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之死(二)

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7年未添一炮,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期間,調動不了南洋水師,都是清廷扯李鴻章的後腿很明顯的例子。因此甲午之敗,對李鴻章來說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但對清廷來說,卻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個內部隱患。

但在這個時空裡,庚子國變之後的這幾年裡,慈禧、光緒對李鴻章卻是真正的信任了起來,對李鴻章的意見也是言聽計從,一來是李鴻章現在沒有兵權,對朝廷已經沒有了威脅;二來是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光緒也都十分清楚,現在的清廷還需要李鴻章來周旋和海外華人,洋人的關係。而現在李鴻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機事件,還有誰能挺身而出,爲朝廷排憂解難呢?

由其是對慈禧來說,還有另一層感觸,今年是慈禧的70歲壽誕之年,說起來慈禧也己經進入古稀之年了,一個老人聽到了另一個老人死亡的消息,心裡無論如何都不會好受的。

於是慈禧和光緒下令,取消今天的朝會,又責令軍機處,討論對李鴻章的追諡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蓮英爲欽差,到李鴻章的府宅傳旨,首先是對李鴻章進行了高度的嘉獎,盛讚李鴻章爲清廷立下的功勞,並賜諡號“文忠”,追贈太傅,加一等肅毅公,賜黃馬褂同葬,賞銀3000兩安葬,派20名待衛護送李鴻章的靈柩回鄉,並改李鴻章的家鄉安徽省廬州府肥東縣爲少荃縣。同時還恩加李鴻章的三子一女,李經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經述、李經邁二等子爵,連張佩綸也加了一個三等男爵。

應該說清廷對李鴻章的撫卹是相當恩厚的,清廷對功臣的諡號一般都是以“文”字開頭,第二個字纔是對功臣的評價,如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而按照諡法,內外賓服曰正;闢地有德、甲冑有勞曰襄,都曾、左兩人的評價是非常貼切的,而“忠”在諡法上的解釋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鴻章身上,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但曾、左兩人死後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鴻章卻追加公爵,這顯然是高過曾、左兩人一頭了,而其他的什麼賜黃馬褂同葬,賞銀,派待衛護送靈柩回鄉,改縣名等,也都是極高的榮耀,縱觀清廷2 6 0餘年的歷史,也只有李鴻章一個人享受這樣的殊榮。更何況是派李蓮英李大總管親自傳旨,在大清國能有幾個人能夠勞動李大總管大駕的。

宣讀了聖旨以後,李蓮英又恭恭敬敬給李鴻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說了幾句“節哀順變”之類的安慰話,這才告辭回宮去了。

本來李鴻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權重,而朝廷對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們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鴻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說,能夠親自來拜奠的決不會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衆的人,還寫了輓聯,張之洞還親自給李鴻章寫了一篇祭文,袁世凱也專程從天津趕來,並給李鴻章守了一夜靈,而既使是李鴻章的政敵對頭,也都派遣有頭臉的家人來拜奠,總體看來,李鴻章的葬禮是相當的風光。

7天以後,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以及張佩綸、李經璹扶靈回鄉安葬,幾乎整個京師的官員都來相送,送行的隊伍排出20多公里。李鴻章在北京的住宅改爲他的祠堂。

而等李鴻章的靈柩走了以後,在朝中的一場明爭暗鬥也立刻展開,現在李鴻章是軍機大臣,名副其實的李中堂,而李鴻章死了,就空出了一個軍機的缺額,當然軍機大臣的數量本來是不固定的,多一個少一個都可以,但現在清政己經從庚子國變中恢復過來,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對軍機處進行一次大的改組。這一來自然有許多人都生出爭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鴻章的靈柩離開北京之後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佈了新的軍機處名單,軍機領班仍然是慶親王奕劻,其他人是張之洞、瞿鴻禨、醇親王載灃、世續、那桐、鹿傳霖、袁世凱。其中後4人都是第一次進入軍機處,整個軍機處換了一半的人,動靜不可謂不大。而對清廷的政局影響,更是深遠。

現在的清廷政治局面十分複雜,派系衆多,當然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面,而各政治派系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慶親王和袁世凱爲首的實權派。

在庚子國變以後,袁世凱就在努力的拉隴自己和慶親王的關係,因爲這時清廷由親王擔任軍機領班己成爲慣列,而慶親王的資歷最老,並且又得慈禧的信任,因此袁世凱認爲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由慶親王擔任軍機領班,而袁世凱要鞏固自己的權勢,自然要和慶親王交好。而慶親王又一向貪財,於是袁世凱投其所好,大筆大筆的銀子奉上,兩人的關係也迅速升溫,最終結成同盟。

其實慶親王雖然一向給人以貪財平庸的印像,但也絕不是無能之輩,否則也不可能在清後期的政壇上經歷數十年不倒,並一步一步熬成軍機領班。慶親王當然知道,軍機領班這個位置是衆矢之的,畢竟大清的親王還有不少,不知有多少雙眼睛盯着自己,因此想要在這個位置上坐得長,坐得穩,除了繼續討好慈禧之外,還必須在朝中有得力的夥伴支持。而袁世凱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加上袁世凱也會來事,送銀子毫不吝嗇,於是兩人一拍即和。慶親王掌控軍機大權,而袁世凱掌握着清廷最強的軍隊——北洋新軍,兩人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結成了清廷最強的政治同盟。

而對兩人的結盟,李鴻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雖然李鴻章並未加入兩人的同盟,但和兩人的私交都不錯,而且李鴻章認爲這兩個人都是務實的人,現在的清廷最缺的就是這樣務實的人,慶親王的才能確實差了點,但卻懂得不胡亂指揮,把事情交給會做的人,這就相當不錯了。因此李鴻章在明裡暗裡,對他們都給予一定的支持,當然慶親王和袁世凱也懂得投桃報李,對李鴻章的建議也都竭力支持,李鴻章能幾次阻止滿族權貴的激進提議,也有他們的一份力量在其中。

這次改組軍機,袁世凱得以進入軍機,使着慶袁組合的實力大增,也進一步鞏固了兩人的地位,當然慈禧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看中了這兩個人能做事,而且又務實,畢竟現在的清廷是需要能做事的人。而且李鴻章病逝,對兩人也是一個打擊,把袁世凱調入軍機,也能更好的控制他,因此慶袁組合的實力並沒有表面增加得那麼多,老佛爺的手腕,又豈是等閒可比的。

第二大勢力就是滿族權貴派,主要的人員有肅親王善耆、良弼﹑溥偉﹑鐵良、榮慶、蔭昌等人,這一幫人的主導思想是要恢復清朝中前期的滿族主導地位,將權力從漢臣手中奪過來,因此行動、計劃都十分激進,數次要求清廷和華東政府決裂,就是這一派主導的。

雖然同爲滿族權貴,但慶親王和他們互相都看不順眼,慶親王的才能雖然平庸,但也明白漢臣崛起的大勢不可逆,這夥人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實現,只有和漢臣合作,才能確保清廷維持下去;而這批滿族權貴則認爲慶親王完全是老糊塗了,只顧貪財好利,不惜和漢臣勾結,連祖宗留下來的江山都不顧了,因此這一派在朝中幾乎是處處和慶親王、袁世凱、李鴻章等人對着幹,勢如水火。不過這也是慈禧樂見的。

而這次軍機改組,滿族權貴派派受的打擊最大,兩名骨幹鐵良、榮慶都被罷出軍機,雖然鐵良改任兵部尚書、榮慶改任禮部尚書,都還保留了一部權力,但和軍機大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其實慈禧也十分清楚,滿族己沒有多少人材,大清要維持下去,必須要倚重漢臣才行,滿族權貴那種極端的行爲根本不可取,真要把漢臣的權力都奪過來,轉交給滿族權貴,清廷恐怕連一年都撐不下去。而慈禧允許滿族權貴存在的作用只是爲了牽制實權派,但近段時間,滿族權貴派幾次要求清廷出兵東北,甚致還迎合一些洋人的建議,讓慈禧相當的惱火。

對於參與遼東的戰爭,這一點慈禧的態度到是和李鴻章相同,清廷最好是座山觀虎鬥,千萬別去趟這灘渾水,而洋人的建議,慈禧也從來都是不敢信的,因此這次滿族權貴派做的顯然有些過頭了,有必要敲打他們一下,於是將鐵良、榮慶移出軍機,但也不能把滿族權貴派一棍子打死,畢竟大清的江山還是滿人當家,另外在必要的時候,這一派還是有用的,所以讓鐵良擔任兵部尚書、榮慶擔任禮部尚書。

當然滿族權貴派暫時是元氣大傷了,而且在軍機處裡也沒有人,自然就無法牽制實權派,不過老佛爺又豈是好相與的,對此早早的就做了準備,扶植起兩股新的政治勢力,以備不測之用,同時對滿族權貴派也是一個警告,意思是別以爲老佛爺就一定要用你們,沒有你們老佛爺照樣玩得轉。

第六百章 濟南衆態(九)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一七七章 南下上海(七)第三九二章 全面開戰(一)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二零一章 蒙古攻略(四)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五十三章 艦隊匯合第一四六章 北倉之戰(五)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二九三章 開荒(一)第五三六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七)第五五八章 地主聯盟(二)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二章 收關行動(二)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一百章 新根據地(三)第一三九章 上海新區(三)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四四九章 外交斡旋(六)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六七四章 大獲全勝(五)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四六零章 圍殲日軍(四)第七二三章 歸國(三)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二零四章 懲罰行動(上)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一)第二零五章 懲罰行動(下)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四六四章 迎擊俄軍(一)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五百章 各方態度(三)第五十五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六)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應(六)第一零八章 造艦(三)第五十一章 上海新區(四)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六九四章 求和(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九八章 輿論再變(一)第五五七章 地主聯盟(一)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四)第三八五章 對馬海戰(十一)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三五二章 上海警戒(五)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四零三章 談判破裂(四)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八十八章 安置營(四)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三八六章 對馬海戰(十二)第四三三章 戰爭再啓(四)第一三九章 渤海海戰(八)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二三五章 作戰計劃(三)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一二七章 綠林大會(下)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八十五章 安置營(上)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六八三章 結束戰爭(四)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