產量要比北方高,北方的好田到了南方也許只能算中田,而且在人口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有的省份可耕種的土地多,而有的省份少,如兩湖省,四川就是耕地大省,而福建、江西的可耕土地就要少得多,因此這種絕對平均的土地分配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實現。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的分配方式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也就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而各家遇有婚喪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規定費用到“聖庫”領取,達到“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這話說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袁世凱清楚,這也是做不到的,雖然袁世凱不懂“絕對平均主義”、“空想社會主義”這些概念,但也知道人心均貪私利,在解決了獲得溫飽之後,進而就是希望多分多得,多置私產,何況這一個“足”,一個“餘”,其中伸縮性是很大的,也是漏洞百出的。真正實施起來,肯定會有多產少報、瞞產、匿留、私分等情況發生。這絕不是靠嚴查厲稽能夠解決的。

而事實上太平天國成立之後,只在局部地區真正實施過【天朝田畝制度】,而在大部份地區仍然是實行比較切合實際的“照舊交糧納稅”的辦法。

但海外華人發佈的【土地改革制度大綱】在這些細節方面就要明顯合理得多,首先是明確分地是以村莊爲單位,而在分配製度上,只要交足了規的糧稅,其餘就歸農民私有,僅從這兩點看,【土地改革制度大綱】確實要高明得多,當然袁世凱也不是沒有找出【土地改革制度大綱】的問題,袁世凱認爲最大的問題就是禁止土地賣買。但總體來看,【土地改革制度大綱】要明顯比【天朝田畝制度】可行性就要大得多。

又經過了一天的行程,袁世凱一行隊伍纔到到達青島,由秦錚出面袁世凱一行到來。這也讓袁世凱頗爲受寵若驚,因爲他知道秦錚可是海外華人的二號人物,由他來迎接自己,也算是很給自己面子了,聽說李中堂來也是這位秦政委出面迎接。

青島沒有城牆,但袁世凱仍然下令,命軍隊駐紮在青島外圍,自己只帶少量軍隊進入青島城區。而穿越者則專門撥出了一所住宅,供袁世凱及隨衆人員居住,衛兵也全部都是袁世凱帶來的士兵,只留下五名負責聯絡通訊的工作人員。

這時李鴻章還沒有到青島,因此就在當天晚上,袁世凱就和秦錚展開了會談。

秦錚和袁世凱對面而坐,商其鬆在側座相陪,袁世凱首先道:“秦政委,前者是兄弟的部下孫仲奎、萬坤等人私自領軍行動,與貴衆爲敵衝突,雖然不是兄弟的本意,但也有失查之過,這一次也是特來向貴衆賠罪,現在兄弟己將孫仲奎、萬坤等人正法,而貴衆的所有損失,均由我來負責賠償。”

秦錚搖了搖頭,道:“袁巡撫,請你放心,這件事情我們並不打算再追究下去了,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以後也不用再提,大家像前看好了。”

袁世凱聽了,也不禁有些意外,他原來還以爲要廢一番口舌,而海外華人也會趁機刁難,甚致是漫天要價,那知他們會這麼好說話,一句話就都帶過去了。不過袁世凱也不是天真少年,當然不會相信海外華人真的是好相與的,後面肯定還有話,因此袁世凱趕忙拱了拱手,道:“貴衆寬宏大量,兄弟我實在是佩服之至,不過賠償還是不可免,這次兄弟帶來了10萬兩白銀,不知夠不夠用。”

秦錚笑了一笑,道:“賠償的事情,下一步再提,不過有一些事情,我們需要弄明白,因此我們希望袁巡撫能夠如實的回答我們幾個問題,不過這並不是要追究袁巡撫的責任,還希望袁巡撫不要介意。”

袁世凱聽了,雖然有些摸不着頭腦,但也明白海外華人的真正目標在這裡,於是道:“秦政委儘管問吧,兄弟我一定知無不言,絕不會有所隱瞞。”

秦錚點了點頭,道:“要敢袁巡撫,是否認識王克行、王克復兄弟,也許他們用的並不是這個名字,但是兩個30多歲的年輕人,山東口音,是本省人。”

袁世凱認真的想了一想,搖了搖頭,道:“兄弟相識的人中,似乎並沒有這樣兩個人。”

秦錚也不置可否,道:“好,那麼這次讓孫仲奎、萬坤領兵參加地主聯盟的武裝,進攻門埠村,到底是袁巡撫自己的決定,還是別人向袁巡撫進言建議?”

袁世凱聽了,趕忙連連擺手,道:“秦政委,這件事情決不是我的意思,而是孫仲奎、萬坤等人的私自行動,兄弟我確實不知......”

秦錚打斷了他的話,道:“袁巡撫,我剛纔己經說過了,我們並不是要追究你的責任,只是要找到事情的真像,決不能這樣糊里糊塗的結束,因此這些場面上的話,就不用再說了,希望你能如實回答我們的問題,這很重要。”

袁世凱聽了,神色也不禁有些尷尬,因爲對方的話實在太直白了,讓習慣了清廷官場繞來繞去說話方式的袁世凱很有些不適應。不過秦錚的意思他是完全明白了,其實發生了門埠村的事件以後,袁世凱只想着怎麼處理和海外華人的關係,還沒有空去想這件事情的起因,畢竟事情己經發生了,再追究起因也就己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而現在秦錚十分鄭重的提出這個問題,袁世凱也不禁靜下心來,認真的想了一想,才緩緩道:“實不相瞞,這件事情最初是我手下的一個日本軍事顧問向我提出來的。”

秦錚聽了,也禁不住看了商其鬆一看,這麼看來,還真讓商其鬆給猜着了,這件事情果然是和日本人有關,因此道:“袁巡撫的手下競然還有日本顧問?能夠說得再詳細一些嗎?”

北洋新軍是仿校徳國陸軍的模式組建,因此聘請了大量的德國軍事顧問,但也有一部份美國、日本的軍事顧問,請美國顧問,是因爲美國在中國有大量的商業利益,而且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美國對清廷還算友好,沒有出兵進攻清廷,也沒來要求清廷割地賠款,連租界都不要了,因此袁世凱和清廷也都希望和美國建立好關係。

而選擇日本軍事顧問的背景就要複雜得多了,其實憑心而論,袁世凱對日本並沒有什麼好感,因爲當初袁世凱在朝鮮就是被日本弄得灰頭土臉,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敗。不過在甲午戰爭以後,日本方面有意和清廷改善關糸,也做了一些示好的舉行,而在另一方面,雖然甲午一戰,日本把清廷打得滿地找牙,但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對日本並沒有太多的仇視,至少對日本的敵視不會在其他國家之上,畢竟清廷捱過的打太多了,有日本也不多,沒日本也不少,甲午戰敗之後引發的社會轟動,主要還是在面子上過不去,被西洋人打了就算了,現在連身邊的一個彈丸小國都打不過,面子上自然是過不去的。

同時還有一部份人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因爲清日兩國的國情、文化都差不多,淸廷的起點甚致還要比日本高得多,畢竟是地大物博,但日本通過30餘年的明治維新之後,己經超過了清廷,實現了富國強兵,不過正是由於清日兩國的國情、文化相近,那麼日本能做到,清廷也同樣能做到,而日本實現富強所走過的路,自然也適合清廷,因此在中國一度形成了一股學習日本的風潮,後來主導戊戌變法的維新派,就是要求清廷校仿日本變法,甚致在戊戌變法期間,清廷還聘請了伊藤博文當變法的顧問。

而且日本陸軍也是學習徳國,因此也自然有其的獨道之處,於是袁世凱也聘請了二名日本顧問,一名叫山木一郎,另一名叫本田武雄。

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五五五章 土地改革(十)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一八五 商務招標(三)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二零二章 英國干涉(四)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三八二章 足球比賽(三)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六七七章 大獲全勝(八)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一六一章 對日談判(六)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二九二章 漁人行動(四)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六五章 進城(一)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三八七章 新聞發佈會(一)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二零九章 奇襲威海衛(三)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五六九章 進駐縣城(二)第四七六章 山海關之戰(五)第六一一章 朝見風波(三)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三八九章 對馬海戰(十五)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亂(七)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二四二章 王家寨(四)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四三一章 戰爭再啓(二)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一三一章 海軍假期(二)第一一五章 農村調查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五五八章 美國(一)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五五九章 美國(二)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二七四章 戰爭開始(三)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五二五章 反圍剿(五)第五四九章 土地改革(四)第五十五章 上海新區(八)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四十四章 導彈與炮彈第二百章 英國干涉(二)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六二二章 登陸日本(四)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一九二章 訪問英法(三)第二五四章 圈套(二)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四四一章 遼陽之戰(三)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