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塘關。
罰惡冥君負手而立。
他模樣、打扮看上去跟哪吒略有幾分相似,卻皮膚略黑,笑起來表情惡劣,氣勢更不可同日而語。
半步混元金仙境的恐怖威壓令太乙真人都悍然色變,如臨大敵,李靖跟殷十娘更是身子趔趄,跌落在地。
無奈之下,李靖夫妻站了出來,以他們教導不善爲藉口,希望他們能代哪吒受過,以死謝罪。
從今以後,他們與哪吒之間,橋歸橋,路歸路,再不相干。
這是他們唯一想到的辦法,也是他們能爲哪吒做的最後一件事。
有這麼一個整天惹是生非的兒子,他們累了、倦了。
這成了壓死哪吒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論來者是誰,哪吒都相信師父能扛得住,爲他撐起一片天。
他可是闡教金仙、聖人親傳!
可李靖與殷十孃的決絕與厭惡,深刻刺激到了他,令哪吒悲痛欲絕,終於開始正式問題,回憶過往種種,心中越來越愧疚。
正是因爲他的不管不顧,不聽教誨,仗着實力胡作非爲,才闖下大禍,徹底傷了父母之心,也將陳塘關百姓置於危險中。
念及於此,哪吒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立刻站了出來,要削肉還母,削骨還父。
結果,三童子跟罰惡冥君根本不搭理他,直接將炮火對準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李靖與殷十娘夫妻固然有錯,可大頭卻在道友身上。”
“他們至少費盡心思,教導哪吒,只是修爲較弱,無法真正約束哪吒。”
“可道友卻明知哪吒出生就是金仙修爲,若是不好生教導,憑其年少無知,遲早要闖下大禍,又有能力與實力引導哪吒,卻偏偏視而不見,甚至賜下兩件先天靈寶,就一走了之。”
“這怎麼看都像是太乙道友故意爲之,好像生怕哪吒不犯錯一般。”
三童子與罰惡冥君盡皆冷笑,真以爲哪吒能憑一己之力扛下所有罪過?
尋根究底,因果循環之下,你太乙真人要承擔大部分責任。
太乙真人無奈。
雖然很想反駁,但這話無可指摘。
師徒因果相連,哪吒闖禍,他難辭其咎。
何況,他還被戳中了隱秘心思。
這位闡教金仙再次後悔沒有好生教導哪吒,昔日因,今日果,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
最終,三童子與罰惡冥君放太乙真人離去,不僅是因爲他學着菡芝仙的模樣,點出自己是元始天尊弟子,引得這位聖人關注此事,令他們不好在此時下殺手,還因爲太乙真人對敵人狠,對自己更狠。
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金磚、火尖槍、風火輪、寶銼等先天靈寶,被盡數交出來賠罪,這才了斷與白骨洞一脈的因果。
置於菡芝仙,太乙真人直接忽略。
三童子與罰惡冥君與太乙真人沒有不死不休的大仇,加上元始天尊盯着,他們不好下殺手,也就放這位闡教金仙離去。
只是,哪吒被留了下來。
他要被帶入地府,爲亡靈超度百年贖罪。
臨走前,罰惡冥君瞧着已經恢復部分法力的菡芝仙,輕聲道。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封神大劫乃是玄門大劫,太乙真人與你都已捲入其中,除非一方隕落,否則,這番因果不可能了結。”
“道友若想抱住性命,需要早做準備。”
點撥了一下菡芝仙后,罰惡冥君帶着垂頭喪氣的哪吒離開。
三童子安慰了李靖夫妻一番後,表示白骨洞一脈不會抓着此事不放後,同樣離開。
東海敖廣拿着乾坤圈離去,臨走前看向李靖夫妻的目光滿是同情,攤上哪吒這個兒子,他們也挺慘的。
金鰲島,碧遊宮。
上清聖人冷哼一聲,對着虛空說道。
“二兄難道不應該給貧道一個交代?”
東崑崙,玉虛宮。
元始天尊沉默不語。
自家弟子沒理,他還能狡辯不成?
可要他向上清聖人低頭,這絕不可能。
在此冷哼一聲,上清靈寶天尊移開目光,將菡芝仙招來金鰲島,決定給這個弟子開一下小竈。
既然太乙真人不仁,就休怪他這個師叔不義。
大劫之中,自有了斷因果之時。
骷髏山,白骨洞。
石磯將一切都看在眼裡。
對太乙真人的倒黴,她樂觀其成。
誰讓在穿越者記憶裡,另一個石磯慘死在他手上。
沒讓罰惡冥君與三童子斬殺太乙真人,不是石磯怕了元始天尊,而是不想如了鴻鈞道祖之意。
一旦太乙真人隕落在白骨洞一脈手上,激化了闡教與白骨洞一脈矛盾,憑元始天尊的護短,一定會跟白骨洞一脈死磕,石磯無懼,可白骨洞一脈仙人卻不得不日夜抵擋這位聖人,實在是得不償失。
最主要的是,時候未到。
等到闡教與截教打得不可開交時,白骨洞一脈再介入,痛下殺手,即便是元始天尊都無話可說。
何況,這次大劫主角不是白骨洞一脈,沒必要這麼快衝鋒陷陣。
聖人之間的爭鬥,除了鴻鈞道祖有些失望,覺得石磯太狡猾外,不管是西岐,還是大商,都沒有太關注此事。
層次太高,他們想夠都夠不上。
想太多隻是自尋煩惱。
時光如水,轉瞬百年。
在佈局了百年,隱忍百年,積蓄百年後,鴻鈞道祖埋在西岐高層心中的種子終於爆發。
伯邑考以麒麟現身岐山與帝辛窮兵黷武爲名,任用姜子牙爲元帥,自立門戶,建立大周,並以軒轅人皇后裔自稱,起兵伐商。
宣稱帝辛無道,他們要斬殺昏君,扶危濟困。
然而,經過帝辛多年治理,天下歸心,除了極少數投靠西岐的諸侯外,根本無人響應。
大部分諸侯冷眼旁觀,選擇靜觀其變。
大商皇朝震怒之餘,又對西岐所謂的起兵名頭嗤之以鼻。
如今,大商皇朝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格外繁榮昌盛,就是路邊孩童都知曉西岐狼子野心,只是找個藉口起兵而已。
對無事生非的西岐,大商臣民均沒有好感。
甚至不少青壯踊躍參軍,要打退西岐,還大商太平。