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孫子兵法·用間篇】
——————————————
許是鮮少有能放開暢聊的機會,張奉同關羽說的極爲歡快,張奉好飲酒,關羽作陪,卻也有量。
酒過三巡,案上熟食也被張奉一掃而空,拎着酒罈張奉仰頭看着漸漸暗沉的天色,忽然笑起來。
“少君何故發笑?”
“我笑那天空不作美,此時若圓月高懸,我勢必要吟詩一首。”
“少君竟懂詩賦?”起身來到張奉身旁,關羽略感意外。
擺擺手,張奉搖頭歡笑,“我又哪裡懂詩賦,不過是有些念想,想要‘舉頭望明月’而已。”
“舉頭望明月?”當下,兩道詫異聲同時響起。
目光一起投向門扉,只見楊彪藉着暮色,端起袖臂踱步走進關羽的別院,面上露出少有的興致,“大郎似乎對借物達情類詩賦頗有鑽研,‘舉頭望明月’端的是開的好頭!”
“好個甚!”猛的將手中的空酒罈子擲在地上,摔的稀碎,張奉盯着楊彪,大聲說,“好你個楊文先,我正欲找你,不想到你倒是自己送上門來!”
一臉錯愕看向張奉,楊彪也不知他哪裡做錯。
“你還與我假裝無辜!”登時大聲,張奉怒吒,“虧我一直當你楊家爲伯樂名門,以你楊文先爲知己好友,既受你所託,我夙興夜寐不敢停頓的訪查案情。到頭來,萬沒想到你楊文先竟然使人監視與我!我對你坦誠相待,你於我又是如何!”
半壇酒水下肚,張奉說話聲音端是洪亮。直震得楊彪連連後撤,大概退出張奉的聲波範圍,楊彪這才苦笑拱手作揖,“原來大郎是在此處怪我,確實,使人探查大郎行蹤,乃我楊文先有過。但此事也正如我先前與你說的那樣,楊家對於此事極爲看重。”
“極爲看重便能遣人窺探麼?”甩袖揹負,張奉不看楊彪。
“這...”面露無奈,楊彪低聲,“大郎所言確實在理,再怎看重,也不該遣人窺探的。對此,我楊文先再向你致歉。”說着楊彪再次躬身作揖賠禮。
“哼...”斜眼楊彪,張奉這才面色稍緩。
楊彪見狀,自是馬上說話,“聽聞大郎在此處用食,彪本不該來打擾,只是家翁心憂難眠,多次督促在下,所以纔不得不叨擾大郎,不知今日查探可有結果?”
“結果?”冷笑出聲,張奉雙手環胸,“我辛苦得來的結果,憑甚就輕易與你楊文先了?”
當即面露激動,楊彪盯着張奉,“大郎果真查明結果了?”
“既是不信我,又何必再問。”斜他一眼,張奉不悅。
“信的...信的,大郎所言我自然是信的。”興奮來回踱兩步後,楊彪盯向張奉試探道,“若是此處說話不便,不如大郎隨我一道往楊家去,當面說與家翁,如此也無需我從中轉圜。”
瞥眼關羽,見他點點頭,張奉才頷首答應。接着,張奉向胡氏告了聲叨擾罪,便在關羽的陪同下,隨着楊彪一道往楊家行去。
夜幕降臨,洛陽城也實行宵禁。
說起來,當年曹孟德也正是因爲蹇碩叔父觸犯宵禁的法,他以洛陽北部尉的職權將其杖斃,轟動洛陽城,徹底揚名。
楊彪雖然對此事不置可否,但也是知曉情況的,於是路上幾人倒也不算無聊。
待走到楊府時,門前已經掌燈,在侍從的接應下,幾人沿着燈光一路往楊家的後院走去。
楊賜雖然年邁,這個時代又沒甚娛樂工具,但世家子還是有秉燭夜讀的習慣。所以休息的也晚。
輕輕叩響楊賜的書房門,楊彪進去與他簡單交代幾句後,便出來換張奉進去。
簡單整理下着裝,張奉邁步走了進去。
書房內,案几上掌了盞燈,使得屋內的光線倒不至黑暗,其實楊賜伏着的案几兩側還各擺了兩架油燈,架子上擺了數個油盞,此時盞內的火芯都已被點燃,火光搖曳照的屋內格外明亮。
聽到張奉進來,楊賜才從案上擡頭,直起身看向面前的張奉。當他行完禮後,楊賜才引手讓他落座。
“聽聞大郎往河東行一趟,帶回一名魁梧威嚴漢子?”待張奉坐定,楊賜饒有興致詢問起來。
“是的,那漢子當日被鄉人圍困,我見其困頓,便順手將其搭救帶回洛陽。”張奉回道。
“大郎有顆扶危濟困,結交豪傑的心,着實難得。”誇獎張奉後,楊賜才緩緩進入正題,“聽文先說,你返回洛陽幾日間便查明袁周陽遇難的事情前後原委?”
“略有眉目, 兼有推測,不敢說原委。”
“如此,可否道與老夫聽聽呢?”楊賜不急不慢問道。
“楊公問詢,小子自然當答。”稍微頓了頓,“只是先前文先邀我時,曾同我許諾過些事情,不知可否算數?”
“哦?”語調微揚,“文先卻與你允了哪些事?”
“楊公子曾言,楊家對此案極爲看重,希望吾能儘快將案情查清。我也告知與他,我爲太醫令,查內外事只要細心便是不難,但此事若要我站出來說開,則將某徹底從內廷驅逐出來,往後我無依無靠,將何去何從?”
“那文先如何說?”
“當日文先便同我說,楊公自弘農一別後,便對我念念不忘,時常想起某,也是想要收我爲弟子,而我見他情真意切,自是同樣感觸頗深,於是當場便允了其爲我引師楊公的事。”張奉又繼續正色道,“而後我又與文先言當下乃太醫令職責在身,他當時更是輕笑,直言其身居司職,爲我謀個官職,不在話下。於是,我這才潛心查案以報恩情的。”
聽完張奉說的所有話,楊賜也是沉默許久,纔開口,“既然已允你入我門牆,我自能收你爲弟子,至於他口中的謀官職,你且去尋他兌現便是。”
“如此,多謝楊師!”起身出列,張奉朝楊賜大禮參拜,簡單確立名分後,才又回到席位端坐。
稍微組織下語言,“實不瞞楊師,此番周陽公遇害與中宮關係極大,而這幕後之人正是新晉大長秋趙忠。事情還需從王美人遇害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